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琳怡
摘 要:非遺传承是这个时代交给我们的一道大课题。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有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基因。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兼顾好非遗的传承,让我们优秀的文化基因得以传承,得以展示,这样好的文化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断送。所以与其说保护非遗,我们更要想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方法,因为保护只会让非遗越来越少,最终还是逃不出灭亡的命运,但是发展不同,发展是让它重新的壮大起来,让它重新散发出生机活力!高校教育在这个环节上责无旁贷,只有最优秀的这批人去研究非遗,热爱非遗并发展非遗那么我们才敢说非遗的传承可以变成现实,可以越来越好。
关键词:非遗传承;市场化;高校;教育
1 非遗传承的挑战与机遇
1.1 非遗传承所面对的挑战
我们都知道非遗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它是那么的重要,那么的不可或缺。而且失去了再想找回那更是难上加难。但问题是如此重要,如此有意义的非遗为何被大多数人遗弃呢?现如今被沦为被保护的地位,真是不胜唏嘘!
现在还掌握传统手工艺的老艺人越来越少,愿意学习老技艺的年轻人就更少了。那为何会这样呢?用句大实话来说吧,就是不挣钱啊。掌握非遗的手艺人都吃不上饭,生存的都没有尊严又如何谈传承呢?试问一个技能掌握花费大量时间收入却非常不好的手艺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去学。我想非遗的现状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可见非遗传承所面对的挑战是艰巨的!
1.2 非遗传承迎来的机遇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正如之前所说的非遗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它的机遇。国家在不断重视保护并发展非遗,政策性的大力度倾斜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手艺人越来越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他们不再是生活在角落中的异类而是可以挺胸抬头的说我是非遗传承人。这种有尊严的生活自信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当一个人通过自己的技能得到别人的尊重,那么他才能有足够的信心把这件事好好的做下去,那么非遗的传承就很有希望了。所以给非遗传承人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尊重态度是让非遗传承走下去的坚实基础。
2 非遗产品的市场化
2.1 非遗产品市场化的必要性
通过前文对非遗传承挑战与机遇的论述,我们清楚的知道非遗传承人受尊重程度在不断提升,但是我们也很清楚的知道仅仅是受尊重还不足以让非遗良性的传承下去。非遗产品必须跟市场做结合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说与经济利益结合,传承人看到其实际利益才会更加激发他们的能动性。
说到这很多人会说不要让文化沾染上铜臭味。好像只要赚钱了就没品味了,就不对了。在此我想谈谈我的观点。任何非遗的手艺在它兴盛的年代都是有其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它当时就是商品,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被其它东西取代掉了才慢慢变成今天的非遗。所以非遗其本身就带着商业属性的。那么把非遗产品重新引回市场就变的完全有必要了。
2.2 非遗产品市场化的紧迫性
为何说非遗产品市场化非常紧迫呢?主要是因为一个成熟产品从设计到推广到形成完整产业链是需要周期的。但是非遗传承人们大都不年轻,身体精力都不在最佳状态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想把产品市场化就必须争分夺秒。要调研好市场,要结合好非遗的传统工艺,更要与时俱进让非遗产品酷起来。有这个时代的符号,做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刚才说的是非遗产品的设计阶段。那么在推广阶段我们依旧要提高速度,因为市场是需要摸索的,没人能保证你的产品一定热卖。所以要有驯化市场的过程,老百姓接受它了才会去消费。而只有消费了,非遗产品才能真正意义上活过来。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去学习去感受非遗文化。
如果说国家的政策支持使得非遗传承人有了尊严。那么非遗产品化,市场化就是让传承人真正得到实惠。也使得非遗传承进入到一个良性机制中。
3 高校教学的对应方法
3.1 非遗人才走进高校课堂
高校被誉为象牙塔,这里有太多的美好,太多的理想主义。但是我们不得不说高校教师虽然学历上在逐年增加但是在实践中还是有所欠缺的。毕竟不是一线工作,老师们更多的是一种理论上的学习与教授。
所以如果让高校老师先实践再授课,这个时间成本太过漫长,实施起来也有诸多困难。那么为了弥补这种实践的缺失,我们可以把非遗传承人引入课堂教学中,让一线的手艺人在学生面前展示他们熟练的技艺。老师则在一旁用理论加以概括总结。使得整个课堂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非遗传承人发挥他们技艺优势,高校老师发挥他们的理论优势强强联合,使得高校课堂变的立体生动,妙趣横生。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方法加上好的老师其效果是爆炸性的。学生愿意去了解,愿意去学习,非遗传承才会后继有人,才可能开花结果!
而且一般非遗传承人以民间手工艺人居多,这些人普遍年龄偏大,没有接受过太多系统教育。很多人只有初中,小学文化水平。让这些人用他们的技艺进入高校教学本身也在说明整个社会对他们技艺,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与认可!
3.2 跨学科多领域的实践研究
工业化大分工把学科划分的越来越细,很多研究者终其一生都在研究某一领域的某一小点,这都是在突破人类的认知边界。但是如果说作为产品化,市场化这种研究方法就变成了一个大问题。
那么跨学科的多项实践合作就变的特别重要了。比如美术学与视觉传达设计的结合就能很好的提升产品的艺术品质和视觉感受。那么非遗产品的市场化恰恰是需要这种视觉的重塑。简单的说,我们在保留非遗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去添加符合时代特征的视觉元素,让非遗产品酷起来。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它,觉得拥有一件这样的非遗产品是值得骄傲的事。
在这个合作过程中高校老师资源和非遗传承人会有一个更加深入的合作。让老师们更加理解非遗的内在方法也让非遗传承人了解市场化包装的操作方式,是一个双赢的方式!只有各取所长非遗产品才会重新换发生命力。因为非遗具备传统的文化基因,设计具有现代的文化基因。两个文化的完美融合会产生美妙的化学反应。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把非遗的制作方法和设计的操作方式同时学到。对于学生群体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完美教学是现代高校所追求的,也是尽最大程度提升学生能力的好事情。多位老师的穿插授课,学生思维在不断整合,有问题可以及时发问。最终学生提高的是自己真真正正的实力。为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3.3 产品化的推广
之前所讲的都是非遗产品设计层面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但是一个好的产品终究是需要市场来做检验的。而这方面恰恰是高校老师,非遗传承人和学生团体所欠缺的能力。所以引入市场推广团队进入高校,让一线的销售人员介绍推广经验就变的特别重要。当销售理念引入课堂并指导部分学生去实践体验。非遗产品化整个方法就形成了。以大连艺术学院组织的“艺树”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产品与市场化的实践。让产品走进市场,让市场来检验产品。唯有如此非遗才能真真正正的得到传承与发展。
与此同时我也要强调一下,非遗产品化是一条振兴非遗的方式。但是传统的理论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保留部分纯理论教学在高校中的比例,让最老的传统艺术得到传承,这也是高校教学的责任与义务。
由此可见产品化与纯理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式才能把非遗文化真正的保留下来并发展起来。我相信高校在这一轮非遗大潮中会起到其中流砥柱的作用。
项目基金:大连艺术学院2018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DYFY2018014
参考文献:
[1] [1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6;4.
[2] 李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202.
[3] [11][12][16]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21;17;8;100.
[4] 胡錦涛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56.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6] [10]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2;29.
[7]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195.
[8] 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7.
[9] 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简编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8.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0.
[1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