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编教材背景下民间故事文体的教学策略初探

2019-09-10 07:22徐继承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20期
关键词:文化基因民间故事阅读策略

徐继承

摘要:“为什么小学语文要安排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和一般叙事性文体有什么不同?如何渗透文体意识及教学策略?”笔者结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国家级培训及课题研究主题研讨活动,基于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探讨如何选择阅读策略、渗透“立德树人”、体现“导学一体”、浸染“文化基因”。通过课题实验的案例,探究基于统编教材背景下的构建生本课堂的途径与策略——只有站在儿童的视角,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有效渗透方法和策略,才能让民间故事富含的民族文化基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统编教材  民间故事  阅读策略  导学一体  文化基因  生本课堂

引言

在这次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国家级培训中,温儒敏主编就“民间故事”的选编,向我们所有参训者提出了“为什么要安排?”“有什么不同?”这两个问题,并且强调如果我们想明白了这两个问题,那么课型意识也好,文体意识也罢,就都明晰了。

培训归来,我们省级课题研究小组结合这次的统编教材国家级培训,以“民间故事文体的教学策略”为主题开展研讨活动。下面是笔者个人的一些体会与感悟。

一、基于民间故事文体特点,选择“阅读策略”

对于民间故事,大家都清楚它是口头文学,是传统文学的一部分,它积淀了古人的智慧,是口头、集体的创造。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依据不同学段特点,对于“民间故事”这一文体,在阅读策略上做出这样的整体编排。下午的两节实验展示课上,陈婧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上册的《日月潭的传说》,她在教学中紧扣统编教材三年级阅读策略单元的“一边读一边猜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以及三年级语文要素中的“试着边读边想象,感受故事的神奇;尝试复述故事”。

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课伊始,陈老师便让学生“猜老师年龄”“猜老师爱好”“猜课题”,待学生思维完全打开,教师适时出示“日月潭”的图片,让学生猜名称,在完整出示“日月潭的传说”之后,又让学生“猜传说的人物与情节”。然后出示故事的开头——“恶龙吞吃日月”,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猜测会出现怎样的主要人物。再出示“大尖哥、水社姐挺身而出”的语段,学生在阅读之后,再顺着故事的情节继续猜想:他们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又是怎样战胜恶龙,救出日月的?又是怎样化身青山?……学生就这样“一边读一边猜测,一边验证一边猜想”。

学生们在课堂上不时迸发出“超自然的想象力”,甚至带有异想天开的成分,让人听之不免既惊又叹:有时候也需要让孩子异想天开。

陆盛雯老师执教的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嫦娥奔月》,她紧扣统编教材五年级阅读策略单元的“阅读要有一定速度”,并结合五年级语文要素中的“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在本课时教学中,以“重点探究大家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嫦娥”作为阅读切入点,采用“提取信息式”阅读策略,找出文中着重讲述嫦娥的语段,标出关键词句,批注自己阅读的感悟与体会、思考与疑问。在交流中,陆老师引导学生精读语段,并通过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从两节课例的实际过程来看,两位老师基于统编教材背景,对于民间故事这一文体的阅读策略是恰當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口头表达与思维发展是积极有效的,即以“说”为主、以“听觉记忆”来带动阅读。

二、基于民间故事特点,渗透“立德树人”

民间故事塑造鲜明的善恶二元对立的人物形象,如《日月潭的传说》中的“大尖、水社”与“恶龙”,《嫦娥奔月》中的“嫦娥、后羿”与“逄蒙”;民间故事又讲述“弱小者的胜利”,让人消遣放松的同时,适用于儿童教育,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基本价值观的熏陶感染,具有教育性。

当然,“立德树人”的教育必须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是通过自然熏陶,能紧密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的,而不是贴满标签的。

在《日月潭的传说》一课教学中,陈老师在“恶龙吞吃日月”之后,让学生想象“天地漆黑一团”时人们的生活——

师:想象一下,如果你在当时,天地漆黑一团后,你会怎样?

生:我在想,一定要降伏恶龙,救出日月,可是我们打不过恶龙啊!

生:我在想,如果有一位大英雄能帮助我们就好了!

……

当学生们呼唤“英雄”出现的时候,陈老师及时让故事的主人公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

老师又引导学生们继续猜想:大尖哥和水社姐在降伏恶龙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险阻,又是怎样战胜千难万险的?最后,当大尖哥和水社姐终于战胜恶龙之后,又为何化身“大尖山”和“水社山”呢?

学生们自由表达,自由猜想。当学生们的思维完全打开,陈老师引导他们把目光聚焦在“永远地守卫在潭的两边”中的“守卫”二字上,自由交流自己的猜想和感悟。

……

此时,这些英雄人物身上的“责任与担当”“奉献与使命”已经随着故事,润物无声地浸润着孩子的心田。

同样,在《嫦娥奔月》一课教学中,陆老师在引导学生表演“嫦娥智斗逄蒙”后,创设情境交流:嫦娥,面对这样穷凶极恶的逄蒙,你就把仙药给他就是了,何必拿生命冒险呢?

陆老师又引导学生抓住“妻子正站在一棵桂花树旁深情凝望着自己呢”中的“深情凝望”来了解人物的内心,并追问:嫦娥,你吞下仙药,永远离开自己的家人,后悔吗?

在这样的品读、追问、交流中,一个“美丽善良、机智勇敢、牺牲自我”的“嫦娥”形象,跃然于孩子们的内心。

两位老师在课堂上,都紧紧抓住人物,和孩子聊情节、聊神话,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去感受人物身上“责任、使命”等英雄特质。如统编教材温儒敏主编所说,“立德树人”怎么做?就是八个字——“整体渗透,润物无声”,要结合课文,尽量站在儿童的视角,采用浸润式教学,将一些大词换成孩子们能够理解的小词,这才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

三、基于民间故事特点,体现“导学一体”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基于预习任务单背景下的生本课堂》省级立项课题研究,其核心概念就是“预习任务单”与“生本课堂”,主张“导学一体”,致力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那么教学中如何体现“导学一体”这一理念?

陆盛雯老师在今天的课堂上做了非常有益的创新实践——

在“课前预习指导课”上,陆老师依据“预习任务单”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在任务驱动下,学生自主完成对于《嫦娥奔月》一课课前预习的“字词的学习与理解,人物形象的感知与提炼,故事内容的概括与梳理”。同时,老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任务单的完成情况进行整理与分析。

本节课一开始,陆老师便出示“课前预习任务单的效果检测统计图”:

清晰的效果检测图表上,学生的预习情况让人一目了然——“蒙”的读音掌握不牢,正确率只有4.4%,陆老师便重点指导;“接济”这一词语的理解,达成率只有66.6%,老师便“直奔主题”,让学生讨论、交流、理解“接济”有哪些策略,学生介绍有“查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并联系生活实际”等策略,然后自由选择策略,理解词意,现场交流。

这一板块的设计,就体现了“导学一体”的理念,基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交流指导的重点,教师的角色由“讲授者”“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

纵观整节课的设计,陆老师按照“任务驱动—效果检测—内化拓展”这样的模式来组织教学,课前预习任务单与配套学习资源的组合,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取得显效,及时的预习效果检测在让学生收获学习成就感的同时,也有利于发现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所以,站在教育改革和长远发展的高位,我们教师要大胆地往前跨一步,從“教”走向“导学一体”,从“教课文”走向“学语文”,努力成长为导师型教师,智慧地发展学生,也智慧地发展自己。

四、基于民间故事特点,浸染“文化基因”

在教学中,陈老师由“传说”切入,与学生聊起自己读过的民间故事,然后出示一本本色泽鲜艳、充满童趣的民间故事——《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的封面,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熟知的民间故事讲给大家听——

学生一开口便是“很久很久以前”,而且语调夸张。别小看这6个字,它里面蕴含、预示了许多有意思的信息。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孩子已经很少讲故事了,不像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我的母亲未上过一天学,可是夏夜月光下母亲随口就来的民间故事,永远埋在我记忆深处。陈老师这堂课最难能可贵之处就是,自始自终都很有耐心地引导孩子说,帮助孩子学习讲述。

而陆老师则在“拓展”环节,出示了故事不同时期的版本,有最初的西汉时期的《淮南子》,还有后来流传中的“抛夫独吞版”“后羿赠药版”“拯救黎民版”“被逼无奈版”。学生在阅读比较中,感受着这不同版本故事中的“相同”——“套话和固定的情节模式”以及“民间故事的善恶对立和圆满结局的特征”。

无论陈老师课堂中的“聊”,还是陆老师课堂中的“拓展比较阅读”,都抓住了民间故事教学策略的关键点——口头文学,以“说”为主,以听觉记忆带动阅读。在阅读与表达中,浸染“文化基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甚至是超自然的想象力。

责任编辑:丁 蔚

猜你喜欢
文化基因民间故事阅读策略
让民间故事成为培养幼儿文学想象力的沃土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
舞蹈人类学视角下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基因解码
开展郊区初中学校英语课外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巧用策略,“悦”读绘本
浅析泉州侨批的传统文化基因
以阅读策略为导向的阅读教学
德国“国富民强”的奥秘
哪双是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