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法治生活体验教学的思考

2017-03-29 17:32马宏斌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体验教学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意识

马宏斌

摘 要:法治意识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核心素养之一,建设法治国家亟待增强法治意识,提升教学效果必须创新教学方式,而法治生活体验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探讨了法治生活体验教学的内涵,开展法治生活体验教学的意义,并提出法治生活体验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体验教学;法治意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3B-0020-02

一、法治生活体验教学的内涵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体验教学也叫“体验式教学”,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自动生成的一种教学方法,体验的途径是实践。法治生活体验教学是指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通过体验这个中介,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法治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法治生活现象有真实的感受和深入的理解,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质量和提升法律素质,从而积极建构法治意识。

学校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学生是正在成长的生命。法治生活体验成为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逻辑前提,是对“教育即生长”生命力量的充分肯定,重视和加强法治生活体验教学,学生能掌握法律知识,建立法律概念,催生法律心理,形成法律观念,树立法律信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逐步建立法治意识。传统的法治意识培养是灌输教育,以法律知识、法律条文取代了学生生命活动的内在运动,忽视了学生对法治现象的体验和感悟。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以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单纯空洞的理论说教很难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难以达到牢固树立法治意识的目的,如果学生的心灵对法治生活有一定的体验和感受,就能对其产生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只有对法律发自内心认同、信赖和敬畏,才能使学生自觉遵守、乐于参与法治生活,才能逐渐建构起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生活体验教学作为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逻辑起点和实践前提,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桥梁和纽带。

二、法治生活体验教学的意义

雅斯贝尔斯说,“人是一个没有完成而且不可能完成的东西,他永远向未来敞开着大门。”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进行精神建构,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在法治生活体验教学实践中,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了自我建构,注重法律知识的直接获取,更加强调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自我体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进行意义本位的转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和个性体验。学校不是象牙塔,学生也不是一张白纸,课堂教学要成为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与法治世界的纽带。

教育具有系统性和结构性,不能人为割裂学生与外在世界的有机联系,造成学生生命主体与生活世界客体之间的分离,而要倡导人的整体性与内在性的和谐统一,令学生自觉建构法治意识。

(一)回归生活世界,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

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法治生活体验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什么是学生?学生就是学习如何生活的生命,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启发我们打造法治生活体验课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

(二)促成生命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结合

伯尔曼曾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社会公众法治信仰的形成对法治国家建设至关重要,法治信仰不能等同于法律知识,而是知识背后的价值取向,道德与法治课堂目标不仅要“普及法律知识”,也要“树立法治信仰”,体验活动旨在强化学生对所在社会中法治建设产生的社会效果的亲身感受,只有在学生亲身感受法治带来的好处后,才能改变被动守法的意识和习惯,并不断生发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积极情感。

(三)平等互动合作,构建生命的和諧性

开展法治生活体验教学,离不开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观念差异处,学有疑问出,恰是点燃思维火种,形成法治信仰的良机,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不断良性互动,通过知识与知识的交流,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等,学生的探究热情才能被激发,才能认同并维护法律权威,法治意识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实现法治理念的浸润。

三、法治生活体验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

教育是“用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用一个灵魂感化另一个灵魂”的过程,法治生活体验教学是建构法治意识的重要形式,学生对法律知识“意义”的理解,需要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老师不能越俎代庖。对于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老师不能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需要学生在个体生命与法律文化融合、再创造的过程中获知。

(一)选择适当的体验方法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从教学主体的角度出发选择方法,既要考虑教师主体的优势和不足,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能力等要素,根据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其次,从教学目的具体要求出发选择方法,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为课堂注入鲜活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在体验教学中,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政法干警进课堂、模拟法庭、开展法律知识竞赛等。最后,注重选择恰当的方法获取实际效果,切忌走过场。

(二)设置科学的体验情景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道德与法治课体验教学更需依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内心需求,满足“教育性、新颖性、针对性、感染性”,问题情境更多地来源于生活实际,“知行”统一,“教学做”合一,学生在学中做,科学的体验情景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有话可讲,同时,学生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来实现法律“意义”的形成,这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学习法律知识,在实践中体验法律权威,从而增强在生活中运用法律的意识。也可以将体验活动延伸于课堂之外,让学生在亲身践行中体验法律的现实价值,如观看法律相关的视频资料,开展法律咨询;走进执法窗口,了解法律运作机制;旁听审判活动、听证会等。

(三)实现良性的课堂互动

21世纪是一个对话的时代。学生法治生活体验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互动体验法治生活的情景。首先,在师生对话的互动中体验法治生活情景。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良性互动,开展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针对问题积极思考,并相互交流彼此的感受和想法,在互动交流中实现生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其次,在小组合作的互动中体验法治生活情景。法治生活体验教学要为所有学生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从细节做起,扩大学生的课堂参与面,科学划分学习兴趣小组,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在讨论中都有话语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激发学习热情,培养法治意识。

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灵动之源在于生活,教师要将教学的小课堂与生活的大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和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在体验中逐步建构法治意识。教师在传递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在体验,唤醒其责任感和维权意识。

参考文献:

[1]李镇西.我看中小学“法治教育”[J].湖南教育, 2015,(10).

[2]贾静.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实施路径及存在的问题[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3]李希贵.法治教育的三个误区[J].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11).

猜你喜欢
体验教学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意识
新课标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升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路径选择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研究
抓住方法,实施体验教学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优化体验教学,创建高效英语课堂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