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礼山
摘要:小学科学课贴近于生活,一些书本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也都经历过,所以学生对于科学课的兴趣十分浓厚。在新科学课程理念下,小学科学课程愈来愈强调实践与动手能力,课外实践探究活动成为小学科学课程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然而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及现实中大众对科学学科的重要性认识度不够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了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开展。在课外实践探究活动开展时,又往往没有侧重点,不注重方法,因此不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如何克服小学科学课外实践探究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提高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实效性,是值得小学科学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课外实践活动;思考
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注重探究活动的课程,探究活动几乎贯穿在小学科学的每一节课。教师注重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却忽略了课堂外的实践探究活动,这就造成了很多小学生成为理论上的强者,却是动手实践的弱者,本文就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相关叙述,以期借鉴。
制约课外实践活动的因素
教学时间紧张,探究活动缺乏趣味性 教学时间紧张是很多学科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对于科学课程来说表现的更加明显。一些探究活动需要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才可以达成目标,短短的40分钟要完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探究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五年级(上册)有“种子发芽实验”,在课上老师只能讲解一下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并简单地谈一下控制变量法的运用,而课外则需要学生花费大约一周的时间从土壤、水分、阳光、温度进行对比试验的探究,这样才能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习得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可是由于探究活动内容枯燥乏味,很多学生并不会主动做这项实验,而是利用课本中附表中的内容直接进行作答,像这种缺乏动手环节的“课外实践活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課程连续性强,探究过程缺少指导和监督 科学课的连续性强,每一单元中教师都要引导学生针对某一领域的科学知识进行探究学习。而一些课外探究活动要比课堂上的科学知识学习本身还重要,这就使探究实践从课堂之上延伸到了课堂之外,于是需要学生某段时间内持续关注同一个问题,及时地对自己观察到的数据进行记录,并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实验的结论。
例如,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中“月相变化”一课,要求学生在半个月时间内每天观察、记录月相的变化,并对月相的规律进行总结分析,继而对下半月的月相规律进行预判。这个连续的过程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让他们经过比较长时间的探索研究,才能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研究问题。但教师的精力有限,重视程度不够,对探究过程往往缺乏指导与监督,这就造成课外实践活动时断时续,甚至半途而废,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选材脱离学生实际,实践探究难以落到实处 在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之前要准备试验所需的材料,有些材料很容易获得,而有一些材料的获取难度太大,只有极小部分学生可以完成。
比如,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动物的卵”一课,要求学生观察青蛙和小鸡的孵化过程,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卵的孵化过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理气候条件相差悬殊。首先,满足孵化条件的卵的获得对于学生来讲困难极大,必须要家长的配合才能够完成。其次,卵的孵化条件复杂,鸡蛋的孵化就需要准备恒温箱等设备,对环境、卫生、防疫的要求很高,对四年级学生来讲这个实践探究的材料获得不容易,过程的管理也很困难。这样的实践探究活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实施难度太大,因此常常只停留在教师口头布置,学生无法落实探究活动。
改善课外实践活动的措施
巧妙设计,增强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趣味性 游戏教学法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深受学生喜爱,一直是教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高效手段。
在科学教学中适当开展游戏活动,利用游戏教学法开展课外实践探究活动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实际,设计各种有趣的科学小游戏,并将竞赛、激励手段糅合在科学游戏中,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又能将教学实践落到实处,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但在实际运用中,教师一定要掌握原则,把握分寸,发挥教学智慧,让实践探究活动活泼而不失严谨,将落实教学目标放在首位,而不是为了开展游戏教学而游戏。如果采用游戏教学法,将知识设计成小游戏,让学生分角色用拟人化手法描述各种矿物的特点,就会将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加强监督,落实学生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主体性 学生是课外探究活动的主体,由于学习时间紧,一些课程又具有连续性,小学生们的自制能力差,难以把精力长时间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上,经常应付了事或半途而废,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监督学生的学习,同时,还要在课下的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监督和指导。对于学生进行的课外探究活动要定期的进行考核,检查学生实际的掌握情况,对实践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与指导。对小组的几名成员要进行分工,从资料的记录到材料的保管都要落实到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个小集体中发挥自己的能量,加强他们的参与感,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科学知识热情。
最后,老师要对各组的实验数据进行总结,找出各个组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每个组中独自存在的问题。对于共性问题老师可以在课堂之上集中进行讲解,对于各个组独自的问题可以在课下分批的对学生们进行讲解,帮助他们改进方法、掌握知识。
资源共享,提高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可操作性 小学科学的课外实践探究活动需要材料的支持才能继续进行,学生获取实验材料的能力有限,只有在取得学生家长配合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材料共享才可能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实践探究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
再拿“动物的卵”这一课来说,在课外实践探究活动前,就要求学生分小组提前准备新鲜鸡蛋、孵化箱、保温灯、温度计等工具。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依旧有许多的学生不能做到提前准备,理由五花八门,有的说家里没有新鲜鸡蛋,有的说家里没有保温灯等。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进行分组,让每一位同学动员家长合作,准备自己易得的物品,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带一些给没有的同学,培养他们奉献的精神,并使实验能够正常进行。如果实在无法保证全体同学参与,也可以将实验材料在各组轮流使用,虽然不能同时完成探究活动,但是可以保证大部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成功体验。
结束语
小学的科学课外实践探究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建立、理解科学概念,还能促进学生关注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之余,积极有效地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系宁德市“十三五”基础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第一期)“小学科学课外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编号043)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殷电.关于小学科学课外实践探究活动的几点思考[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12).
[2]么志刚.浅论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实践[J].未来英才,2016(14).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