罗晓君
【摘要】全面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前提。绘画心理分析便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的一种新颖而又有效的方法。只需一支笔、一张A4纸、一块橡皮就可以迅速获得学生的丰富信息;只需简单画一棵树、一间房子、一张自画像,就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和心理状态,小测试在班主任工作中卻可以发挥大作用。
【关键词】绘画心理分析;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德育
绘画心理学现阶段绘画心理分析已从针对心理病患个体的学术工具逐渐发展为心理咨询、临床治疗等领域的重要手段。绘画心理分析虽然与绘画有关,但却不需要分析者与绘画者具备任何的美术功底。而且它操作性强,直观性强,对于修习过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教师来说,极易掌握。从班集体的初建到极端个案处理,从考试压力测试到学生心理健康追踪,绘画心理分析渐渐成为常规了解方法的重要辅助。
一、“树木画测试”在班集体初建期的应用
万事开头难,对于起始年级或半途接班的班主任而言,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更显重要,也更为困难。通过观察法,班主任最先注意的往往都是学优生、品质优良生或后进生、品行顽劣生。而且观察法之于缺乏表现欲或性格特征不够鲜明的学生而言,也存在着片面性和滞后性。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呢?我们可以尝试“树木画测试”。
2017学年第一学期,笔者接任三年级(2)班的班主任工作。在开学第一节课,给每一位学生发了一张A4纸做了一项这样的测试:请联想你的成长经历画一棵树。
要求:(1)可随意添加其他事物。
(2)不得讨论和互相参考。
(3)竖着使用A4纸,画好后在背面写上自己的名字,时间是10分钟。
为了消除学生心中的戒备,让他们画出最自然的一面,笔者并没有宣布这是一次心理测试。学生觉得有趣,就迅速地开始完成自己的树木画。在接下来的一周内,笔者一方面通过与学生、科任教师、家长的沟通来了解学生,另一方面又通过大量时间来进行课内课外的观察。而其余零散的时间,就用来分析他们的树木画。“人类很多时候的思维、心理活动和情绪体验等,通过绘画就可以将这些无意识安全而顺畅地释放和表达出来。”观察和分析树木画就是深入了解学生,甚至是了解那些不被他们自身和社会接纳的信息。
案例分析(一):“爬向果实的虫儿”
图1是小财同学的树木画。通过绘画心理分析(关于绘画心理分析的技巧限于篇幅,本文不做详细介绍)可以初步得到这样的结果:
(1)画面整体偏左——对过去有一定眷恋。
(2)树冠扁平——明显有压力。
(3)果实大而多——想法很多,不知从何做起。
(4)偏右侧两个硕大果实——对未来有一定期盼。
(5)鸟及鸟巢——对家庭依赖。左侧鸟居巢,而右侧离巢——对家庭的未来有焦虑。鸟巢线条杂乱而集中呈阴影状——焦虑。
(6)树叶边缘呈锐角——有一定攻击性。
(7)树干有虫——害怕被窃取果实。
(8)线条多随意潦草,尤其是根部线条——浮躁和缺乏耐心和信心的表现。
(9)树干笔直高耸——有上进心、性格直率。
很快,小财同学的表现也印证了绘画心理分析的部分正确性。短短的一周里,他就在班级内“脱颖而出”。上学迟到、上课不是睡觉就是随意接话扰乱课堂、课间疯闹甚至与同学打架、课后不做值日,很晚才回家、课本与文具丢三落四、家庭作业一笔不动、且向老师撒谎。但笔者从科任教师和同学口中得知,小财之前虽然成绩不算特别优秀,可一直也算是努力,直到上学期初他的行为习惯才渐渐恶化。根据他的树木画,笔者断定问题的根源可能是在家庭。于是,笔者将小财确定为第一个家访目标。经过家访调查,笔者了解到小财的父母在上学期决定要二胎,但却疏于与孩子沟通,忽略了小财的感受。随着母亲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小财的压力也一点点大起来。他焦虑、恐惧,害怕新生儿会夺走他的爱,从而导致后来的种种变化。继而,笔者对症下药,经过和他父母的几番努力,小财的学习生活渐渐回到了正轨。
二、针对特殊德育个体的运用
个性倾向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意识倾向,是个体选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动力系统,它决定着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如果沟通对象是极度内向者,教师就简单地贴个“内向”的个性倾向标签,那么就不能真正而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复杂而又隐秘的意识倾向和活动动因,所以,“自画像测试”的应用就会让沟通和了解事半功倍。
案例分析(二):针对极度内向生的“自画像测试”
小梅是一个内向的小女孩,坐在班级前排,虽然不爱讲话,但学习很上进。当小梅的妈妈第三次在电话中告知笔者,小梅经常哭闹着不肯上学,笔者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定忽略了什么,笔者几次尝试和小梅沟通,她都一直低着头,一声不响,双手局促不安地纠缠在一起。当笔者明确问及她不喜欢上学的原因时,她便默默地垂泪。笔者意识到谈话法无法取得突破。于是,尝试了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丰富心理信息的“自画像测试”。笔者放下一颗糖,让小梅在笔者的座位上画自画像,笔者则离开,留给她一个宽松的心理空间。图2是小梅同学的自画像,通过绘画心理分析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
(1)人物较小且位于画面的左下——性格较为自卑,缺乏安全感,逃避未来。
(2)头部与躯体相比显得较小——在智力上不够自信,有一种无力感。
(3)模糊的鼻子——缺乏主见,做事较犹豫。
(4)没有画耳朵——不善于倾听
(5)嘴唇小呈一字形——内心比较纠结压抑,不善于表达,情绪低落。
(6)五官整体上小而模糊——对自己的长相缺乏自信。
(7)脖子细长——有追求,渴望被认可。
(8)圆衣领——传统保守的表现。
(9)中线纽扣——性格较为固执。
(10)手臂较细,没有画手——缺乏理想目标及执行力,对未来焦虑。
综合这些分析结果,笔者才真正了解小梅的內心。这个外表沉默而又上进的孩子内心中是这样自卑和焦虑。她对五官的描画尤其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笔者猜测,正是她对自己相貌的不满而导致内心的敏感和脆弱。随即,笔者在学生间秘密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让笔者感到痛心。原来班级里几个顽劣的男生经常会公开拿小梅开玩笑,言语中充满了对她长相的嘲讽与侮辱。正是在这些满是负能量的语言的刺激下,才导致了小梅这样的心理状态。所以,她哭闹着不肯上学的原因就有了线索。
在关注她敏感内心的同时,笔者还注意到她在绘画中呈现出的积极的一面,即有追求,渴望被认可。笔者决定三管齐下,一方面严厉惩治几个顽劣的男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把握教育契机,通过《我的自信从这儿来》《尊重一棵树,果实才香甜》两节班会课来进行集体德育。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通过与科任教师合作,在课堂评价上和作业批改上多表扬小梅,课下适当让她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培养她的自信心。两年来,小梅虽然依然内向,一说话就会脸红,但她已经可以和老师、同学们沟通。她不再恐惧上学,回到家里也愿意把学校里的趣闻分享给父母,而且学习上也进步很多,并在班级里英语课代表。
三、在德育效果的追踪检验中的应用
无论是树木画、自画像、房树人都记住着被测试者绘画时的大量心理信息,间隔若干时间,当被测试者再一次拿起画笔绘画同样的内容时,即使是一些较为稳定的心理因素也可能发生变化。
案例分析(三)从前后对比中看成长
图3是小梅同学在间隔两年后所绘的自画像。将图3的绘画心理分析结果与图2的分析结果加以比较,可以得到这样的异同点。
相同点:
(1)头部相对躯体较小——在智力上不够自信,有无力感。
(2)模糊的鼻子——缺乏主见,做事常犹豫。
(3)一字小嘴——不善表达,不愿意倾诉。
(4)脖子细长——有追求,渴望被认可。
不同点:
(1)与图2中人物小且位于画面左下不同,图3中的人物较大且位于画面中下方。可见小梅的自卑心理消退了很多,而且更加关注现实。
(2)图3中所画的耳朵虽然很小,是不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表现,但与图2中没有画耳朵相比,与外界沟通的主观意愿已经显得积极很多。
(3)图3中画了手,与图2相比是行动力增强的表现。
通过图3和图2的对比,一个儿童两年来的心理变化就显现出来。如果让一个儿童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一年都画一幅自画像或树木画,那么留下来的纸张将记录下该儿童心理成长过程,成为重要的德育参考资料。由此可见,绘画心理分析可轻易地实现德育效果追踪,并且可以作为德育工作成果的重要检测标准。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绘画心理分析作为一种新颖的了解学生的方法,既便于教师群体掌握又简单易行。教师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疗工作者,这也提醒我们,不能够武断地全部相信绘画心理分析的结果。所以在应用时只可以作为辅助而不可喧宾夺主。绘画心理学正处于方兴未艾的时期,笔者相信,随着绘画心理学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同仁加入探索的队伍中来,让越来越多的师生在这项新技术中获益。
参考文献:
[1]严虎.沉“墨”的源代码——开启绘画心理分析之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刘学兰,陈筱洁.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