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乡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析

2019-09-10 07:22柯凤华
台湾农业探索 2019年2期
关键词:产业融合现代农业乡村振兴

柯凤华

摘要:【目的/意义】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也是根本任务。通过分析厦门的产业发展现状,探索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对策,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方法/过程】选择厦门市同安、集美、翔安、海沧四个区的30个行政村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结论】目前厦门大部分村庄主要的产业仍是第一产业,二、三产业的规模小,产业比例失衡,经济结构不合理,由此造成厦门村民的收入仍来自第一产业,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并以产业化思路经营、围绕支柱产业推进三产融合、建立惠及全体农民的教育培训体系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完善资本下乡的制度设计与政策保障、搭建农村电商平台等,进一步促进厦门市乡村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产业;产业融合;乡村振兴;现代农业

让农村人口真正“以农为业,以农为家”,达成有尊严的生活和发展状态,是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直面的课题,为此.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整体发展水平亟待提升是我国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之一。2018年2月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在“中央一号”文件基础上,结合厦门实际,公布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本质上仍是发展的问题,发展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所在。

产业薄弱一直是广大乡村的“软肋”,也是造成当前乡村社会各类深层次矛盾的根源。因目前乡村产业的吸纳空间有限,一产的比较效益低,二三产规模小、层次低,农村劳动力、土地和资金都被“外部市场定价”,造成农村生产力三要素长期净流出而使得乡村陷入困境:乡村空心化及“三留守”问题突出,农业与农村发展乏力,乡村治理面临严峻形势;乡村成为安全风险高、给国家安全带来较高负外部性的区域【1】。摆脱这些困境的关键在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农民在乡村就可获得较高收入.而这有赖于乡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壮大。目前,未能成功在城市落户的第一代农民工已陆续踏上返乡征程,这也使得壮大乡村产业显得尤为紧迫【2】。同时,虽然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在变小,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并未发生改变。根据舒尔茨和缪尔达尔的观点,农业是决定一国经济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若农业发展落后,工业化也将陷入困境,国家发展的全局也将受到影响。

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也是根本任务。华西村、南街村、韩村、河村等明星村的发展经验表明,以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统筹兼顾,科学规划,通过发展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形成独特而强大的产业支撑,进而实现乡村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必由之路。分析目前厦门乡村具体的产业的发展现状将有助于促进厦门乡村产业兴旺进而实现乡村振兴。

1 调查内容及样本描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时刻把农民的主体地位放在心上。乡村建设和发展是否有成效,应以是否得到公众的认可为前提。鉴于此,本文从村民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感知角度出发,设计了《厦门市乡村产业发展情况调查问卷——村民问卷》(以下简称村民卷),以了解厦门市乡村产业发展的现状。村民问卷的内容由6个部分组成,包括所在村主要的一二三产业、利润最高的产业、最适合发展的产业、有无加入经济合作组织、乡村整体经济发展绩效的评价、村里发展的最大障碍等。

为了客观反映厦门市乡村建设现状,笔者采用分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厦门市同安、集美、翔安、海沧4个区的30个行政村为样本(表1)。由于同安区所辖乡村数量最多,选择样本时在数量上有所倾斜,多数样本村来自同安区(14个).其他区的样本数量分别为翔安区8个、集美区4个、海沧区4个。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20份,收回905份,其中完全有效问卷895份,有效率达98. 8%。

如表2所示,从性别看,男性526人,占比58. 8%;女性369人,占比41. 2%,男女分布相对均衡。年龄方面,18~30岁的人数占23.2%,31--45岁的人数占比39. 1%,46~60岁的人数占比25. 1%,60岁以上的人数占比12. 5%,教育程度方面,初中及以下占比54. 1%,高中、中专和技校占比为35%,专科和本科占10. 70/.硕士及以上学历仅占o.2%。月收入水平无收入调查对象占比14. 3%,小于3000元的占39. 90/,3001~5000元的占32.2 %,大于5000的占比较小,为13. 7%。对调查對象的基本资料进一步统计显示,年龄在18~45岁的青壮年占了62. 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45. 9%,虽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样本占了54. 1%,但在访员的耐心解释下,大部分调查对象能较好地理解问卷的内容。总体上样本的选择较合理,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第一产业是主导产业

2.1.1 第一产业仍是村域内部的支柱产业 在中国农村地区,第一产业是广大农民的生存基础,农民依赖于土地,靠土为生【3】。农业对于中国农村具有至关重要性,不管农民如何流动,他们对“土”文化都会有深刻的情结。当问及村里一二三产业哪一个是最主要的产业时,67.5%的村民选择了第一产业,其余的14.2%和18. 2%的村民分别认为村里最主要的产业是第二、第三产业。这说明,第一产业仍是村域内部的支柱产业、村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在村庄经济发展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进一步访谈发现,部分认为村里的支柱产业是二三产业的村民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村里绝大多数农户已不耕种土地,而是外出务工,他们将外出务工纳入了第二、第三产业的范畴。

2.1.2打工经济占据比较重要的分量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村民(72.5%)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外出务工。这从侧面说明.打工经济已在厦门的乡村地区占据比较重要的分量,农作物生产所带来的收入已不足以支撑村民日常的消费及各类开支,因此,村里青壮年劳动力都放弃了传统的务农形式而选择外出务工。这也直接导致村里的产业发展缺乏精壮劳动力的支撑。

2.1.3 农业产业仍以种植环节为主 在农业的发展情况方面,村民表示目前村里主要的农业产业有种植业,包括蔬菜、种粮、水果、种苗、茶叶、食用菌、花卉(79.2%)、养殖业(28.6%)、农副产品加工(8.9%)、休闲农业(10.9%)、农产品物流(4%).还有7.9%的村民表示不清楚村里的农业产业具体有哪些。这表明,所调查村庄的农业产业仍以种植环节为主,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农产品种植环节的利润在整条农业产业链的占比不足100/-15%,销售和加工环节产生了绝大部分的利润。所调查村庄的农民仍未充分享受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全链条的增值收益。

2.1.4 农民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 因种植业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笔者针对仍有务农的村民是否接受过相关的技术培训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村民(78.6%)表示没有接受过农业技术知识或农业产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实践表明,农业合作组织在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市场的矛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调查显示,仅28%的村民表示家里加入了某种类型的经济合作组织,说明所调查村庄的农民组织化程度仍相对较低。

2.2 第二产业以小规模生产方式居多

调查显示,高达50.2%的村民不清楚村里的第二产业有哪些或不清楚村里是否有第二产业,38. 1%的村民表示村里有制造业,13. 1%的村民表示有建筑业,4%的村民认为有采矿业。进一步访谈发现,村民认为的制造业,主要以小规模生产的方式存在,是农产品的初加工或家庭作坊式的手工制造;而村民所谓的建筑业,并非是指城市中的商业房地产建筑业,而是“泥水匠”在村子里建造、装修村民房屋以及建设村里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规模小且未商业化。总体上来看,所调查村庄的第二产业多是小规模生产,以最基础的农产品浅加工为主,缺乏商业化生产,发展相对滞后。

2.3 第三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如图1所示,所调研村庄的第三产业主要是批发零售(72.5%)、乡村旅游服务(33.4%)、住宿餐饮(28.8%)。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所调查村庄批发零售、乡村旅游服务、住宿餐饮的情况,发现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主要是满足村民及外来务工人员生产生活的需要;批发零售业规模很小,以小卖部、便利商店为主,利润有限;而乡村旅游服务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但因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项目对于资金、项目的要求都比较高.单户农民无法独立创办。

2014年以来,农村电商在全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已然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为农业和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平台。农村电商发展得好,不仅能解决农村的消费痛点问题,还可以解决农产品不好卖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以农村电子商务为切入点,可以有效推动青年返乡创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转型。调查发现,只有4.8%的村民表示所在村庄有电商产业,这些电商售卖的商品多数与農产品或村里的特色关系度不大,更多的是在淘宝等电商平台上售卖小商品。调查过程中还发现,部分村民也有意通过网络售卖自家种植的瓜果或其他经加工的农产品等,但村里没有物流站点,产品需要自行送到距离村庄7~8 km外的快递站点,或等快递员每隔几天到村里收寄,非常不便利。总体上,所调查村庄的第三产业基本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勉强能够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所需服务,有较大的开发空间。

2.4 多数村民认为所在村最适合发展的产业是种植业

村民认为所在乡村最适合发展的产业类别上(图2),种植业的选择频次为351,占39. 2%,其次是乡村旅游,其选择频次是190,占21. 2%,其他产业类别的频次和频率分别为:农副产品加工69(7.7%)、住宿餐饮65(7.3%)、批发零售48(5.4%)、养殖业36 (4%)、农村电商22(2.5%)、交通运输11(1.9%)、其他(包含不清楚)97 (10.8%),由此可知,因种植业仍是当地最主要的农业产出方式,故大部分村民认为最适合发展的产业是种植业;而乡村旅游虽然投入成本高、个体农民很雉单独发展这一产业,但村民还是表现出了经济人的特征,即何种产业有商机,村民就认为应该发展何种产业,乡村旅游具有相对高的利润空间,因而在适合发展的产业上居第二位;农副产品加工业的选择比例很低,呼应前文的调查结论,第二产业发展具有滞后性,农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延伸产业链的意愿不强。

近年来,为防止养殖污水排放导致水环境质量恶化,厦门市加大了农村禽畜养殖污染的治理,全面清退了禁养区内的养殖场和小散养殖户。2014年底,厦门启动了生猪退养计划,并于2017年11月实现了生猪养殖的总量控制,生猪养殖产业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访谈发现,村民对于退养政策的实施大都表示理解和支持,认为这一政策虽然影响了部分村民目前的收入,但为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子孙后代的福祉.禁养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此,对于村里适合发展的产业,选择养殖业的人比例较少。

2.5 对村里整体产业发展绩效的评价一般

如图3所示,高达50. 050/的村民认为目前所在村的整体产业发展绩效一般,30. 37%认为比较好,8.89%认为比较差,认为很差和很好的比例接近,分别为5.39%和5.29%。进一步统计均值发现,村民对所在村经济发展绩效评价的均值为

3. 21,整体来看,对经济发展绩效的评价不高。

村民认为村里发展、村民致富的障碍有(图4):村里未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29.9%)、政府投入保障不力(26.5%)、基础设施不健全(16.1%)、村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12.3%)、其他原因(1 5.2%)。在村庄未来发展规划方面,针对“本村是否有建设和发展的规划方案?未来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是什么?”这一问题,对所调研村庄的村干部进行了访谈,发现几乎所有调研的村庄都没有明确的村庄发展规划方案,只是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模糊的概念。制定乡村建设和发展规划是摆在众多村庄面前的一项当务之急的工作任务。

3 厦门市乡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厦门市乡村建设与发展情况的调查摸底发现,目前厦门绝大部分村庄主要的产业仍是第一产业,二三产业的规模小,一二三产业失衡,经济结构不合理。由此造成了厦门广大村民收入仍以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也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就业,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为此,笔者提出如下优化乡村产业结构的建议。

3.1 发展现代农业并以产业化思路经营

实践表明,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升農副产品实际价值的前提,也是较为简单有效的途径。厦门都市现代农业经过几年发展,已形成一定数量起点高、规模大的农业生产基地,也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基本形成了以蔬菜、水果、茶叶、水产、花卉苗木、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为加快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2018年8月厦门市颁布了《关于加快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未来2年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就目前厦门市乡村产业现状而言,建议依据《关于加快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的精神,将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作为基础和支撑,引入先进的生产方式、管理理念和运营手段,延长产业链,全面提升发展质量。

进而言之,厦门可进一步依托对台区位优势,利用“对台农业交流合作基地”,挖掘农业交流与合作的潜力,提升都市现代农业水平,如充分鼓励在厦种子企业“走出去”.积极引进台湾农业创业团队及高品质创业项目,扩大经营;组织休闲农业经营者到台湾开展交流协作和专业培训,举办台湾休闲农业与创意农业讲坛,邀请台湾专家授课,学习台湾休闲农业及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相关发展经验;鼓励两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加强农业科研合作,加快种子研发体系和种苗繁育体系及市场营销网络的建设。同时,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建设一批绿色和有机农产品,集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交流合作为一体的出口基地,遵循国际规则,实施国际标准,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农产品出口;重点推进生产与加工基地向产业功能融合的创新转型发展,如进一步做大做精翔安胡萝卜、马铃薯、葱蒜、花椰菜的出口创汇基地。

3.2 围绕支柱产业推进三产融合

中外历史经验表明,农民收入要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只有通过调整产业和就业结构,促使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的比率【4】。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促使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产品商品化比率的有效途径。

厦门市乡村产业融合程度不高,农业产业链仍未延长,农副产品加工业不发达,休闲农业在多数村庄仍处于萌芽状态。因此,建议将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作为产业融合的重点,发展多功能农业,鼓励农业相关的创业创新。各村结合本地资源和环境条件,挖掘农业在政治、文化、教育、生态、社会、休闲娱乐方面的功能,推动农业多功能的开发,如同安区汀溪镇可重点挖掘康养、寿养、医养等方面的优势资源。

3.2.1 引导休闲农业走精致化路线 近年来包括农家乐、观光、采摘、民宿、游学体验在内的各类休闲农业项目相继进入市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市场一片生机勃勃。但厦门目前多数休闲农庄的主题定位相对模糊、没有针对性。因此,善用农村农业资源、结合农耕文化进行主题化运作,走创意和差异化、精致化路线,是休闲农庄走向市场的关键。(1)增强美感体验。应把“审美”作为未来厦门都市休闲农业规划开发的一个重要主题,强化休闲农业的美学包装,精心设置各类休闲农业景观、产品,增强游客的审美感受。(2)在个性化上多下功夫。特色是旅游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建议休闲农业经营者在充分挖掘区域独特的农业资源基础上,通过创意策划,不断调整升级,打造园区特色的品牌项目。

3.2.2 发展建设民宿 根据《厦门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实施方案》,民宿建设是厦门市未来进一步丰富休闲农业产业业态的重要途径。民宿近年来在厦门岛内外获得了蓬勃发展,未来可进一步鼓励“合作社十企业”发展模式;或借鉴顶村,由村集体成立合作社,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的“三个统一”发展模式,建立各方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总体上,现有的民宿业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民宿经营业者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性及行业意识不够,也缺乏标准和行业范本。对于民宿经营者来说,如何进行运营和管理,从细节处打动顾客并进行二次传播,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国内民宿行业标杆——莫干山,依托莫干山民宿学院不断开展民宿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了民宿行业的服务水平。因此,为了切实提高民宿从业人员的基本专业素质.全面提升民宿的服务水平,建议组织举办民宿人员培训班,就民宿食品与环境卫生、安全与消防演练、游客投诉处理技巧、服务礼仪、主题活动策划、客房摆设整理等内容进行讲解培训。

3.2.3推进农产品深度开发加工 积极创建闽南地区精品农业生产基地,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科技研发品牌、市场营销等产前、产后的要素集聚.构建现代农产品与食品加工业聚集区,培育更多的市级、省级、国家级农业加工企业。继续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优质农产品,扩大精品农业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模;进一步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条,做强名企、名品、名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小微企业并进集聚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品牌营销能力。

3.3建立惠及全体农民的教育培训体系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在现阶段,只有为占农村绝大多数人口的普通农民进行的乡村建设才是正义的【6】。正确认识小农户的地位和作用,将其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对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加大农业技术、农村产业经营管理培训及引导分散的农户以组织化的方式生产经营,是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的有效途径。建议加大对小农户的教育及培训投入,争取建立惠及全体农民的教育培训体系,可借鉴中国农业大学的“科技小院”、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等经验;同时也可探索农业技术人员有偿服务的新途径,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员的作用,为小农户的产业兴旺做出贡献。进一步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指导,对休闲农业经营点的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规范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提升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关键问题是能否建立起将分散经营的农民与大市场紧密连接起来的“桥梁”,即建立起各种类型的专业协会和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引导农民建立专业协会及各种合作组织,帮助分散的农民联合起来,抱团取暖,形成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

3.4 完善资本下乡的制度设计与政策保障

实践证明,市场化、效率化的资本对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8月,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同安竹坝五显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正式签约。该片区将由厦门国贸控股集团与同安区人民政府对区域内的乡村生态资源整合开发,建设现代农业休闲文旅体验基地,打造国内乡村振兴样本。需要注意的是,真正对资本下乡构成挑战的不仅是资本在务农过程中的经营管理问题,更重要的是与乡村社会的互动不畅问题,扎根乡土构成了资本下乡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6】。但已有的资本下乡经验也表明,资本作为一种外来的、具有逐利性的要素入侵村庄.在利益格局上排斥结构松散的农民,其带来的利益也可能改变村庄的原有文化,进而挑战村庄秩序。因此,需要完善资本下乡的制度设计与制度保障,通过建立多种类型的集体经济组织,增强农民的自组织和自我发展能力.将资本纳入乡村发展体系。同时,因下乡的企业受到自身所处的社会结构的制约、影响和形塑,需要尝试并影响、改变和生产自身所处的结构和环境.使其更适宜自身的生存发展.即能动嵌入乡村社会【7】。

3.5 搭建农村电商平台

2018年6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继续聚焦“互联网十农业”的作用。在这方面,农村电商可以深挖各地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为传统农业的转型进行多渠道尝试【8】。可以预见,互联网工具将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如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通过设立“枫香花茂互联网十服务中心”带动农民利用自家房屋开办网店,鸭溪镇杨柳村也通过“一键通”电商平台,使村里的农特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市场,村民得以发家致富;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补陇村的养殖户开始运用电商平台,借用网络直播售卖小香鸡。直播这一方式新颖、表达直观、成本低,只需连上移动数据和一台手机,就可以实实在在地向消费者展示小香鸡的生长环境和品质,有效地帮助养殖户将小香鸡卖到全国各地。厦门的农村电商在所调查乡村仍处于萌芽状态,大部分村民仍然通过传统的批发形式售卖农产品,互联网渠道的使用量微乎其微,建议搭建农村电商平台,帮助农民把优质合格的、有特色的农产品送出村,卖到城市去。

参考文献:

[1]温铁军,张俊娜,邱建生,居危思危:国家安全与乡村治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21.

[2]农业部课题组,张红宇,中国特色乡村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及实现路径[J].求索,2018 (2):51-58.

[3]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林毅夫,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J].中国行政管理,2003(11):20-22.

[5]贺雪峰,谁的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前提[J].探索与争鸣,2017 (12):71-76.

[6]徐宗阳,资本下乡的社会基础——基于华北地区一个公司型农场的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 6,31(5):63-87,243.

[7]史云桐,能动嵌入:以企业社区参与为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 (9):87-90.

[8]郭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精准扶贫的实施策略探究[J].山西农经,2017 (4):11,29.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现代农业乡村振兴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公示公告
我省3园区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拟入选“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公示名单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