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议题式教学,走向深度学习

2019-09-10 07:22:44赵楚洪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53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深度学习

赵楚洪

【摘要】议题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旨在通过思辨与探究实现价值引领和核心素养培养。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中“敬畏生命”一课为例,从创设真实情境、构建有效议题、调动学生思维,探索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开放性、实践性和价值性的具体途径,从浅层次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深度学习

议题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设计议题活动、思考议题情境问题,旨在通过探究实现知识获取、增强思辨能力和培养核心素养。在围绕议题探究和分享中,推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进行理解性的学习,最终走向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浅层学习的延续和深化,要求学生能有复杂的思维过程、丰富的学习结果以及教师充分的教学引导。本文主要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中“敬畏生命”议题,浅析议题式教学中走向深度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一、创设真实情境,搭建议题载体

议题式教学依托于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情境,学生才能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这也是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体现。同时,真实情境的创设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知识源于生活,最后回归生活。笔者在教学《敬畏生命》时,坚持以生为本,并采用了一案到底的形式创设系列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第一次教学设计中,笔者选用了《烈火英雄》这部影片作为情境素材。虽然影片与生命话题息息相关,但经过试课,发现以火灾为原型所设计出来的情境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而恰巧《少年的你》这部影片处于热映状态,相比火灾而言,学生会对镜头里涉及到的校园欺凌主题更加熟悉。于是,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中,笔者改选了以《少年的你》的情节架构起系列情境,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分议题。

情境一:胡小蝶生前被同学欺凌,没有任何人帮助她,感到绝望的她选择了跳楼自杀。面对她的死,陈念隐恨含怒,把和胡小蝶的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魏莱告诉了警官。由此,陈念遭到了魏莱等人的霸凌,倒红墨水在她的凳子上、向她的头部扔排球、在楼梯间故意推倒她等。几乎所有同学都漠视备受欺凌的她。惶恐无助的她选择了沉默、隐忍。

(1)当胡小蝶跳下去的那一刻,你对生命有什么感悟?当面对校园欺凌,陈念选择沉默、隐忍,你对生命有什么感悟?

(2)胡小蝶和陈念对待生命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情境二:面对校园欺凌:①胡小蝶隐忍,陈念一开始选择隐忍;②围观的大多数同学视而不见;③罗婷、徐渺跟着魏莱一起欺负同学;还有的人寻求法律途径……

(1)请你从上述材料中找一找哪些人敬畏生命?哪些人漠视生命?

(2)假如你是陈念,面对这些欺凌,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情境三:后来,陈念已无法忍受,开始寻求小北的保护,一起通过“战斗”抵抗欺凌。最后,陈念因过失致人死亡,她被判了有期徒刑四年。

(1)陈念因过失致人死亡,被判刑,说明了什么?

情境四:2017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首次对学生欺凌做出明确界定。我国目前已经在推进反校园欺凌的立法工作。

(1)你认为哪些行为属于校园欺凌?

情境五:当同学给我起侮辱绰号;当我被同学敲诈金钱;当同学受到他人辱骂时;当我听到对同学不利的谣言;当我看到同学因为争吵而拳打脚踢;当我看到同学排挤他人。

(1)假如我们面临以上欺凌,我有哪些更好的方法应对?

上述有序的系列化情境不仅符合学生实际,也让议题设计更具方向性。通过整体建构的话题情境,增强教学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是获得丰富学习结果的保证。

二、构建有效议题,提高思辨价值

议题式教学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是有效议题。具备知识性、实践性和价值性的议题是学生进行复杂思考的前提,也是实现深度学习的要求之一。这意味着,教师既要避免片面追求议题数量而设置过多议题,又要避免片面追求学生快速回答而设置过多浅层次的话题。为了促进课堂提质增效,教师要精心设计能开放学生思维的深度学习议题,主要涵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大类型议题。通过层层递进和多样化的话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難,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思考需求。在“敬畏生命”导入环节,笔者呈现了电影里不同人物面对校园欺凌具有不同的态度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学生由衷发出了“坚强”“脆弱”“宝贵”“生命高于一切”等各种感慨。在情境二中,学生先从材料中寻找哪些人敬畏生命,哪些人漠视生命。学生判断分析的过程是一种价值判断和澄清的过程,通过分析不同人物面对欺凌的态度和反应,思考不同的应对态度就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感悟生命之间的休戚与共,让学生对生命产生怜悯之心。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角色代入,思考“假如自己是陈念,会怎么应对欺凌行为”。这一具有思辨性和开放性的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有学生认为以暴制暴不仅没有真正惩罚欺凌者,反而会让自己再次陷入危险境地;有的认为要马上寻求他人帮助,采取合法措施保护自我;有的认为面临他人受欺凌,不能漠视,还要智慧施救;还有学生认为法律手段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另一方面,议题的拟定还要指向教学重点或难点,能突出实践的价值。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基于感悟个人生命与他人生命休戚与共的关系,培养善待他人生命的情感。因此,本课最后设置了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校园生活实际,讨论并分享“面对欺凌以及他人遭受欺凌,自己会采取的行为”这一引领性议题。同学们从他人回到自身,在主动参与和积极讨论中,领悟敬畏生命需要平等对待一切生命,并在生活中学会用实际行动保护自我,尊重他人,突破重难点。

三、调动学生思维,焕发议题活力

在师生互动中,教师要适时引导议题对话方向,扮演好组织者角色,还要注意还“问”于学生,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整堂课停留于纯粹简单的你问我答,会使议题丢失了它原本应有的价值。教师可适时追问,引导学生深化对议题问题的认识。学生提出必须采取法律手段解决时,教师追问具体原因,学生进一步提出“哪怕是未成年人,只要违法了,也要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据此,学生回顾理解了生命至上的含义,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面对同学遭遇排挤,多数学生在回答上都集中于“自己给予受排挤同学温暖和关怀”。教师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进行追问“除了自己伸出援助之手善待他人,还可以从什么角度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想到可以劝告欺凌者、旁观者消融冷漠,善待他人。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在肯定中拓宽思路,在互动中避免学习的过度浅层化。然而,综观整节课,从学生回答主动性来看,学生在生成新问题并主动解决的频次为0次。可见,教师还需要学会捕捉学生的疑问点,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议题的价值实现最大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引入议题式教学,既是教学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需要。通过思考和对话,学生能在议题式教学中完善认知、提升能力和培养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汪秀春.议题建构引领深度对话——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08):11-14.

[2]亢亮.巧用“三化”情境  搭建议题平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0):62-63.

[3]蔡军.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新尝试的探讨[J].学科教与学,2019(06):85-88.

[4]李朝宝.议题式教学: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新样态[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0):10-13.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深度学习
浅析“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运用
高中政治课堂议题式教学探究
考试周刊(2018年88期)2018-10-30 09:40:34
议题与实证: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索
创新教学模式培育核心素养
考试周刊(2017年22期)2017-12-09 12:47:25
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升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路径选择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文理导航(2017年16期)2017-05-23 14:50:0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研究
开展法治生活体验教学的思考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