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朝霞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数学图形与几何是小学阶段数学的重点和难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相关内容的过程中,要基于核心素养理论,制定教学目标,选用教学方法,从“触觉感知”“割补练习”“动手操作”“联系生活”等多个方面入手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图形与几何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图形与几何;全面发展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在小学数学六年的数学课堂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数学图形和几何能力更是学生日后在初中、高中继续深入探索数学世界的铺垫和保障。但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因为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具针对性,导致学生不能够深刻理解图形与几何相关内容的意义和内涵,这更加要求了小学数学教师要立足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及时展开教学反思与教学总结,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一、触觉感知,唤起空间意识
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反映出教育教学不能够局限于传授知识本身,要注重调动学生的认知积极性。教师通过刺激学生的触觉感知,可以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空间意识,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图形与几何能力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圆柱与圆锥”一课的内容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我准备了多个圆柱和圆锥的教具,给每位学生分发一个,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直观地感受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并让学生尽情地发散思维,寻找生活中的圆柱与圆锥。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发现,学生A拿起水杯说:“水杯是圆柱体!”学生B拿起固體胶说:“固体胶也是圆柱体!”学生C说:“圣诞帽是圆锥。”学生D说:“羽毛球和妙脆角都是圆锥的!”……就这样,学生不断地从触觉感知中获得灵感,寻找出一件件生活中的圆柱与圆锥,从而加深了自己的空间意识,同时对圆柱与圆锥的特点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记忆。
触觉是最能够调动学生认知积极性的感知要素。教师通过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使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理解更加清晰和深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意识。
二、割补练习,转化抽象认知
图形与几何相关的知识点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较为抽象,不容易理解,而题目中经常出现的变换过后的图形与几何更是让学生摸不到头脑。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割补练习”,帮助学生转化抽象认知。
例如,在讲授“圆形的面积”相关公式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与几何公式的抽象转换,深刻记忆圆的面积的推导公式,我让学生用圆规,在硬纸片上画出规定半径R的圆形,然后利用“割补法”,让学生将圆形纸片切割成大小相等的若干个扇形,再尝试将扇形拼接成长方形,引导学生求长方形的面积。割补之后,学生发现长方形的宽就是圆形的半径R,而长方形的长近似于圆形的周长的一半,即πR,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长×宽”,就计算出来圆形的面积公式“S=πR2”。经过割补练习之后,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圆形的面积公式。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点变换较为抽象,学生面对经验总结得出的公式很难真正地理解其含义,这也就导致了学生的记忆不准确。教师通过割补练习,将原本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培养了学生认知数学图形与几何的能力。
三、动手操作,经历具体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少学生在学习平面图形时一路顺畅,却在理解立体几何知识时出现了困难,暴露了空间意识薄弱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感受从平面到立体的具体过程,帮助学生增强空间意识,提升几何能力。
例如,在讲授“长方体”的相关内容时,学生经常会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表示困惑。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转化能力,我让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操作,每个人实际操作制作了一个正方体卡纸模型,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画出了7个正方形、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正方形位置画错等诸多问题。在每发现一个问题时,我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所讲的知识点纠正错误,如正方体一共有个6面,所以卡纸上应画出个6正方形……当学生们都自己制作出了一个正方体模型之后,也深刻理解了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联系。
记忆不深刻的本质是不理解,核心素养不仅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也提出课堂教学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经历几何图形变化的具体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图形与几何能力。
四、联系生活,深化迁移思维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虽小,但已经积攒了不少的生活经验。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生活是最好的素材来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将生活“数学化”,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化迁移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图形与几何能力。
例如,在讲解“体积与容积”的相关知识时,我从生活情境入手,准备了两个玻璃杯,在A杯中倒满了可乐,而在B杯中放入了半杯左右的冰块。然后,我将A杯中的可乐倒入B杯中,学生发现再倒入半杯可乐之后B杯便满了,不能再倒入更多的可乐。我让学生思考并猜想这是什么原因,然后在他们充满疑问之际,引入体积知识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于理解容积与体积概念的理解。
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最好的素材之源,更是学习图形与几何的最佳辅助工具。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从一些常见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体验,构建新知,实现思维迁移,培养数学图形与几何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图形与几何是小学阶段数学的重点和难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相关内容的过程中,要基于核心素养理论,制定教学目标,选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图形与几何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磊,刘明山.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课堂教学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41):133.
[2]刘久成.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的演进与思考[J].江苏教育,2018(73):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