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学科具有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美育的重要载体,有利于促进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语文文本中包含着许多审美元素,很容易被感知。但是在应试教育理念下,并没有真正将美育带入语文课堂,学生审美能力普遍低下。因此,本文高中语文教学为例,分析如何实现审美感知能力渗透,提高学生美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感知能力;培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要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人文性和工具性教育价值,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强化学生责任感、创新精神,优化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由此看来,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迫在眉睫。语文学科因其独有的人文性和丰厚的情感性,使得高中语文教学在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美育在语文课堂上严重缺失。审美感知能力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感知能力培养,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的美育内容
(1)形式美
所谓形式美,包括自然、艺术、生活等多种因素,以及不同因素的组合美。从色彩方面来看,在长期发展中色彩被赋予了情感因子,这也属于色彩美的一种,此外还包括色彩的形式美与象征美。以《沁园春·长沙》为例,有万山红遍中的“红”,只通过一个“红”字就能真切地体会到革命斗士们战斗的激烈场景,以及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同样色彩可以学生对文字所描述景物的想象,实现“景”到“情”的迁移,逐级获得审美体验。
(2)自然美
自然美体现在自然事物用原有的感性形式唤醒人们的美感,它源于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是自然属性或特征下的形式美。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视觉夸张之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品质高洁之美。在丰富多态的自然美形式中,让人们获得享受和启迪。
(3)社会美
社会美也叫生活美,与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紧密相连。在语文文本或有优秀作品中,不乏丰富的人文知识,触及到生活各个领域,有利于人们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通过感悟人的内心世界和真善美丑恶,探索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人物美、人情美、劳动美三方面入手。
(4)艺术美
艺术美是一种综合美,既能够体现美的本质特征,又可以阐述美的客观规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艺术美包括语言风格美、表达技巧美以及意象意境美。像《荆轲刺秦王》一文中,虽然秦舞阳“年十二,杀人”,但面对秦王时却“色变振恐”,词语前后的变化与荆轲的应用果敢形成了强烈对比,反衬出荆轲高大的人物形象。这一特点属于表达技巧美,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感知力的方法
(1)激发兴趣,引发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包括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两部分,其中,感觉是审美认知的起点,对审美对象产生审美感觉,进而产生审美知觉。因此,在渗透审美感知能力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引发审美感知,使学生与审美对象之间发生关系。比如,在《雨巷》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审美教育活动的进行。同学们,在你们的脑海里,雨巷是怎样的?都会有哪些景物?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高中生能够从网络或视频中自主抽象出“雨巷”场景,结合自身体验,纷纷举手回答。之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感,共同探讨戴望舒笔下的雨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新课程学习产生好奇心,引发审美感知。
(2)挖掘美的因素,发展审美感知
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内容,大都是作者依照美的法则创作出来的文质兼美的
优秀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美的元素,将形式美、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审美对象,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和体验丰富而瑰丽的文学遗产、优秀的语文艺术、细腻的情感、多样的表达手段等,强化学生审美感知能力。比如学习《荷塘月色》一课时,首先挖掘语言美,“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整个一长段的语言叙述中,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拟人和通感修辞手法,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充满意蕴的荷塘月色景色中,带领学生欣赏文中的自然美与修辞美。其次,挖掘文中的构思美,从“月下荷塘”和“塘中月色”两个角度看待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描述,强化学生审美感知。
(3)开展课外阅读,提升审美感知
新课标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性、创造性、持久性的过程。为了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展持久的审美感知能力,教师可以引入课外阅读,鼓励学生自主发掘课外阅读文本中美的因素,实现审美教育在课外阅读中的渗透。比如学习《沁园春·长沙》一文时,让学生课下寻找并欣赏三篇毛泽东的作品,感受一位革命家的文学风采,在课上进行交流学习。再比如学习完《小狗包弟》后,让学生阅读巴金其它散文随笔,感受作者笔下求真的勇气和浓厚的人文悲悯情怀,体会朴实无华、碰触心灵的语言美,潜移默化中将其转移到自身知识体系结构,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从形式美、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阐述了学生感知审美能力渗透的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教学建议:激发兴趣,引发审美感知;挖掘美的因素,发展审美感知;开展课外阅读,提升审美感知,不仅有利于审美感知能力的渗透,还能够推动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创新,找出适合这些学生的美育实施方法,为学生今后审美能力的高層次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世攀,王苏波.领悟文本内涵提升审美素养——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品质的培养[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5):54-56.
[2]国政.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01):28-29.
[3]白忠明,潘忠.试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8(05):181-187.
作者简介:葛瑞,1988.5.3,性别:女,籍贯:安徽省蒙城县,民族:汉族,学历:本科,职称:中学一级,方向:基础教育,单位:安徽省蒙城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