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黎
摘 要:亲子阅读是提高儿童阅读水平,培养儿童基本的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通过父母与孩子的共同阅读,可以在提高儿童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现阶段,多数学校对于小学低年级阶段亲子阅读活动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并且亲自阅读的相关研究也较为缺乏。本文主要针对小学低年级亲子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指导措施。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亲子阅读;问题与策略
引言:
小学低年级阶段,仍旧是儿童们兴趣培养的环节。在这一时期,需要特别重视儿童的阅读兴趣,并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之后的小学教学作好铺垫。不过由于小学时期儿童的心理还未成熟,并且天性活泼好奇,自主学习和自主阅读水平并不高,所以需要让教育渗入家庭,通过家庭教育的亲子阅读来充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小学低年级亲子阅读存在的缺陷
(一)缺少对亲子阅读价值的了解
通过相关调查显示,虽然亲子阅读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而且多数家长也比较认可这一教学模式,但是80%以上的家长们对于亲子阅读的重视程度都存在不足,对其价值了解不深。一般只是带领儿童进行简单的知识获取,对于情感沟通、习惯培养、能力提高等方面却未能涉及。或是只重视教育的结果,对于教学过程未能重视,以及忽略了儿童的感受等。比如,一些家长会让儿童阅读一些文学性较强的读物,并教授儿童一些生字,这样做只能是让儿童“知其声”却无法“会其意”,儿童无法理解,从而导致亲子阅读质量普遍偏低。
(二)缺少优良的阅读环境
优良的阅读环境是保证儿童阅读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开展家庭教育的重要基础。家庭的环境、氛围、趣味性等都是影响儿童参与阅读的主要因素,多数家庭的阅读环境都比较好,可以为儿童空留单独的书房,以及储备相关的儿童读物等。但是,除了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也是需要重视的一大条件,精神环境指的是父母方的陪同与疏导,让儿童能够在父母协同的环境下进行阅读。而一些家庭在亲子阅读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父母情绪不稳定,或是辅导能力不足的现象,若是父母不够耐心,脾气较为暴躁,冲儿童发火,那么久而久之不仅会导致亲子阅读的效率降低,儿童也不再愿意让父母介入自己的学习,进而致使儿童学习积极性降低,兴趣丧失。
二、小学低年级亲子阅读指导措施
(一)共同制定阅读计划
亲子阅读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便是要提高儿童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首先就要进行长期且稳定的亲子阅读。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制定阅读计划的方式来督促儿童进行阅读,比如,只要儿童完成每天规定的阅读量,那么每个月都可以带他去一次游乐园,或是给予零食奖励等,通过奖励的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儿童的积极性,从而让儿童对于亲子阅读活动产生兴趣。家长需要帮助儿童制定阅读计划,并适当参考儿童的主观意见,同时阅读计划需要按照儿童的年龄段来进行调节,比如阅读内容和阅读量等。为了能够更好地建立家庭阅读环境,家长也需要为儿童树立一个榜样。
(二)共同选择阅读读物
亲子阅读过程中,儿童的兴趣是最重要的,是决定阅读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读物的选择上需要充分尊重儿童的意见,让儿童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型的读物,所以在阅读材料的选择方面需要家长陪同儿童一同进行。家长可以每周都带儿童去一次书店,小学阶段的儿童都会对各种各样的图书、故事书、童话等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可以每周购买一两本或每个月购买一次,满足儿童对知识的探索欲。在读物中,最好选择童话或故事性较强的读物,在这些书本分区内让儿童自行选择。同时,一些小学阶段适合儿童的科学类读物也可以作为知识拓展材料来让儿童进行阅读。
(三)阅读交流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儿童在进行阅读时,不但会遭遇生字、生词、句意理解障碍等问题,而且也会遇到一些善恶观等观念性的问题。比如《农夫与蛇》,儿童在阅读之后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明明农夫把蛇救了啊,蛇为什么还會咬他?”这时家长的引导与理解便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与儿童的阅读交流,让儿童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且借此来教育儿童基本的坏人防范知识,帮助儿童建立自我防范意识。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让儿童在亲子阅读之后与家长、同学、朋友交流阅读内容和理解,家长可以借此来了解儿童的阅读情况。阅读交流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儿童对于亲子阅读的兴趣,通过与家长或同学的交流,可以充分满足儿童的表现欲,提高其语言表述能力。同时,这种亲子阅读模式还可以促进亲子关系,让儿童更加倾向于与家长进行沟通。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低年级阶段的亲子阅读最重要的目标便是要让儿童建立学习的兴趣与自信,提高儿童的阅读水平等。所以,在进行亲子阅读指导时需要主次分明,重视儿童综合能力的提升,尊重儿童的阅读选择,以及和儿童一同阅读,交流学习成果等,以此来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杨玲. 小学低年级亲子阅读的问题分析与指导策略[J]. 当代教育论坛,2014(05):33-38.
[2]焦砾. 小学低年级亲子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