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靖雯
摘 要:随着社会日新月异,衍生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家庭观念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离婚现象已经不以为常,离婚率不断上升,因此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一方情感的缺失,单亲家庭的孩子总难免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对于这样的孩子的德育教育显得更加重要与迫切。作为班主任,我尝试着用心与对象交流沟通,循序渐进,慢慢引导,取得了一些好的转化效果。
关键词:小学德育 攻击性行为 人际关系 转化效果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育人往往比教书更加重要。成人方能成才,因此,德育对一个班级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在三年教师生涯中,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曾接触到各形各色的学生,其中一名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经常有愤怒情绪和攻击性行为,一开始让我头痛不已。慢慢地,我通过我走进他的内心与他交朋友,再加上一些心理活动的引导,他受到感化,行为有所转变。下面我将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说明。
一、案例背景
小辉,男,10岁。他平时喜欢玩游戏,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常常在课堂上大声喧哗或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哄笑。学习态度不端正,常常欠交作业,成绩差。他脾气暴躁,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爱开同学玩笑,同学反抗就会跟同学打架,常常顶撞老师,还曾与老师动手,因此他的“大名”传至年级,是学校的风云人物。
二、原因分析
一个学生的成长最为重要的场所就是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感情破裂,定会有经常吵架的情况发生,小辉的父母就是这样,于是我决定跟孩子谈一谈。我把小辉叫到办公室,他刚进来时低着头,略感不安,可能以为我又要责备他。我对小辉笑了笑,小辉递上一杯热茶, 拉了张椅子让他坐在我身边,小辉的心情稍有放松。我先从简单的一些基本问题问起,收集他的基本信息,同时积极关注他,点出他平常表现的发光点,在问及人际关系问题,时刻与他共情,他开始慢慢放松戒备,向我倾吐心声。通过了解,我得知小辉的爸爸脾气暴躁,大男子主义,要求小辉妈妈和小辉对他唯命是从,有什么不顺心的就会大发雷霆。小辉父母吵起架来经常会摔东西甚至大打出手,他妈妈经常在他面前哭诉,以至于他小小年纪动不动就用拳头唬人,爱顶撞同学教师。
三、教育策略
针对小辉这样的行为,我觉得一次简单的对话是不足以让他产生根本上的变化。于是我私下找了几次小辉,循序渐进,一步步地引导,让他敞开心扉,慢慢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存在问题。
(一)与学生深入地交谈,了解学生并关心学生,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問题。在第一次私下谈话的基础上,第二次让小辉到办公室来时明显感到没那么拘束。因此我因势利导,直接向小辉了解每次发生愤怒情绪的直接原因,大多数都是小辉认为别人侵犯了自己,于是就会做出攻击性行为。在了解的过程中,我没有做出价值批判,但是发现小辉偶尔有明显偏颇的价值观和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行为时,给予一定的价值干预。
(二)开展角色扮演和观看影片两个活动,促进学生醒悟自己的情况。角色扮演分设两个角色,一个是攻击者,一个是被攻击者,其中让小辉扮演被攻击者,另找了一名学生配合扮演攻击者。活动过程具体是被攻击者在日常中不小心碰到攻击者,攻击者诱发愤怒情绪,然后进行攻击性行为,该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强度,但是不会对人造成任何伤害。角色扮演结束后,让两名学生分别诉说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感受。随后,我和小辉共同观看一些受害者独白的视频,进一步诱发小辉换位思考的能力,体验到被攻击的具体感受,促进小辉醒悟自己的问题。在进行活动期间,我也不时引导小辉明白消极情绪与消极行为会带来何种不良后果,小辉越发有感,开始醒悟自己的问题,反思自己的过错。同时,我也正面提出积极情绪和积极行为带来的好处,明确指出所有人都喜欢与积极情绪和积极行为的人交往,促使学生逐步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问题。在结束前,我问小辉有没有意愿改变现状,让自己变得更吸引人,小辉明确表示愿意。
(三)引导学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小辉很多时候有明显的愤怒情绪,而愤怒情绪经常会导致人做出一些冲动性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因此引导小辉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愤怒情绪尤为重要。通过对心理学的研究学习,我教导小辉几个常用而有效的方法,如:自我暗示法、转移注意力法、后果想象法、情绪恰当宣泄法和认知行为法。自我暗示法,具体来说就是不停跟自己说不要愤怒,不要冲动,要冷静下来,保持清醒,尤其在愤怒情绪出现时,多加暗示。转移注意力法,具体就是当有消极情绪时,做其他事情去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让注意力不要集中在愤怒上,可以听歌,做运动等。情绪宣泄就是将自己的情绪正面地发泄出来,如找聊天,倾诉心中的不快,或者摔打枕头等柔软的东西,将攻击性散发出去。后果想象法,就是当要控制不住自己时,多想下行为的后果,后果严重的话很有可能会限制个人的攻击性行为。认知行为法主要是用来强化小辉不愤怒不攻击时的状态,如果在愤怒时控制到情绪,控制到行为的话,我则会奖励一个小红花给小辉,10个小红花可以兑换一个食品。如果一天内都保持良好状态,直接奖励小辉一个食品,让小辉能慢慢养成习惯。
(四)自新转变,教导学生人际交往技能。通过以上几次的私下接触,此时小辉已深切感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情绪和行为的控制能力有所改善,是一个重大的突破。那么在此次接触中,我旨在教导小辉一些人际交往的基本方法。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相对比较朴素单纯,很多时候只需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即可,当然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小技巧,促进人际关系的提升。我提出了以下几个方法:1.多赞赏他人。每个人都喜欢他人称赞自己,人们更愿意与称赞他的人交往而不喜欢跟羞辱他的人交往。因此,多赞赏他人,发掘他人优点,是可以快速获得对方的肯定,但是切勿太过刻意,否则会让人觉得不真诚,在阿谀奉承。2.多与他人进行体育和娱乐活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分成陌生人、共事但不相识的人、共事且相识的人和亲密的人,而在交往活动中最主要的是第二种情况,多共同进行活动可以促进彼此关系的提升。3.其他小技巧,如多帮助他人做事、多分享自己的东西给他人等。我让小辉平日继续保持情绪与行为的控制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交友,持续一段时间,遇到问题可以随时跟我沟通。
(五)鼓励学生,理性面对动摇与失败,加强意志锻炼。心理成长中的一环是改变自我,改变自我是极其困难而且是痛苦的,但是经历过痛苦后,心理会成长到更高的层次。在成长过程中,失败与动摇在所难免。由于小辉在同学们的形象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小辉在使用我教导他的方法进行交友的过程当中,遇到许多挫折与困难,他向我述说自己觉得很难过,也有萌发放弃的念头。因此我努力疏导小辉的情绪,同时说出改变的认知方式和行为习惯,会有失败,会有放弃的念头是很正常的,因为改变自我是一件痛苦的过程,但是坚持下去后,便会获得巨大成功。同时我积极鼓励小辉,理性分析失败,列举多个成功改变自我走向成功的名人案例,激发小辉的斗志和信心,克服成长中带来的困难与痛苦。另外,我也跟小辉明确表示小辉之前的消极情绪和行为给别人留下了消极印象,在短时间内较难消除,需明白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心理准备。
(六)在接触期间,时刻保持与家长、科任教师的联系。自己一个人的能力始终有限,而且也不能全面做好,需要他人的配合与帮助。在家长层面,我主动联系了小辉的父母,说了小辉的情况,并希望家长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能配合和支持我的工作,并对家长提出了一些建议。引导家长要采取鼓励为主的教育方式,少愤怒和用暴力对待孩子。学生是家长的缩影,意思就是家长的一切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作用于孩子,如果家长经常用愤怒与暴力对待孩子,孩子也会用相应的方式对待这个世界。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最好是以爱为前提的,是友善的,友好的,约定好的,这样孩子做事就会有原则有底线,同时又不会失去友善的能力。在科任教师方面,我明确向科任教师表示需注意对待小辉的方式,不能简单粗暴地指责小辉的行为,应该尝试弄清原因再做出相应措施,而且尽量不要激惹小辉,导致小辉反复出现愤怒情绪。
(七)防患于未然,预后于时刻。教育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小辉的状况虽有所改善,但我仍需随时关注小辉的行为,及时对小辉进行情绪的疏导,做好相关的预后工作,要明确德育是一个反复的、動摇的、不断提高的过程,不能掉以轻心,导致“春风吹又生”。
四、小结
家庭的不幸让离异家庭的孩子比同龄人多了一分急躁与冲动,同时也多了一分成熟,这一分成熟将有助于他们更独立,更快地适应这个社会。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在漫长的教师生涯里定还会遇到许多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我们无法逃避,也不可以拒绝,我们需要的是改变我们的态度,要用心去跟孩子们沟通交流,用爱去感化他们,把德育教育如春风化雨融入每一个生活的细节,滋润孩子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