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叶珍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音乐作为美育的一部分也引起了社会普遍的关注。而器乐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的教学也被提上日程。在農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和经济落后的原因,学校不可能普及高端乐器的学习,因而小乐器进课堂因势而生。本文对如何巧用小乐器,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小乐器;农村;音乐课堂;学习兴趣
《新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让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认同了心理学家詹姆斯·莫赛尔的理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然而,笔者所在的农村学校没有城镇学校的经济实力,同时,学生的音乐基础、家庭环境也表明在音乐课堂中推行高端乐器的学习是不可能实现的。为了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我把小乐器引进课堂。事实证明,器乐教学给农村中学的音乐课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使音乐教学变得内容丰富有趣,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非常高。在教学中,我引用的乐器是一些常见的节奏打击乐器和一些有固定音高的简易小乐器(如碰铃、沙锤、小鼓,双响筒等)。音乐课中,我除了介绍乐器的名称、用途外,还坚持让学生通过触摸、敲击、拍打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经过实际操作,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与表现力不同程度增强了,音乐的创造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一、小乐器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农村中学,由于经费紧张,学校常会忽视音乐教学设备的配置,加上师资缺陷,学生课程负担重,音乐知识薄弱,他们对音乐课大多没什么兴趣。学生经常无理要求要在课室里上音乐课:唱半节课的歌,剩下的时间做作业。为了改变这一陋习,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我坚持每一节音乐课都去功能室上,并且雷打不动地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玩玩、敲敲、吹吹小乐器。一个学期后,学生对音乐课充满了向往,主动要求去音乐室上课,并且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他们的歌声爽朗起来,脸上洋溢着青春光彩,对音乐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二、小乐器提高学生识谱能力
从前学生最害怕唱谱,每次我提出唱旋律时,他们的声音不是小了一半,就是张冠李戴,且没有音高概念。自从小乐器进课堂后,我经常引导学生用口风琴、竖笛等,从试吹——认唱——唱歌词——唱旋律,由简到难、层层递进地学习。这样,学生克服了恐惧心理,在小乐器的辅助下,吹奏、试唱歌谱,而且在唱准音、唱好歌方面,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乐器稳固学生内心节拍
农村学校的孩子很少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参加校外音乐培训,因此大部分学生的节奏、节拍感几乎为零。为了训练学生的稳定拍,课堂上,我出示节拍器,播放不同节拍的音响,让学生分辩出是几拍子,找出拍点,再用双响筒敲击出来。刚开始,学生根本听不出来。经过反复引导、训练后,学生能听出清脆的拍点,后来又可以分辨出不同的拍子。最后,学生的双响筒能跟节拍器互相辉映,同步奏出和谐的节拍。长此以往,学生的内心节奏感加强了,他们在跟伴奏歌唱时,抢拍、拖拍的现象基本杜绝了。
四、小乐器启发学生创造思维
新课标提醒我们:艺术教育并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能的教育,而归根结底是培养人的有机的和整体的反应方式的教育。当学生在课堂上收获自信,音乐的基本技能日渐提高后,我开始建议学生动手、动脑自制小乐器,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从生活里找原材料,利用课余时间,用饮料瓶装小石头做成沙锤,用饼干盒做成小鼓,用铅笔盒做双响筒,用红酒杯做成碰铃……各种奇思妙想应乐而生。他们用自己制做的乐器为喜欢的歌曲伴奏,又互相交换乐器去体验不同效果、分享成功的喜悦。学生通过制作乐器,大脑中枢神经得以刺激和锻炼,左右脑平衡发展,他们探究学习的内驱力更强大,创造思维变得更活跃。
五、小乐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
小乐器的学习,使学生多个器官(如口、眼、手等)得到协调发展,也激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但是,农村学生大多见的世面少,胆小害羞,没有合作意识。为了加强他们的集体观念,课堂上,我采用齐奏、重奏、领奏+伴奏的形式,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我还将课堂拓展到课外,带领学生参加集体演出和才艺比赛。学生在演出中提高技能,在比赛中展示才华。这种课上课下,校内校外交叉学习、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听辨力、恒心毅力等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和发展。
小乐器,大用途。合理运用小乐器,可以丰富音乐教学内容,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在“动”中提高音乐技能,在实践中全面提升音准、节奏以及音乐的感知力。作为农村音乐老师,要做到多角度、多途径地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这样,农村中学的音乐课才会逐渐走上正规,音乐教学才会跃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朱和平.音乐教育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2]潘菲.器乐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