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王新宇
摘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突破思维壁垒,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教学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平衡,提升学生在当前小学教学阶段的综合素养。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充分的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在小组之间的有效合作,同时教师需要优化评价方式来对学生促进学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自学能力以及认知能力,并以此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更需要让学生做到在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增强以及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生活中的联系,以此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帮助学生实现综合能力的稳步提升。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教师需要积极的利用新型教学理念来对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索,让学生能够自发的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完成合作互助,激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动力,以此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巧妙布置,点燃探究热情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教师不能将知识强加进学生的脑海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够被动的为学生讲解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更多的需要作为授课内容的引导者来开展教学。所以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所以通过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教学布置显得极为重要,教师立足于“先学后教”的指导方针,在课前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通过教师对于学生的合理布置来满足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师通过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来帮助学生完成有效的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实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学习阶段的全面发展。
例如,教师在进行《我和大自然》这一节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基础情况来合理的设置游戏。教师来对学生开展“探险家大冒险”这一活动,教师在开始授课前的准备阶段让学生参观在公园中的景象,以及让学生去观察在各个方面大自然的魅力,让学生在课程中讲出自己的观察,以此来增加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理解,培养起学生对于大自然的亲近感受,同时教师通过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各种探索实现与课程教材内容的联动,满足于当前阶段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学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学习需求,更为有效促进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
二、合作探究,碰撞思维火花
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支持学生对于课程的自主学习,也同样要重视在道德与法治学习过程中以小组合作学生为目标的教学工作,让学生在能够切身的体验的合作的乐趣,进一步的激发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中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实现思维的活跃,教师采用这种方法来实现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了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同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协作探讨,相互搀扶式的學习,有利的促进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达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完成学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多变交流与学习,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我和我的朋友》一课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为切实的了解到关于朋友的意义,让学生积极的心态进行学习,也为了能够让学生可以方便的熟悉学校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需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去了解什么是朋友,同时在学生积极讨论的过程中也无形之中拉近了学生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于朋友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交际水平,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进步。
三、结合生活,关注学习延伸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将道德与法治教学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教学,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实现突破自身的壁垒,教师也需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实际生活中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以此才能实现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更为深刻的认知与理解,以此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系统化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直接的了解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内涵。
例如,教师在开展《我爱我家》这一章节的教学时,由于这一章节的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学是可以利用这一情况对学生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于家庭成员的活动进行细致的观察。教师通过学生对于家长的细致观察来让学生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以及父母的辛劳,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家庭意识。教师通过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观察与体悟,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得到无形的强化,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学时,教师需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实现主动思索,主动的对课程内容记性学习,同时教师需要实现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持续深化推进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意义,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许冬梅.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24):134.
[2]张桂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19(0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