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芳
【摘要】小组合作是班级管理的有效方式,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管理中,总结经验,形成了一定的小组合作管理模式。本文从建立小组、管理小组、组织小组活动等三大方面进行论述,归纳了应用小组合作的步骤及要点。
【关键词】小学高年段;班级管理;小组合作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公布,强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培养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素养。其中,自主发展强调学生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社会参与则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能力,不仅应在学科课堂教学上落实,在班级管理中也应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
当前农村小学的班级管理,存在学生不配合、不合作等问题,其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家庭的因素,又有学校以及社会的因素,不一一而足。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素养?在多年的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笔者尝试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班级管理,让学生在小组中学会沟通与合作,提高自我管理和互相合作的能力,培养综合素养。
一、建立小组:合理搭配,各司其职
运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班级管理,是指将班级分成若干合作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班级活动与管理,在过程中让学生自我管理、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分组是开展小组合作的第一步。
1.合理分组
要让小组每个成员明确并积极承担个人的任务,并在成员之间建立起积极的互动关系,需要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分组原则,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性别、学业成绩、个性特征、兴趣特长、交往技能等方面的情况,综合考量,构建合作管理小组,让不同特质、层次的学生形成优势互补,有利于学生团结协作、发挥个人长处,从而完成小组任务。
2.明确职责
为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保证小组活动的顺利展开,需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为此,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相关主题的班会活动,如“小组中我的责任”主题班会。首先,让学生在班会上,在组内进行自我推荐和民主选举。接着,小组内、班级上分别讨论小组人员应该如何分工。最后,每个小组根据成员的不同特长进行不同的分工,如善于组织活动的学生为组长。
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身在小组合作中的角色定位:既是全班小组合作活动的组织者和掌控者,也是小组研讨的引导者;不要过度干涉、干扰学生的自由讨论,但对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疑惑要及时解答,要帮助学生分析、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小组管理:文化浸润为主,规则导矩为辅
小组的管理,笔者认为应“软硬兼施”,即以文化浸润为主,规则导矩为辅。具体如下。
1.设计小组文化
学校有校园文化,班级有班集体文化,小组也可有小组文化。小组文化是在小组活动中形成的学习风气和学习习惯的集中表现,是班级文化的一部分。首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涉及一个整体、长远的班级愿景,让全班同学有一个共同努力的方向,使学生的思维、志向、视野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接着,教师指导每个小组确立自己的组名(如“乐学组”)、小组座右铭或口号(如“乐学善学”),让小组成员对自己的“小家庭”产生集体认同感。在制定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小组成员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权利与意愿,避免某一个学生独霸话语权力,才能让小组内部的文化得到每个成员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2.制定规则
根据笔者的多年实践经验,由于小学生的自律水平、合作能力有限,分组后可能会出现部分组员没有团队意识、组长也没有完全形成“领袖意识”的现象,甚至随后还可能出现组员懒散、组长不作为等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开展主题班会,先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制定符合班级公约,即“班规”。接着,各小组围绕班规,结合本小组的实际情况,制定小组规矩(包括评价和奖惩方案),并张贴在教室的公告栏里,小组内、小组之间互相监督、约束和评价。整个班级的管理有了规则,各小组学习、生活严格遵守,在处理问题时尽可能做到公平。此外,教师可以让每组学生将学习、纪律、卫生等情况进行“一天一总结,每周一统计,一月一评比”的活动,并及时将结果公布到公告栏的“小组考核”栏里,评选优秀的小组和小组成员。当然,小组合作过程中难免出现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向教师反映情况,征求学生的意见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合作有序进行。
三、小组活动:注重参与体验,营造氛围
除了日常管理,为了进一步激发班级小组的参与意识,营造团结协作的友好氛围,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班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小组竞赛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班级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1.班级活动
为促进各小组合作,加强学生的“大家庭”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教师可以定时组织开展主题班会活动。高年段的学生自主能力较强,可以让各小组轮流组织主题班队会活动,如文艺晚会、演讲比赛等。轮到的小组可以自主设计班队会主题,策划班队会活动方案,并发挥个人特长,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合作。比如元旦联欢晚会,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同组组员一起创作、表演节目。通过组织主题班队会活动,学生既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又能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魅力。
2.社会实践
教师可以做一份规划表,每个月份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如3月组织学习雷锋志愿者活动,到社区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为老人打扫卫生,或者表演节目,陪他们聊天;4月组织学生到公园或者社区打扫垃圾,做环保宣传活动;5月份组织学生到当地农林业或者企业参观考察;等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区,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更让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融入集体,体会合作的快乐,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3.小组竞争
无论是主题班队活动,还是社会实践活动,教师都可以在小组活动中,开展小组竞赛,让学生在竞争中也有合作,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认知积极性,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思维。
以上是笔者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小组合作方式所进行的实践。实践证明,坚持小组合作的管理模式,班内学生的违纪现象明显减少,学生能遵守纪律,自我管理能力有所提高,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学会如何与他人相處、合作,品尝到成长的快乐。“路漫漫其修远兮”,随着新教育理念和手段的出现,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也应不断创新,笔者认为教育者应永不懈怠,不断吸收新的养分,让学生有更好更健康的成长土壤,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