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霞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是两岸同胞的携手共进的奋斗目标,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中国人“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实践中,尝试采用五部教学法,将“家国情怀”培育融入“两岸和平统一”历史进程的教学中,通过真实史料的展示和解读,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刻认识祖国和平统一的重大意义,培育家国情怀,树立爱国主义信念,增强担当意识,勇于为祖同完全统一奋斗。
关键词:家国情怀 两岸关系 和平统一 历史教学
引言
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了题为《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是两岸同胞携手共进的奋斗目标,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中国人“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国家、民族的深切情感,关注于社会发展,是一种促进国家和民族始终屹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凝聚力,体现着崇高的理想和情怀,以献身于国家繁荣强盛、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与民族自豪感融为一体。
笔者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领域的理论与教学研究工作,在学科理论和教学方法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见解。本文研究了近现代史中涉及港澳回归与两岸关系等内容的教学方法,通过“理念先导、案例教学、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探索,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树立对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坚定信念。
一、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历史专业的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着重讲述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政策与实践,从史实角度梳理归纳了两岸关系的渊源,其中包括一国两制政策的来历,以及推动港、澳、台回归祖国和两岸和平统一的政治实践,相关历史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教学工作的重难点在祖国和平统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指引学生理解和思考这二者之间的重要关联。通过对关键知识点的梳理、串联、剖析,逐渐明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以及两岸同胞为实现统一大业而付出的不懈努力和曲折尝试。课程始终贯彻以培养家国情怀素养为主线,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和家国责任感。
二、五部教学法——以“家国情怀”为主线
为了实施家国情怀素养的达成,首先根据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研究符合学生实际且有助于推动新知掌握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在课程先导预习中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以“家国情怀”为主线,重新整理成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赤子离家,回顾港澳台问题的由来;第二部分:一曲战歌表决心,系统阐发中央政府统一台湾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第三部分:一项国策寄深情,归纳“一国两制”含义、提出与确立;第四部分:一座大桥心连心,阐释“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发展及其影响;第五部分:一场家宴诉真情,回忆了两岸会谈时同胞骨肉的真情相拥。通过对这段史实的纪念与思考,让学生建立起对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情感认知。
三、案例分析——两岸和平统一进程
1.赤子离家
在教学环节,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调说出导入词:人世间,有一种深沉的思念叫想家,有一种沉痛的悲涼叫想而不得。接着,师生共同倾听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临终前在台湾所作的《望大陆》,播放著名主持人陈铎朗读的《望大陆》视频。学生身临其境,情融其中,突出这样的一个主题:浅浅的海峡寄寓了乡愁国殇。
为推进情感的深入,教师继续发问:同学们,先生为何在诗中发出“大陆不可见兮、故乡不可见兮”这样的人间离情绝唱?(因为台湾和祖国大陆分离)表达了先生怎样的渴望?(祖国完全统一)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和感受祖国统一大业。祖国要统一哪几个地方?为什么出现统一问题?由此进入“序曲——赤子离家”部分,回顾港澳台这几个赤子分别是如何离开祖国怀抱的。重点分析一下台湾问题,相关历史时间刻度与重要事件如表1所示。
表1中传递了以下信息: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台湾自古就处于中国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下;历史上台湾曾两度被侵略者强占,两次收回来,赤子命运多舛;二战期间,决定世界政治格局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重要国际文件均毫无疑问地确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1945年,台湾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半个世纪后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那么台湾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孤悬海外呢?进一步指出:台湾问题实质上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完全是中国内政问题,绝不容许外部势力横加干涉;以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占台湾的斗争、“九二共识”、《反分裂国家法》、台湾与大陆的经贸往来等相关史料的展示和解读,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对祖国统一大业有更深的认识和感悟,在心灵上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融。
2.一曲战歌表决心
赤子离家,母亲如何唤儿回来?首先播放经典爱国歌曲《一定要把胜利的旗帜插到台湾》。这支群情激愤的战歌,是由1955年刚授勋的将军组成的合唱团演唱。将军们不仅仅在唱歌,更是在表达一种决心:打过海峡去,解放台湾,解放全中国。再出示和讲解以下材料:1979年国防部发布的有关“停止炮击金门”的命令、全国人大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学生可以在史料中发现中央对于统一的方式、对台政策等方面开始出现的转变趋势。透过以上材料前后比对,学生可以真切感受到祖国大陆对于和平统一问题的殷切期盼和行动实践。
3.一项国策寄深情
在祖国和平统一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推进统一步伐成为全体中国人共同努力和思考的问题。“一国两制”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探索出来,它代表了中华民族近百年来为了追求民族统一、国家富强所集聚出来的经验和智慧。教师展示有关文字资料及图片,探究问题:为什么要实行“一国两制”?其内涵是什么?如何评价“一国两制”?通过思考这些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重新思考这一重要名词的内在含义,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一国两制”这一重大决策的历史背景、国内外政治格局、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等深层次问题,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4.一座大桥心连心
2018年,港珠澳大桥全线贯通,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一桥飞架港珠澳三地,三地人民心连心。港珠澳大桥能建成,得益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更得益于港澳回归后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繁荣,它如同祖国母亲伸出双手紧紧挽住港澳两个赤子。教师首先引出问题:香港和澳门是如何回归的?回归有何重要意义?接着依次出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二战期间,美、英两国曾告知中国,可以就原先的不平等条约与中国进行重新协商谈判。蒋介石立即对国内透露了这一好消息,并在日记中兴奋地加以记载。但后来英国在正式递交的《备忘录》中,却对于香港问题这一重要议题不加理睬,且坚称英方不会在香港问题上对中国当局妥协。可香港地区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完全是英国侵略者通过所谓的《南京条约》这一不平等条约从旧中国掠夺而去的。对此,蒋介石却只能压制自己的愤懑。
材料二:1982年,中英两国就香港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展开政府间谈判,邓小平和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进行了激烈交锋,邓小平坚定地表明了中国人民的态度,那就是:主权问题是不可以谈判的。最终,双方达成解决香港问题的协议。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香港庄严升起,伴随着激昂国歌声,香港迈向新纪元的华章开始谱写。
这些史实材料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离愁和民族的心结,体悟弱国无外交的悲愤和无奈,也更加真切感受到只有祖国的强大才能有亲人的团聚。港澳回归的历史盛况并不久远,教师可以出示清晰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在观看这一历史画面中深深感受到主权交接仪式上国旗升起时的场景,激发学生崇高的家国情感。
关于香港和澳门回归后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阅读如下材料:香港回归后有祖国做坚强后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保持了长期繁荣稳定,香港在全球63个受评估经济体中蝉联第一;香港澳门作为内地走向国际的桥头堡,在多个行业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祖国内地快速发展为香港澳门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坚实的后方。
在材料阅读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港澳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它抚慰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伤痛和屈辱,吹响了港澳迈进新纪元的号角;在实践中证实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可以进一步助力于两岸的和平统一。材料中的真实历史画卷可以触动学生的家國情感,激发学生对于国家民族繁荣富强的由衷自豪,乃至内化为积极正面的历史素养。
5.一场家宴诉真情
港澳回归,为台湾回到祖国怀抱提供借鉴,一湾浅浅的海峡两头,不单单只有乡愁,还有海峡两岸之间浓浓的血脉之情。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举行会谈,共同签署了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会谈成功后,汪道涵为辜振甫摆了一道晚宴,并根据九道菜谱的寓意(“喜庆团圆”“情同手足”“龙族一脉”“琵琶琴瑟”),把它变成了一段兄弟情谊的妙文。汪道涵写道:佳肴佳会,手足之情。辜振甫在同一张菜单回应:但知春意发,谁知岁寒心。席间无不洋溢着骨肉亲人重逢的喜悦。这场家宴吐露并融化了海峡两岸同胞多年来的离别之愁和思乡之情,深深地触动了两岸全体中华儿女。
四、历史教学中强化家国情怀培育的对策建议
作为历史教师,责任重在培育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荣辱观,强化学生家国情怀素养,指引学生树立起勇立潮头的高远志向。通过中国近现代史中港澳与两岸问题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怀抱的历程,以及海峡两岸关系的曲折和发展,还可以真实感受到近代以来国家民族兴衰荣辱,更加切身体会到国家繁荣富强所赋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侧重于通过一则则历史史料向学生还原曾经的历史场景,让学生在一幕幕真实历史画面的浸没中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国家、民族、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艰难跋涉与奋勇前行,忆古思今,结合当今所处的历史潮流,培养自己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家国观,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勇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担。
结束语
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着重于结合历史史料和时代背景,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把自身融入国家民族发展的恢宏历史画卷中,让学生感受到个体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交融。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进行案例拓展式授课,采取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方式,来解决课程学习中的问题,从而形成“理念先导,案例教学,互动交流”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中国近现代史有关两岸问题的思考中,树立起祖国统一与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并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题为《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重要讲话.
[2]叶小文.略谈“家国情怀”[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4):6363.
[3]王锡武.浅论历史教材隐性知识的挖掘[J].教学与管理,2002(28):5454.
[4]白云涛.于右任《望大陆》的家国情怀[J].炎黄春秋,2007(5):2024.
[5]雷达.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理论依据及伟大意义[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6466.
[6]赵亚夫.批判性思维决定历史教学的质量[J].课程·教材·教法,2013(2):7177.
[7]姜恩柱.大国较量:中欧关系与香港回归亲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8]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2017年世界竞争力年报》.
[9]2017年《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
[10]陈广汉,张应武.香港回归后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当代港澳研究,2007(1).
[11]钱钟书.管锥篇(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166.
[12]李惠军.大格局与精细化——历史课的境界与学科素养的滋育[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10):38.
责任编辑:丁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