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主表达中传统文化基因的再现

2016-07-11 06:04李影韩喜平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化基因传统文化

李影++韩喜平

摘 要:

中国的每一历史时期,都有着主题鲜明的民主表达,在这些民主表达中,传统文化基因内化其中,实现时间与空间上的穿越,乃至今天传统文化的光芒依然闪耀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与此同时它也在不断与时代相融合,实现表达上的现代化,内容上的时代化。我们对民主表达中传统文化意蕴的解读就是要向世界诠释中国式民主的特色,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形成中国声音,传扬中国话语,讲好中国的民主故事。

关键词:民主表达;文化基因;传统文化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2.00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1-0030-04

中国的每一历史时期,都有着主题鲜明的民主表达,它们在中国民主实践中,犹如一面面光辉的旗帜,回答了不同时期人们对不同历史问题的求解,给了我们中国式民主的自信。同时,在这些民主表达中,传统文化基因内化其中,体现着国人的内心期待与企盼,使民主表达深深打上了传统文化的印记。而换一角度来看,传统文化的灵光在民主表达及实践中也不断地再现、闪烁,使民主实践凝聚着传统文化的力量,饱含着传统文化的希冀。我们对民主表达中传统文化意蕴的解读就是要向世界诠释中国式民主的特色,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形成中国声音,传扬中国话语,讲好中国的民主故事。

一、传统文化基因在中国民主表达中的再现

文化基因具有遗传性,塑造着国民性格,勾勒着“中国人的理想底色”,[1]犹如火种,在不同时期,被不同的民主表达激活点燃,又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再现出来,从而形成契合当时当代的民主话语表达,或是体现在民主制度建设上。我们只有把中国民主实践过程放置于中国人奋斗的民主坐标系之中,随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才能深刻体会传统文化再现出的璀璨。展开中国历史画卷,从战火硝烟到国泰民安,每一历史时期的民主表达无不闪烁着传统文化的思想光芒。

1、革命时期,“救亡图存”、“人民解放”的民主表达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天下”的博大胸怀。20世纪的中国,当西方列强用铁甲战舰撞开中国国门的时候,中国不乏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不断为中国寻求救国良方。太平天国轰轰烈烈十四年之久的农民起义是农民救国的范例,康有为、梁启超的“百日维新”是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救国实践,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尝试,但这一切都未能或未完全能救民于水火。当十月革命的炮声传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并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带领工人阶级,从中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那个年代,整个中国人没有整体的国权,每个中国人没有个体的尊严,个人民主权利更是被践踏于脚下,求得民族独立,获得人民的生存权利是当时最大的历史任务,于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救亡图存”、“人民解放”成为当时的民主表达。这一民主表达之所以得到亿万同胞以及社会各阶层的响应,除了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中国国情等原因以外,它还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时革命民主任务的融合交汇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家国天下”,在古老的中国,家庭是整个社会组成的基础,家庭单位在中国扮演着不同寻常的角色。很早以前,中国人的观念中“家国”是放在一起的,家庭是个人存在的依附,家庭的维系保证国家的存在与发展,国与家相依相存,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所以在《大学》中就讲“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陆游曾在《示儿》的诗词中写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种情怀让人永远铭记。因而中国历代英雄儿女就有了中国传统的人生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的概念深深地植于中国精英以及普通民众内心,这种博大情怀往往孕育着强大的斗志和力量,特别是当处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那种挺身而出的天下担当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这在中国历史上都随处可见。变法维新时“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雄气概,战场上以身殉国的悲壮,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呼声,都是“家国天下”情怀的表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铭记了这种民族精神,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战场兵戎,都有肩负使命的担当意识,透过历史的征程,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岁月的激情,拨开重重迷雾,还看到了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情怀的厚重。

2、建设时期,“解决温饱”的民主表达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扶贫济困”“天下为公”的民心所向。1949年新中国成立,掀开了中国民主实践的新篇章,面对百废待兴的中国,如何让具有国权的中国人还能吃饱穿暖,感受社会主义的幸福阳光,成为当时中国的民主任务。我们采取各种措施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三大改造,制订五年计划等等。国民幸福指数曾在那个年代一度提升,尽管那一时段温饱并没有彻底解决,但却让中国人在这一民主表达的带动下,投入到了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虽然这一过程中出现了急躁的大跃进、左倾的“文化大革命”,但国家基本向前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并没有破坏,民主表达依然具有强大的召唤力。

这一时期的民主表达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扶贫济困”的思想。“天下为公”的思想最早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先哲古人们追求合理的公共生存,即富民政策、公天下的理想。《吕氏春秋·贵公》中曾这样表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公则天下平矣”,在这样的理念下,“安民”与“足食”确定为君主的首要政务。黄宗羲还对“天下为公”作了系统的论述,认为君主是天下的公仆,要关心民众的疾苦,并对这一思想注入了公平公正的价值理念,所以“公者,人人如之谓,无贵贱之分,无贫富之等,无人种之殊,无男女之异……惟人人皆公,人人皆平。”[2]就是要扶贫济困、主持公道,维护公众基本的权利。后来的康有为、孙中山等都对天下为公、扶贫济困的价值观进行了推动。这一思想经历历史岁月的沧桑巨变,已深入到中国人的精神传统之中,乃至到了现代社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阶段,民众首先有“解决温饱”的普遍性民主诉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也把它作为第一解决的目标,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扶贫济困”的文化基因。

3、改革时期,“共同富裕”的民主表达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大同理想”的人文追求。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的改革开放,拉开了中国社会全新的发展要求,邓小平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唤起了中国人对“共同富裕”的追求。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的改革涌现出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时之间,中国被世界所瞩目。更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在这场改革中,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二,连曾经的超级大国也曾感叹中国的发展速度。在“共同富裕”的理想追逐下,全国上下焕发了生机与活力,这种生机与活力正在带给中国人更大的精彩与辉煌。

这一时期的民主表达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大同理想”的人文追求。《孟子·梁惠王下》中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是孟子对和谐社会的描述,《礼记·礼运》则对大同理想做了更为完美的勾勒,“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疾废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美好社会,中国人对此渴望不已,乃至到了近代洪秀全在号召农民起义的烽火中也想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3]的太平天国。康有为主张去“九界”,要实现众生幸福之道,从而进入大同,这也是一幅大同世界远景图。清代小说《镜花缘》对君子国人人都是谦谦君子的描述,把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诉之于文学作品。孙中山的大同理想是“人人平等自由,世界幸福,人人共享,将野蛮变文明,不平变为平等”[4],并且其一生都为之不懈怠地奋斗。这些大同理想来自中国传统文化,至今也从未被中国人遗忘。今天实现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目标可以说是“大同理想”的又一延续,只不过在实现的路径上,我们找到了更可行、更切实、更具体的方法,使乌托邦式的理想,有了着地气的根基,但“大同理想”从古至今都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时代,引领着我们对未来进行深度的思考。

4、改革深化的今天,实现“中国梦”“民生幸福”的民主表达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以民为本”善治的治国理念。在改革再出发的当下,为了实现更广大人民的幸福,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勇气与毅力,脚踏实地地逐步带领中国人开始了追求“中国梦”的征程。今天中国的国旗可以为普通民众的死难而降落,执政党发出执政为民的呼声,领导人可以郑重向人民承诺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所以在党的政策方针上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举措在紧紧围绕“人民”而展开,公车改革、简政放权、废除劳教、整顿四风等等,这些改革措施,让每个中国人感受到了一股清新之风,正在刮遍华夏,涤荡污尘,使民心更凝聚、更振奋。[5]而十八届四中全会上的“法治中国”新目标更是让中国人有了对公平正义追求的渴望,习总书记的“让人民共享人生出彩机会”[6]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实现。所以今天的“中国梦”、“民生幸福”成为新时期的民主表达。

纵观历史,这一民主表达依然带有浓郁的传统文化底蕴。“以民为本”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很早以前的商周时期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7]思想,孟子也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8]李世民作为盛唐时期的封建君主也曾提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9]的开明之见。西汉时贾谊也曾在这一观点上提出“民为万世之本,不可欺。”[10]可见中华传统文化中早已体现这种“以民为本”的要求,在今天表现为重视“人民”,关注百姓切身利益和内心愿望。所以执政党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11]作为各项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以人为本”的现代执政理念,正在贯彻到各项方针政策中,使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完成了华丽转身,有了传统文化的底色。

二、传统文化基因在中国民主表达中的历史穿越作用

回望古今,放眼未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光环始终贯穿其中,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主追求的渴望。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文化实现了空间与时间上的穿越,今天它的光芒依然闪耀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

1、使中国民主表达独具中国风格。西方的民主话语表达源远流长,也产生了诸多的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但中国的民主话语不同于西方,我们的民主表达结合了中国国情,都是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有着那个时代艰巨的历史使命。来源于中国实践的民主表达不空洞,具有鲜活的时代色彩,而传统文化意蕴的附加使其独具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富有中国气派。中国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维系着民族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注入民主表达中,增强了它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使民主话语获得了不同于西方的民族形式,闪耀的是中华文化的光采。这种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无论是“家国天下”的情怀,还是“天下为公”的民心向往,亦或对“大同理想”的追求,“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这些传统文化在中国传承了几个世纪之久,已经深深被国人所熟悉,把它们与时代主题结合,带上了传统文化的风格和气韵,使民主表达显示的是中国之风。

2、使中国民众易于信服和认同。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深入中国人的思想深处,体现人生态度、处事哲学等方方面面,对于其渊源、引申意义,国人都耳熟能详,深深融入国民的血脉之中,这就使当传统文化基因从遥远的过去穿越到今天,运用到民主表达上时,民众倍感亲切,不用像舶来品那样解构分析,无论是“救亡图存”“人民解放”还是“解决温饱”“共同富裕”,亦或实现“中国梦”“民生幸福”,这些词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不但有着传统文化的浸染和积淀,还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体现了当时当代的价值追求,承载的是国民的殷切希望。西方的民主表达用的是人权、自由、平等这样的词汇,但中国却在长期的民主实践中,很少使用这样的表达,并非中国没有民主实践,只不过是中国用更适宜中国人所信服和认同的词汇。它摒除了他系语言上的藩篱,把传统文化思想与当代的民主任务实现不谋而合地转化,有着民族文化的亲切感,民众更易于信服和认同,这样的表达也能迅速激活一个时代的激情。

3、使民主发展方向得到规制。传统文化基因一直在数千年里传承在我们的性格、行为之中,就像有些学者说的那样“中华传统文化靠五千年的岁月熏陶,它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中,内化在中国人的脑海里,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意识到或者没有意识到,这一文化基因都会发生作用。”[12]它在中华大地上空徘徊,指引中国民主之路一直沿着中国特色一路走来。正是因为传统文化基因的影响,我们在民主表达及其实践中,用传统文化附会、诠释中国式民主的话语,并努力地把这些民主理论、观点转化为制度、规范。[13]回顾中国人实现民主表达奋斗的历程,“救亡图存”的人民解放运动,让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了独立的国格,平等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世界上最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解决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更是一道世界难题的破解,就连世界联合国都称赞:中国人为世界消除贫困做出了贡献;十三亿人奔向“共同富裕”的呼声,更是激起中国人民的无穷斗志,使这个国家驶向了现代化的快车道;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民生幸福”则让每一位中国人焕发了神采,这是个兼济天下的伟大梦想,我们不但让自己的人民拥有更加富裕富强的国家,还要让世界与我们共享发展红利。这是一条民主表达变迁的轨迹,这一轨迹中有一条暗含的中国人默许的、认可的传统文化的基本线索,正是在这条线索的牵引下,中国民主没有亦步亦趋于西方,没有脱离中国特色的轨道,没有被西方话语蒙蔽了双眼,而是有着较强鉴别力地保持了中国特色而发展了自己的中国式民主,坚持了中国民主方向。

三、中国民主实践中传统文化基因的时代发展

传统文化在现今聚焦改革、释放活力的新时代,不断地春风化雨般一点一滴地渗透在民主实践中,并不断与时代相融合,实现表达上的现代化,内容上的时代化。

1、与时代主题契合,不断与时俱进。传统文化在民主表达中闪烁出思想光芒,又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再现出来。其实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传统文化基因与中国民主不断地呼应、对话,逐渐走向契合。当国家没有独立时,“家国天下”的传统文化思想回响起来,我们呼唤“救亡图存”“人民解放”迫在眉睫;当国家建立,人民生活困苦时,“扶贫济困”“天下为公”的传统文化基因穿越而来,“解决温饱”正当时;当改革号角吹响,“大同理想”的传统文化基因响彻云霄时,追求“共同富裕”就成为中国人的迫切追求;当改革深化时期,“以民为本”的善治思想带着古朴的文化积淀传扬至今,以“中国梦”“民生幸福”为主题的新的时代凯歌便昂扬奏起,让国人有了新的奋斗豪情。可见传统文化基因得到了适时的时代改造,而不是拘泥于传统文化本身固步不前,取其精华,汲取精神营养,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相协调,这种民主表达才能在实践中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2、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中国民主表达进行现代的人文阐释。中国民主表达显现出中国经典的传统文化的某些特征,正是这种文化特征对民主表达还进行了现代的人文阐释。诸如“以民为本”“大同理想”这些富有传统文化色彩的话语,已由中国学者从历史到现代进行了涵义的梳理,赋予了这些话语现代的人文涵义,更切近时代,更符合民主表达的时代背景,变成了今天的“中国梦”“共同富裕”,契合了今天人们的表达习惯。所以“救亡图存”是对“家国天下”情怀的现代阐释;“解决温饱”是对“扶贫济困”“天下为公”民心向往的现代阐释;“共同富裕”是对“大同理想”的现代阐释;“中国梦”“民生幸福”是对“以民为本”治国理念的现代阐释。这些现代阐释表达了当代人的心声,富有时代气息,正像有些学者所说:中国民主表达摆脱不了传统文化的影子,传统文化是“民族国家生长发展的基因”,中国民主表达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之中,合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14]

3、全球背景下,实现时代精神的中国表达。今天的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的大国,其中“大”的含义是多重的,无论人口、地域、传统还是文化方面都是大国,我们有引以自豪的古国文明,有今天震撼世界的经济精彩,但这些还远远不是一个大国完整的形象,大国还要在全球舞台上有自己民主的话语、文化的印记等等,所以今天的中国,要把自己的民主用适合于中国传统文化习惯表达出来,实现时代精神的中国表达。张维为说过:“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最终都应该体现在话语自信上。”[15]有了这种中国式民主表达,我们就有了自己的治国理念“以人为本”,有了自己的理论精髓“实事求是”,有了自己的治国大理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等,这些话语的基本观点和概念表达着中国人的民主诉求。不仅如此,随着历史的沧桑巨变,从“救亡图存”到实现“中国梦”这种精炼的民主表达、措辞的变化折射出的是一个大国民主进步的历程。这里没有西方常用的“自由”“平等”“博爱”,但每次民主表达更迭都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事件,中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民主,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民主实践,也用自己的方式考量民主进步。

中国是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文化的国家,我们是带着孔子、孟子等先哲的深邃思想而崛起,尽管历经百转千回,跌宕起伏,但正是融合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基因,决定了它的民主实践之路、经济发展之路等遵照自己的传统,按照自己的轨迹和逻辑去演变和发展,从而与众不同。也正是因为有着伟大的历史传承,所以今天的中国越发拥有来自内心深处的中国自信。

参考文献

[1] 李韬.建设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N].人民日报, 2013-09-17(016).

[2] 康有为.礼运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9:239.

[3] 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6:321.

[4]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1:629.

[5] 人民网.国平:百年梦圆看今朝[EB/OL].(2014-11-26)[2014-12-26].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1126/c1003-26096409.html.

[6]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8:1.

[7] 《尚书·五子之歌》.

[8] 《孟子·尽心下》.

[9] 《贞观政要·论政体》.

[10] 《新书·大政上》

[11]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1:83.

[12] 余金成.社会主义的东方实践[M].北京:上海三联书店,2005.5:211.

[13] 赵传海.论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因[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2:117.

[14] 张雪山.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政治发展——兼论毛泽东民主革命实践的话语体系[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

[15] 张维为.中国超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8:257.

猜你喜欢
文化基因传统文化
舞蹈人类学视角下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基因解码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浅析泉州侨批的传统文化基因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德国“国富民强”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