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娟
摘要:排队是一种最为平常的生活行为,幼儿园的活动内容中少不了排队这一项,它对幼儿的常规培养,以及有关活动的顺利进行,有着密切关系。良好的排队是幼儿常规的一个重要起点,只有排好了队,所有的习惯才有可能细致和固化。然而,正因为它平常,所以常常被忽视。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关键词:小班幼儿;排队;秩序
一、小班幼儿排队的一些问题与现状
(一)小班幼儿排队会出现的一些问题
对于小班的幼儿入园已有一段时间了,他们渐渐的对幼儿园的生活开始适应,这时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开始出现,小班是幼儿常规建立的关键时期,好的常规的建立有助于幼儿今后的游戏和学习生活。幼儿从小班开始就学习排队,可是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不稳定,又不善于组织自己的行动,要想让他们自己有序的排队往往是很困难的,在小班幼儿排队常规建立中,通常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幼儿户外活动时,教师组织幼儿排队,幼儿的队列总不成一条直线,经常有行走时急着抢道或边走边玩的情况发生。
2.小班幼儿在洗手,饮水的环节中,对排队的意识不强,总有幼儿插队、抢的情况发生。
3.幼儿做早操时需要先排队,这一环节总是需要老师一个一个的去拉小朋友站到自己的位置,队伍的排列也缺乏整体性。
(二)实例小班排队的现状
无论是课间还是户外活动回来以后,孩子们都要去排队喝水,可是那条队总也排不好,孩子们总是你争我强,你推我挤。对于这样的现象我提醒了好几次,可是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一会儿队又乱了。这样的情况在别的活动中也屡屡发生。这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容易造成意外事故,真是让我头痛。
二、孩子之所以会出现以上违规行为,究其原因,可能是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不明白指令。这可能在小班年龄段更为明显。让孩子排一条直线,也就是纵向排队,孩子要么这里断开来了、要么那里挤在一起了、要么这里弯曲了、要么那里有几排了……分析原因,可能孩子对“直线的理解”认识不够,应该首先让孩子接受直线的概念,有了概念的内化,孩子才可能在行动上得以体现。
(二) 排队能力弱。主要体现在对排队的要求不是很理解,对排队时同伴与同伴之间保持怎样的距离最合适不是很明白。对于孩子排队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可以强化孩子们的感知,让他们体会到“一个小朋友跟着另一个小朋友就是排队”
(三) 排队方法欠缺,方法的欠缺与教师的组织策略与平时的常规训练息息相关。很多老师会提出这样的排队要求:用手拉着前面幼儿的衣服。从我们的观察与研究中,我们认为:此方法不利于自身平衡,同时由于是相互拉扯着,幼儿还要顾及整个队伍的平衡,这对他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一人走快一步,势必引起整個队伍的骚动,还往往出现一人摔跤,多人跌倒的情况。
(四) 规则意识不强,调皮捣蛋。同伴间互不熟悉,不愿意让别人拉自己的衣服;即使互相拉着,也是被拽着衣服的幼儿有不适感,于是就经常发生推拉、扯打、哭闹的现象;注意力常常受外界信息而发生转移,从而产生东张西望、使队伍脱节的现象。
幼儿园小班的幼儿年龄小,注意力不稳定,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动。 为了让排队变成幼儿的自觉行为,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老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的形象会影响幼儿对排队常规的执行,所以,我们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幼儿平等相处。
(二)谈话的启迪作用
我利用晨间谈话这段时间,和幼儿进行交谈。我先引导幼儿讨论我们的队总排不好的原因,他们很快地找到了有人插队的原因,接着我们又讨论怎么才能把队排好,幼儿们纷纷向老师报告自己的想法,言语间自豪之情自然流露,幼儿们也从中体会到了维持秩序和遵守秩序的快乐。
(三)故事的渗透作用
美国故事家吉姆科恩认为,听故事能够打开那些直接教育无法触及的区域,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可以从故事中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稳妥办法。这表明,故事对人的塑造施加着积极影响,有教育性。因此,我给幼儿讲故事,充分发掘故事的教育性。
(四)标记法
标记,是一种用于指示、导向、提醒和传递信息的图示。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逐渐增加,思维的发展依赖于具体的事物与形象的支持,标记采用简单图形的形式更加适宜,可以帮助幼儿识记。
(五)游戏的巩固作用
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高尔基曾说过:“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于是为了巩固幼儿养成文明的排队习惯,我有针对性地组织游戏化的教学活动进行巩固。
(六)家长的配合作用
做好家园配合是培养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有的幼儿在家里一个样儿,在幼儿园又是一个样儿。因此,我向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在家长带着外出需要排队情况下的表现,并把老师在排队这方面的教育目标和要求与家长进行沟通。家园共同配合,做到目标一致,让幼儿这一文明行为的好习惯的得到养成。
(七) 常规的训练作用
由于小班的幼儿较小,动作较慢,排队自然也就很慢,甚至有的幼儿还不会排队,于是决定先让幼儿练习走圆,我们把幼儿带到户外的场地上,引导幼儿随意地在圆圈上走一走。由于年龄的特点,他们不可能像成人那样一学就会,无论在态度上还是在方式上,都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幼儿充分、反复实践的机会。后来幼儿逐渐体会了走圆圈,一个跟着一个走。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排队的速度比以前快了许多,后来只要我一说排队伍了,小朋友的小手马上就能拉起前面小朋友的衣服,只有三四个小孩,需在老师的提醒下来排队,但都比以前排的好,就这样,实践得到了成果。
(八)角色扮演,分组排队
教师在组织幼儿排队时,可以给予幼儿新鲜的角色,这样注意力相对会集中些,有些幼儿不喜欢别人拉自己的衣服或是拉着自己一个人又离开大家,往前走了,老师要用幼儿的口吻说:这辆小火车断掉了,它要哭了,不能回家了,请火车上的乘客快快两只手拉住前面小朋友的衣服,不许放开哟,自己也一边做示范动作,教师的语气口吻要亲切,让孩子们喜欢,这样,排队时会相对容易些,不容易走散。
(九)分桌排队
小班幼儿年龄小,在入厕,喝水,洗手等都要排队,但孩子排队意识弱,我就采取将孩子一桌一桌的请去喝水,入厕,洗手,这样减少孩子之间的推拉碰撞,而且保证了孩子排队的秩序,也保证了孩子的安全性。
(十)互相比赛,榜样示范
我在日常生活中,在孩子进行排队的时候,我就将孩子们进行比赛,比如:谁坐的好就先请他排队,还有就是将表现好的孩子先排队,给调皮的孩子做好榜样,这样,一个班上毕竟调皮的占少数,当多数孩子排好了队,调皮的孩子再来排队就不会出现拥挤推拉的现象。
今天的幼儿园教育,是个内涵丰富的大概念,生活环境对幼儿生活能力的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所以身为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注重生活中每一件小事中蕴含的教育价值,而不会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因此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常常发生冲突。对于排队等待,是一种最为平常的生活行为,它是秩序生活和秩序社会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亢晓梅. 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 2001,(04) .
[2] 高潇怡,庞丽娟. 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的关系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07,(03) .
[3] 石中英. 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 教育研究,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