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洋波
摘 要:高校要把握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黄金时期,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龙去脉,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探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路径。高校要以载体建设为抓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关键词:高校;培育; 核心价值观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2.004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2-0014-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1]要求青年大学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针对青年大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需要开出了“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的良方。高校要把握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黄金时期,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龙去脉,并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探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路径。
一、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龙去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个词的提出可以从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找到渊源。高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对大学生要讲清楚十二个词的渊源所在。
1.高校要引导大学生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过程
高校要教育青年大学生厘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国共产党组织召开会议的区别,厘清诸如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全会的差异,厘清三个倡导之间的关系。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五大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科学命题;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体现了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追求、个人价值遵循的有机统一,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完美融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建国时拥有300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主张,是为了全国解放而牺牲的370万有名可查的党员烈士的不懈追求,是现在拥有7600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利用“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等角度入手讲清资本主义国家核心价值观中诸如自由、平等等字眼和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等词汇的内涵差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
2.高校要注重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核心价值理念往往与文化传统与文化积淀息息相关、一脉相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的精髓,是社会主义中国价值理念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集中体现。“国富民强”“民惟邦本”“民贵君轻”“天下大同”“以德化人”“和合”等思想可以说是国家层面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滥觞之源。“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逍遥自由”“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不患寡而患不均”“等贵贱、均贫富”等思想则是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古代表述。“诚者,天之道也”“我以我血荐轩辕”“宽以待人”等思想则是在个人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一脉相承。我们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毛泽东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高校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握好继承创新、创造转化的关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相契合,与现代文明相交融,与时俱进、创新性地发展生发出符合时代内涵的新型现代文化。
二、引导大学生把握“勤学、修德、明辨、笃行”四个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讲话时对青年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行”四个方面下功夫。
1.高校要引导青年大学生把“勤学”作为生活习惯,夯实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强调青年要“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毛泽东指出,学习的书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无字天书”。[2]高校要引导青年大学生坚持理论学习,坚持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深入学习党史国史,注重调查研究,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深入实践,亲眼去看、亲耳去听,去第一线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用中开阔眼界、思路、胸襟,在用中加深对理论的领悟,提高理论修养和认识能力,不断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要引导青年大学生学好专业课知识,书本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动脑和动手相结合,利用好图书馆、中国知网、慕课等资源拓展提升自身专业水准,术业有专攻,得一技之长,掌握知识报国、服务社会的本领;要引导青年大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学习古圣先贤治国安邦的道理、为人处事的经验、体恤为民的情感、实事求是的作风,在学习中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净化心灵、担当责任;要引导青年大学生敏锐把握环境和形势的变化,得世风之先,有独立见解,使思想上不落伍,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在观念上和行动上与时代一起进步。
2.高校要引导青年大学生把“修德”作为自觉追求,打牢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品格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要告诫青年大学生“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德不称其任,其殃必大;才不称其任,其祸必烈”,使大学生明白品德是才能的统帅,才能是品德的资本,道德品质、人格情操是做人之本、立世之基,引导大学生知晓“正心”、“诚意”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教育大学生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做德才兼备的人;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注重提升提高道德修养,锤炼人格情操,既仰望头顶的“灿烂星空”,又关注内心深处的“道德律令”;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心中有“大德”,涵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把个人的奋斗成长主动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实现中华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
3.高校要引导青年大学生把“明辨”作为人生智慧,坚定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长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们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果实”,要求大学生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思潮以及各方面的人生考量面前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高校要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面对现实生活中错误思潮、消极观念等纷繁复杂的影响时精神上有支柱、信念上有坚守,有理想信念做“定海神针”自然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要教育大学生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坚定和先进,引导青年大学生能结合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学习,以深化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的认识,提升理论素质,提高理性思维,增强的青年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和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明辨是非、主流和支流。使大学生面对诸如天上掉馅饼等诱惑,能保持清醒头脑独立思考,不一叶障目、人云亦云,能一叶知秋、窺斑见豹,分辨出“馅饼”是不是陷阱;对于穿上不同外衣、改头换面换包装的思潮学说,能辨清良莠,认清实质;面对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能综合多种因素做出最佳的应对,一旦选择就不后悔,不患得患失。
4.高校要引导青年大学生把“笃实”作为人生信条,强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特别告诫大学生切忌“心浮气躁,朝三暮四”,而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高校要教育青年大学生身处逆境和时机不成熟时,学会等待,打牢基础,能有超常的忍耐;时机成熟时,能把握机遇奋发有为,有舍我其谁的、超常的担当,担当时有主见、有远见、讲公正、有技巧、有手腕;引导大学生绝不当浑浑噩噩的撞钟和尚,而要树立志向、心中有梦,然后意志坚定地向着梦想前进,以积跬步、汇小流、在路上的心态达到致千里、成江海、梦成真的结果;要实践育人,积极搭建青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平台,使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书写踏实前行、坚毅奋斗的精彩青春:一点一滴的积累促成学业有成;“善小亦为”、从身边小事做起才能写就道德文章;把小事当大事干,遇大事时“有静气”、“不糊涂”、能胜任、出成绩。
三、 以载体建设为抓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高校要利用校内外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教育和实践环节双管齐下,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利用“课堂、活动、校史校友、网络”等载体抓教育,促内化于心
高校把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深刻内涵、理论特色和实践要求作为基本出发点。首先高校要利用好课堂会议载体。将核心价值观培育贯穿于全校人才培养的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师资配备和质量评价全过程,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全覆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校院两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党支部学习和职工政治学习、业务培训之中,纳入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党校、团校培训之中;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视频、微纪实、微征文等形式诠释思政课内容,探索形成教改品牌。其次,高校要利用好活动载体。打造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精心组织入学和毕业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法制教育,利用入学第一课、诚信教育主题活动月打造诚信教育体系。第三,高校要利用好校史、校友载体。挖掘历史教育资源,向大学生讲述抗日战争中颠沛流离、坚持办学的历史,告知校友杨靖宇为抗战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历史,以杰出校友命名校园景观,以校史中的故事和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字句对校园道路、楼宇、景观进行文化命名,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维度展示正能量。第四,高校要利用好网络载体。打造“一报一网三微”新媒体平台。以校报、校新闻网、微博、微信、微视为核心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体现核心价值观的人和事。充分发挥校园媒体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在校园网、校报、校园广播、校内电视台、宣传栏、橱窗等开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依托微信、微博、校园BBS等新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加强对校园宣传媒介和传播阵地的管理,让错误观点和庸俗思想在校园没有传播渠道和生存的空间。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扩大校园网络文化育人覆盖面。充分发挥校园媒体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在校园网、校报、校园广播、校内电视台、宣传栏、橱窗等开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依托微信、微博、校园BBS等新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加强对校园宣传媒介和传播阵地的管理,让错误观点和庸俗思想在校园没有传播渠道和生存的空间。组织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培训班等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推动“文化育人”。依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学术组织,通过项目资助等方式,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
2.利用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载体抓实践,促外化为行
结合自身办学传统与实践,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于学校改革发展各方面。“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以专题讲座、报告会等形式搭建 “道德教育”平台。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让道德的正能量在校园广泛播撒。通过开展“我的中国梦、“感动校园”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品读经典·传承文明”征文比赛等党建主题活动等主题实践活动,使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入学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性锻炼、毕业教育结合起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固化成德的目的。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爱国主义教育等为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大学文化育人化人功能的实处,探索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新模式。注重发现、挖掘和树立一批看的见、有影响、学得了的师生身边的典型,通过广泛宣传报道,为教职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生团结勤奋、求真务实、乐于奉献树立标杆,激发全体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展“道德实践在行动”计划,实施“立德修身”“施德笃行”“崇德励学”道德实践工程。开展“创建文明校园、创建文明教室、创建文明宿舍、创建文明餐厅、争做文明大学生”教育实践活动,推行尊师重教的课堂礼仪、互敬友善的宿舍礼仪、谦恭节俭的餐厅礼仪。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Z].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208.
[2] 毛泽东年谱(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5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90.
[责任编辑:庞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