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视野中乡土文化传承的实践研究

2019-09-10 07:22缪明燕
高考·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历史教育乡土文化

缪明燕

摘 要:本文以傅竹村为例,从乡土文化传承的现状、闽台合作对傅竹村乡土文化传承的作用、傅竹村乡土文化传承的新范式三个视角,探讨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对策,依据乡土文化的特色资源,挖掘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魅力价值,将傅竹村创建为研学实践基地,从历史教育视野中传承乡土文化。

关键词:乡土文化;傅竹村;历史教育

在文化日益同质化的今天,乡土文化传承发展遭遇困境,传承乡土文化也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学界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乡村文化体制、乡村文化资源的途径等方面,研究的角度大多是外在的,内在的角度相对缺乏。基于这一考虑,笔者对福建省霞浦县傅竹村进行实地考察与访谈。从乡土文化传承的视角,探寻乡土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对策,挖掘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魅力价值,并将其创建为研学实践基地,这样,既有利于傅竹村的乡土文化建设,也丰富了研学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一、傅竹村乡土文化传承的现状

傅竹村是闽台共建小康社会示范村之一。村中有十八栋地主老宅,经专家考证,这些古民居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在规模、布局、装饰等方面,极具丰富的传统建筑文化内涵,如古宅和祠堂用了很多方形和圆形的石础,体现传统文化中“内圆外方”的思想。林氏祠堂不仅仅是敬神祭祖的场所,还经常处理宗族内成员的纠纷,举办宗族联姻等活动。这些古民居使傅竹村具备了独特的文化形态。

但这些年由于年轻人外出打工,原有村民渐渐搬走,加上风、蚁的侵害,古民居破败不堪,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目前村委虽组织村民对古民居进行修缮和保护,但离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其乡土历史文化的传承现状如下:

1.乡土文化内涵的挖掘滞后,保护力度不够大,导致很多古民居遭到破坏。对乡土文化、价值认同等方面的舆论引导乏力,多数民众对乡土文化建设的内涵不理解。

2.村民的社区发展意识薄弱,缺乏主人翁意识,明哲保身。

3.村中封建迷信、陈规陋习现象依旧盛行。

二、闽台合作助力傅竹村乡土文化的传承

闽台两岸的社会结构和人文传统极其相似。近年来,傅竹村引进台湾社区营造和终身教育,助力乡村文化建设。

社区总体营造工作的本质即透过地方市民参与以及社区空间的营造过程,凝聚社区意识,建立文化认同。[1]台湾社区营造过程中行政部门、社区居民和专业团队三方通力协作。首先,以行政部门为抓手,进行统筹规划。文建会和社区总体营造委员会具体负责和推进社区营造的实施。另外,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打造学习型社区,通过统筹终身教育资源、建立社区大学等措施,提升民众文化层次。其次,以社区居民为中坚力量,协会、工作坊等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发展事宜的谋划,与政府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再次,以专业团队为引领,在社区营造中引导普通民众参与社区事务,兼顾历史文化的延续。[2]由此开展一系列乡村文化复兴和文化创新产业振兴的活动,给台湾社区注入新鲜的活力。[3]台湾社区营造和终身教育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引进来”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风和民风,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三、创建傅竹村乡土文化传承的新范式

面对城乡转型中乡土文化面临的现状和困境,需要我们守护乡土文化的独特性,创建乡土文化传承的新范式。

(一)保护本土文化

对古民居等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保存本土的文化血脉和唤醒乡土情怀。因此,在当前乡村建设中有必要对傅竹村古民居和祠堂建筑进行规划保护。由村委牵头,发动村民保护好古建筑。派专人进行调查、记录古建筑的文化内涵,整理、宣讲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古建筑凝聚民心、淳化民风的作用。

(二)集聚内外合力

除了有闽台合作这样外部力量作为推手,还应重视本土力量的挖掘,使乡民成为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角。首先,村委成立与终身教育相关的专门机构,对村里的终身教育进行统筹安排。依托教育学习网络平台,定期推送相关课程和发送电子报。其次,让乡民自发组织志愿服务队、农会等民间组织,鼓励乡民参与古建筑等的历史文化活动,形成文化认同。

(三)鄉土文化融入历史研学课程

乡土文化是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资源。傅竹村具有多元的文化特点,可以将其打造成富有特色的乡土历史文化研学基地,以“学校——乡村”互动模式开展乡土文化的传承实践。我们把泰勒的现代课程理论和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作为傅竹村研学旅行的课程理论基础,将这一研学旅行课程分成确定目标、选择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突出学生的互动性、生成性和创造性。从村落文化、明清建筑、民俗风情、祠堂文化、传说故事、牌匾文化、传统工艺、名人传记等方面,设计历史研学课程与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实施中组织学生走进乡村,并引导学生带着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小课题去探究傅竹村乡土文化,形成研学报告,并交流分享。这样通过“设计研学课程——打造研学基地——传承乡土文化”的途径,既反哺教学,增强学生对乡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提供范式。

乡土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建设是个长期的社会工程,需要多措并举,多方共同努力。我们期待以傅竹村为例,有更多的乡村创新思维、传承文化特质,进而走向复兴之路。

参考文献

[1]文宜鑫,薛颖.台湾社区营造背景下的历史建筑再生[J].建筑与文化,2019(4):208

[2]曾旭正.台湾的社区营造[M].台北:远足文化.2007:11-18,68-69

[3]李慧芬.台湾社区营造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J].现代台湾研究,2017(1):64-66

本文系福州市教育局立项的2018年福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课题:《闽台合作背景下服务乡村历史文化建设方略》的成果;课题编号FZDY201832

猜你喜欢
历史教育乡土文化
农村中小学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改善
五四新潮下的历史教育
关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几点思考
“捆绑制”的文化研判:基于文化适应论观点的分析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中韩历史教育目标比较
用历史教育营造班级和谐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