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儒
摘要:侨批作为民间留存的历史记忆,被当代国学大师饶宗颐誉为“海邦剩馥”,其文化价值和世界意义历久而弥新。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分析其传统文化基因,对大力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侨批;仁爱孝悌;爱国爱乡;文化基因
闽南语中称信为“批”,华侨华人与国内眷属私人之间的一种“银信合封”为基本特征的家书即为“侨批”。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是全国著名侨乡。自隋唐以来,泉州人就开始出海谋生,现旅居世界129个国家和地区,华侨华人有900多万。泉州也因此成为侨批地主要集中地。
中华传统文化对侨乡的影响力是悠久,对华侨的凝聚作用也是十分深远。近年来,随着大量的侨批实物被发现,我们不难发现侨批文化的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蕴含着强势的传统文化基因。本文试图探析泉州侨批中特殊的传统文化基因,进一步发挥华侨华人在海丝建设中的作用。
一、“仁爱孝悌”
由于历史、社会和传统观念等的原因,早期出洋的华侨几乎都是单身男人,他们虽然身在异国,却心系故乡,稍有积蓄就寄钱回家,赡养父母、妻儿,甚至仅一元钱也要掰成两半,一半生活,一半养家。一封封侨批内容虽为家庭琐事,却充满了浓浓的思亲孝悌之情。可见仁爱孝悌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泉州的侨批中体现得非常充分。
(一)对父母的孝敬之情
充分体现了“百善孝为先”的优良传统美德。在旅菲华侨庄文梯在给晋江的母亲批信中写道:“儿在山河远隔,不得奉侍母亲大人,不孝至罪也。此是症痊安,(要)小心照顾奉养矣。儿在外平安,家事不可烦好(恼)矣。兹咐(付)去龙银拾五大员(圆),到可收入,回示来知。”旅菲华侨蔡天祝在给金井留宅母亲侨批中言道:“敬禀者,拜别以来,深为系念,不能在家奉侍,自知罪深也。祈望大人玉体自珍重为要。外地平安,祈勿锦介。兹因鸿便,付去清银捌元,到祈望查收。”
(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出洋的侨胞绝大多数是男子,他们是为了养家糊口才远走他乡,与妻子不得不过上比“牛郎织女”还不如的生活。由于他们支付不了路费而常年在外,夫妻的思念之情就只能通过侨批互相倾诉。旅菲华侨蔡连加在给金井塘东贤妻王氏侨批中:“启者,别后数月,无时或释,遥想家中大小,谅必亦皆平安。”旅菲华侨蔡连皆给金井塘东贤妻王氏侨批中:“身体亦希自珍。”
(三)对子女的舐犊之情
许多侨胞虽在海外辛苦劳作,但对留在家乡的“心头肉”——自己的子女呵护有加。旅菲华侨许书琏在给其妻戴氏侨批中言道:“然此乃女儿终身大事,非再三斟酌觅妥不可,万勿一时妄许,至嘱,至嘱。”“诸小儿女辈,望细心教养为要。”菲律宾华侨蔡济达给妻侨批中言道:“振忠需督促,使其读书,不可过分溺爱,使将来无法调度。”
二、“爱国爱乡”
侨批不仅对侨眷的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表达了海外华侨华人爱国爱乡的情怀,促进侨乡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
侨批侨信中使用清一色的甲子纪年或民国纪年,从信封到信笺,都坚持使用祖国文化,也体现了华侨虽身在异域他乡,却不忘爱国的情怀。
海外华侨华人还热心祖国和家乡的慈善公益事业,在造桥铺路、赈灾、医疗等方面慷慨解囊,做出很大贡献。凡此善举,在侨批中均有记载。泉州市侨批收藏家黄清海先生就收藏着如下两张收据:一张是1938年11月22日,晋江县收到黄敏沛捐救济准备金国币25元的收据;一张是1941年9月25日,晋江县第二区敏沛参加县运会筹备委员会收到黄敏沛捐款国币20元的收据。1952年永春籍马来西亚华侨林学春在给豪儒的侨批中寄100港币用于购置圣天宫大鼓及其他公益事业。“刻再寄上帝公上厝公款壹佰元,到希查收。倘近来我乡中所有应用公益款项,则可再来信通知,以便筹寄就是,事关公益,由尔等主裁可也。再者,近据艺哥云,我圣天宫大鼓破损不堪。兹我自(特顺)寄港币壹佰元,为购置之用,希代沟为是荷。”1955年惠安籍马来西亚华侨骆清河寄给骆清枣的侨批写道:“迩闻家乡旱灾为虐,五谷失收,口粮奇缺,弟意如有白米可买,望向乡政府请求帮忙,购买壹百担交乡政府,请乡政府代劳分赈咱乡中诸贫苦缺粮者,以尽一点救济之微忱。兹汇去港币肆千元正,到祈查收。将此项拨出购买白米壹百担之用,如不敷来信示知再寄上”。
以上仅是选择其中几封侨批予以说明,而众多的泉州侨批不仅是社会历史真实的见证,更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因此,侨批文化是泉州特色的文化资源,分析、保护、传承泉州侨批中的传统文化基因,对国人和新一代华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对大力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夏丽清主编.世界记忆遗产泉州侨批档案.泉州市档案局编[M].九州出版社,2015,4,1.
[2]晋江市档案局编.晋江侨批集成与研究[M].九州出版社,2014,5,1.
[3]福建省档案馆编.百年跨国两地书——福建侨批.
[4]泉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泉州市档案馆,泉州学研究所编.回望闽南侨批[M].华艺出版社,200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