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教学政策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语文朗读水平要求也在逐步提升。为了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朗读带来的魅力,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学生进行相应的示范演示,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朗读水平。因此,教师需要综合分析目前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偏好,查找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角度,为学生创编最佳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悉心教学,最终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提升能力;教学研究
语文朗读教学需要引起教师重点关注,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展开高效的朗读,学生养成感受朗读、理解朗读、欣赏朗读的习惯。教师帮助学生通过朗读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和文化底蕴,体验朗读带来的快乐。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掌握朗读中的语调变化规律,提升其朗读节奏的掌控力。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延伸,使得学生能够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切实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重视范读并纠正朗读发音
教师作为学生最直接有效的朗读教材,能够为学生提供发音精准的朗读体验。为此,教师需要将自己打造成为学生学习的样板和模范,通过自己的标准朗读示范,带动学生进行模仿和记忆,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经历三个时期,倾听期、模仿期以及练习期,教师通过自己的朗读教学,能够有效缩短学生的朗读训练时间,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朗读发音标准。但是学生在实际朗读的过程中,极易发生“读半边”的状况,很有可能造成学生朗读发音的偏差。此时,就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的经验,未雨绸缪先为学生进行发音指导。而后,教师则需按照学生日常朗读中出现的失误,对相关的字音进行细致的矫正,切实提升学生的朗读发音标准性。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文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就可为学生展示朗读的技巧,要求学生在教师朗读的过程中对应自己在生活中的具体经验,感受教师的朗读情感,进而加深学生对朗读的具体体验。教师通过为学生展示示范性朗读,使学生对教师朗读的方式和效果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后,教师按照学生的朗读学习习惯,指导学生相关的朗读方法,并对学生朗读发音中出现错误的内容进行指导,最终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熟练度。学生在学习朗读技巧的过程中,也不断加深自己对于朗读的整体性认知。
二、教导朗读语调和节奏变化
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朗读是学生基础学习能力的体现。为了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对于语调和朗读节奏的掌控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在实际的朗读中,未能以词语或者短句为基本单位进行停顿,学生将词语或者较长的短句从中间分割开来,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出现停顿不自然的状况。此外,学生因为需要当中朗读,心理的压力会骤然增加,这样的心理负担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紧张和局促,最终导致学生朗读质量受情绪影响较大。因此,这便需要教师对相关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切实提升学生的朗读节奏水平。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就可以结合其中的长单句进行相应的教学。首先,教师为学生标记句子成分,将其中的主语、谓语、宾语进行标记,要求学生不断进行练习,明确在哪里能够停顿且知晓停顿时间的长短。其次,教师结合语气词以及相关短语进行朗读,强化学生的语调认知水平,使学生的朗读更富情感。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对整个自然段进行熟练且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能够从持续的训练中进行体会,从而有效掌握如何有效控制自身的朗读速度和情感等。通过教师的有效朗读教学,使得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并成为学生自身朗读能力的具体体现。
三、培养学生从文章感受情理
学生学习朗读技巧,从本质上来看是朗读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教师教授学生朗读的技巧,意在指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水平。因此,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需要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核,最后结合自己的朗读理解,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章之中。学生通过朗讀不断提升自己情感认知水平,并从中学习如何进行情感的表达,这也教师教授学生朗读的核心意义所在。
例如,在教授学生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明确相关文章的情感基调。借此使得学生在朗读中,能够感受到语言之间情感的传递,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在朗读相关文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有效提升自身的朗读技巧,切实展现出文章的文字美和结构美。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朗读的相关知识时,需要结合情感表达进行教学,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情感热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的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有效矫正发音并进行最佳示范,使学生能够对相关语文朗读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刚.基于学生学习的视角分析小学低段语文的朗读教学[J].亚太教育,2016(36):33.
[2]黄菊.朗读: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力——面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低年段学生朗读能力训练[J].教育观察,2018,7(08):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