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柳
摘 要:“好人文化”能够引领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促进社会思想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好人文化”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一项教育资源,满足了学生对道德发展的期待,创新了教学形式增强了教学吸引力,使大学生获得内心愉悦和精神满足,因此它是增强大学生思想课获得感的有效手段。以“好人文化”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要在资源整合和优化中坚持目的导向,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坚持学生导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坚持问题导向,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坚持参与导向,从各个相关环节中增强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有利于思政课取得实效,使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得以实现。
关键词:“好人文化”;思政课获得感;高校思政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肩负着培养能够担当历史使命的时代新人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思政课不仅是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主要渠道,更是对大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要途径,使学生能够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课题,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思政课取得实效、达到思政政治教育目的的应有之义。“好人文化”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能够促进大学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可以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一项教育资源。以“好人文化”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有利于思政课在育人方面取得实效性,同时又能够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好人文化”的德育价值
教育就是通过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和塑造,使之趋向完美,不断追求向善、向美,增强受教育者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不断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好人文化”犹如一面旗帜,引领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思想道德发展。由此可见,“好人文化”在育人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将“好人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相结合,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就要先对其定义和育人价值形成清晰的认识。
(一)“好人文化”的内涵
“好人文化”是指在整个社会大文化的背景下,通过好人好事或者道德模范事迹所表现出来的,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信仰价值等道德方面意识形态的总和,属于社会精神文化的范畴。“好人文化”来源于公民的实践,体现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在实践中,具有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尊亲、见义勇为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好人”。众多的好人事迹汇聚在一起,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了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好人文化”,同时它也是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在新时代,“好人文化”不仅促进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更是我们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形式。关爱长辈孝老敬老的孝亲文化、忠义为本仁爱为先的忠义文化、以务实为民清廉为核心的廉政文化、扎根乡土反哺桑梓的乡贤文化等都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好人文化”。
(二)“好人文化”的育人价值
“好人文化”之所以能够促进公民思想道德发展,是因为它能够塑造人的道德品质、引领个人道德正向发展、带来给人精神上的满足感。首先,“好人文化”对人的道德品质具有塑造作用。不同好人事迹展现出社会发展所需的多个精神品质,为人们践行社会道德规范树立榜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激发人们的精神动力和学习热情,达到塑造个人道德品质的目的。其次,“好人文化”能够指引人道德发展的正确方向。“好人文化”能够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引导人们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确保人的道德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指引人的道德品质向正确方向发展。最后,“好人文化”可以在实现道德目标后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感。人们不仅能够创造社会精神财富,并且对社会已有精神财富具有享用的权利。人们在“好人文化”的指引下,可以实现自身道德发展的目标,彰显出自我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产生更大的动力去实现下一个目标。
二、“好人文化”是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有效手段
获得感,一般来说指获取某种利益之后所产生的的滿足感,既包括物质层面的满足感,又包括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大学生思政课满足感,就是大学生在经过思政课的学习之后,不仅收获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学到了认识、解决问题和看待世界的科学方法,还提升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了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满足感。大学生思想课获得感已经成为了衡量高校思政课效果的重要指标和思政课课程教学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选择适合的教育资源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做到统筹协调多种资源。“好人文化”作为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能够有效地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满足学生对道德发展的期待中产生获得感
“好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对现有的课程资源的丰富,同时也是能够满足学生道德发展的需求。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道德的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无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多年以后可能会过时,可能会遗忘,但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是学生一生的财富,会让他们终生难忘。[2]”也就是说,思政课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道德发展需要。“好人文化”产生于人们的实践,汇集了众多道德模范事迹,向我们展现出高尚道德品质,这些道德品质正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就其内容而言,“好人文化”能够弥补思政课教学内容中过于注重单一理论性的不足,通过好人好事的课堂宣传,结合好人好事的实践活动,激起学生内心对道德模范的崇高敬意,满足了大学生对道德发展的需求和期待,使学生产生思政课获得感。
(二)在创新教学形式增强教学吸引力中提升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新时代是我国历史发展的新方位,同样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新方位。高校思政课要取得实效,就要推进思政课教学革新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发展,这是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也是培育新时代青年的要求。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能够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4]。“好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既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又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上。这种创新能够使高校思政课与时俱进,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给学生带来获得感。同时,“好人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中介和桥梁,有助于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协调地发展,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过程中提升了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
(三)在思政课的实践感悟中增强获得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的理论只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知其是否具有科学性。大学生主动将思政课科学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感悟思政课所带来获得感,同样是是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好人文化”具有平民化的特点,它本身来源于生活,好人好事也都是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便于大学生产生更深的了解,促使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成自身稳定的思想品德要素,不断充实自身的思想意识,以此推动大学生的“好人文化”实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好人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通过发挥它的激励功能,激励大学生把“学好人”积极转化为“做好人”,把思政课的科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推动大学生进行做好人好事的社会实践,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精神上满足感,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三、用“好人文化”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策略
(一)在“好人文化”资源优化和内涵提炼中坚持目标导向
以“好人文化”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要在“好人文化”资源优化和内涵提炼中坚持目标导向。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就必须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看待短期目标和长远发展目标的关系,因此在“好人文化”资源整理和优化中要坚持目标导向,即明确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重点在于对于大学生的心灵塑造和培养。首先,要对“好人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注重思政课教学资源的丰富,遵循有效性原则,使资源开发与思政课的教学主题相契合,使整理加工过的“好人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长远目标相适应。其次,对“好人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度提炼,明确教育的针对性,发挥引领作用。“好人文化”融入思政课要通过好人好事和道德模范的事迹,展现这些事迹中道德模范们的精神品质,提炼出“好人文化”的精神内涵,把这些精神内涵融入到大学生思政课中以此达到教育目的。提炼内涵也要坚持目的导向,使“好人文化”内容变得具有思想性和价值性,才能够对大学生塑造其思想道德品质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在“好人文化”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坚持学生导向
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要在“好人文化”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坚持学生导向,坚持以学生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5]。也就是说,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坚持学生导向,思政课更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一导向。坚持学生导向,全面了解学生,是上好思政课的必备条件,也是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有效途径。“好人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具有针对性,坚持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要求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其发挥德育价值。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研究“好人文化”的内容,更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发展,理解学生对于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诉求,把思政课理论热点与“好人文化”相结合,才能使教学具有指导力,契合了学生发展的需求才能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三)在“好人文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中坚持问题导向
教学内容是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好人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更是课程的优化创新,“好人文化”对接思政课教学内容不能生硬地塞入课堂不能简单地灌输,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把“好人文化”教学内容与思政课的教学主题相结合,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能够接受为标准提出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有益思考。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以“好人文化”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首先,要做到讲透课堂的重点和难点,突出内涵深度,避免教条主义,结合实际问题,给予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指导。要在“好人文化”教学内容选择上发掘新意,不能是好人好事简单的堆砌,可以将其与具体的中国传统美德相结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学生积极进行实践。其次,注意“好人文化”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思政课高度契合的内容才更具有育人价值,避免牵强附会,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好人文化”选择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就要从问题导向出发,思政课教师帮助学生化解内心的困惑,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四)在“好人文化”的教学实施中坚持参与导向
以“好人文化”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就需要在思政课的课堂上坚持参与导向,支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获得感并不是外来的,在个人积极参与、努力奋斗中也可以提升获得感,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与与自身的获得感是成正比。“好人文化”融入思政课,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小组讨论、案例教学、专题教学等方法,借助辩论、演讲、表演情景剧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只有课堂氛围生动活泼,学生积极参与,才能提升课堂学习的效果。在课堂之外,可以通过调研活动、道德模范人物采访、参观实践、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利用“好人文化”的模范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做好事当好人,拉近学生与道德模范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教育。总的来说,课堂的参与与课外的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对“好人文化”有更深的认识,感悟好人魅力并以此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满足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需要,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综上所述,“好人文化”能够引领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促进社会公民的思想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好人文化”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一项教育资源,是增强大学生思想课获得感的有效手段,是因为它满足了学生对道德发展的期待,创新了教学形式增强了教学吸引力,促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因此,以“好人文化”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就要把“好人文化”置于学校教育各个相关环节中的来分析,在资源整合优化、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选择、课堂实施教学中坚持目的导向、學生导向、问题导向和参与导向,这样有利于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际价值,使思政课取得实效,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2)
[2] 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30(2)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378
[4] 徐志远.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111-112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