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丹丹
摘要: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提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教育者因此认为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关键,但其实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当一个孩子能够发现并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已经掌握了需要学习的知识,并且能从新的角度看待知识。
关键词: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主动思考 创造性思维
现代数学教师应该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教育学生怎样思考、怎样提问以及怎样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培养一年级学生分析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能为培養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情境图,在刚开始的观察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会让学生自己先观察,然后再说说所看到的一切。当然,不仅限于数学知识,只要能说出图中的信息,我就会给予鼓励,鼓励孩子善于观察,勇于表达。(刚进入小学的孩子对于小学教师有着一定的敬畏心理,所以在教学中应当给予孩子必要的鼓励,让孩子敢于表达,敢于发言。)我在学生说出他观察到的信息后,会继续引导学生尝试说出跟数学有关的信息,筛选出对数学教学有用的信息,为后面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从已知条件筛选出有用条件做铺垫。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我会先让学生观察人民币,这时学生会说出很多看到的信息,如颜色、图案、编码、银行等。在学生主动思考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我会给予表扬,然后对学生说:“只有观察能力很棒的孩子才会找到这么多信息,可是老师觉得信息有点多有点乱,谁能帮老师整理一下呢?”从而引发学生整理这些杂乱信息的欲望。接着我会引导:“哪些信息能帮助我们区分1元和1角的人民币呢?”学生说:“人民币的颜色、汉字还有数字。”我会鼓励并做出总结:“说得非常准确,我们要想区分1元和1角的人民币,可以利用人民币的颜色、汉字和数字来进行区分。”最后小结,让学生明确在解决某些实际的问题时,有一些信息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而有一些信息无关紧要。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多是活泼好动的,注意力不集中,且以形象思维为主,很难理解抽象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例题的情境图,创设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这节课时,我用教材中的情境图,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我们马上要去研学游了,需要乘坐交通工具,我们一起去停车场看看吧。”用学生感兴趣的研学游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提出问题:“快看,停车场相继开来大客车、中客车和小轿车,你从中看出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从情境图中会找出:“大客车的座位有45个,中客车的座位有30个,小轿车的座位有3个。”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可以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来考考大家吗?”学生会提出“大客车和中客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大客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中客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和“三辆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这些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及时给予一定的鼓励,强化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
当教学中的情境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时,学生才能更好地产生共鸣,提出相应的问题。但是刚开始很多孩子还不明确什么才是问题,可能直接把算式说出来,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把数字转化成题目中的语言,比如“45”可以转化成“大客车的座位数”,“30”可以转化成“中客车的座位数”,“45+30”也就是“大客车和中客车的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三、在复习课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中高年级的教师经常会让学生根据平时写错的题自己出类似的题,每个小组出一个或两个单元的错题卷,最后整合成一份复习卷。这样的做法既让学生了解了自己哪部分知识没有掌握好,又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自己出题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因此我会选择一些学生经常做错的题目,给学生一幅图,让学生从中自己读取数学信息,根据找出的数学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再选择自己的好朋友回答问题。
例如,在一年级下学期的期中复习时,我首先给学生呈现一幅小棒的图片,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一共有24根小棒。我再根据学生找出的信息提问:“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来考考大家吗?”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学生提了很多出乎我意料的问题,如“这些小棒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24由几个一和几个十组成”“2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多少”“24再添几个一等于3个十”等。后面我让提问题的学生选择自己的好朋友回答,给了他们一定的选择权利,提高了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的兴趣。再如,我给出解决问题的图片,让学生自主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菜地里一共长了49个萝卜,还剩9个没有拔。学生提出问题“已经拔了多少个萝卜”以及升级的问题“拔了的萝卜比剩下的萝卜多多少个”。虽然升级后的问题我们还没有学怎样解决,但我还是表扬了提出问题的孩子:“你真是太让人惊喜了,虽然还没学到,但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觉得太了不起了!”夸张的表扬方式,既鼓励了提问的孩子,也鼓舞了其他孩子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
四、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很多一年级的学生表达能力不够好,不管是在回答问题还是在提出问题的时候,都很难把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表达出来,这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鼓励和引导。当学生没有想好怎样回答时,教师为了不耽误上课的时间而草草处理了问题,这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可能是无法消除的,对其提出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自信心的培养都有很大的影响。
有些教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抛出一个问题后,会立刻让学生来回答,有的学生因缺少思考的时间,可能无法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但是教学的时间有限,为了更完整地把课堂呈现出来,教师会让回答不出来的学生坐下,再让表达能力更好的学生回答。这也是我在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时学生不能很好地提出问题,我会让能够提出问题的学生来完成,但是我会让不会提问的孩子再复述一遍问题。事后我反思:是不是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如果给足孩子思考时间,孩子们会不会就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与同桌交流或者小组交流的环节,再让学生提出问题,经过思考和交流后,学生就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我们教师对一年级孩子的教育需要更加耐心,足够的耐心和等待能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
低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成熟,所以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都非常薄弱,但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有的学生甚至到了中高年级依然不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因此对低年级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实际上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就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低年级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能为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做铺垫,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