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
【摘要】 思维导图能够通过文字、图形、符号相结合的方式,简单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思路。本文主要阐述笔者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时的一些具体做法,旨在探索将思维导图引入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名著阅读 学习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3-136-01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也叫做脑图、心智图,它结合了全脑的概念,以图形为界面,结合文字与符号,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绘制思维导图看似简单却又极其有效,学生会因“画图”的趣味性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可以在绘图过程中理清阅读思路,在实践中学会分析和思考。将思维导图引入名著阅读,能帮助学生及时将所读内容进行梳理、概括、提炼,并以形象化、可视化、条理化、清晰化的“图式”进行呈现,相比纯文字更易于记忆和理解。学生梳理、分析、归纳、整合的过程,其实也就是能动的思维过程。
一、课堂指导,认识思维导图
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绘制思维导图对于处在心智发展关键期的中学生来说是极佳的思维训练,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为让学生对思维导图有个基本的认识,笔者先给学生介绍了思维导图的八种类型:流程图、多重流程图、树状图、气泡图、双重气泡图、圆圈图、括号图、桥形图等,并配上例图,对不同思维导图的使用范围进行说明,还将图示挂在教室墙壁上,以便学生课后学习模仿。然后选择一篇学生熟悉的课文,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会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学生很快动手绘制完成,有人围绕父亲的四次背影来画图,有人联系“我”的三次落泪来梳理,还有人抓住描写父亲背影的一系列动词来做文章。接着将他们的作品进行展示,师生讨论,共同总结出画图的方法步骤,如:初读文本后,先梳理主要情节,提取核心人物;然后画思维导图,形式可以多样,还可以配上简洁的图画、文字等归纳呈现;最后教师再展示一些例图,一边讲解一边引导学生绘制,让学生理解导图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基本方法。
二、自读名著,绘制思维导图
通过多次的训练,学生渐渐熟悉并喜欢绘制思维导图。笔者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提议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加以运用。笔者结合名著阅读的主要特点定下思维导图制作的四大方向:故事情节图、人物形象图、艺术特色图、感悟体会图,然后逐一指导学生进行绘制。
譬如,在指导绘制“故事情节图”时,先从情节线索清晰的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入手,要求学生在读完一个或几个章节后,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整理分析出关键词,对重点情节进行标注,梳理故事结构,再根据记忆习惯选择适当的图式来表达内容。各个章节的思维导图都画完之后,再将所有章节的思维导图进行汇总,整合梳理,就形成了全书的思维导图。然后,结合人物在不同时期经历的主要事件,分析其当时的言行表现、性格特征并绘制导图,先分段后整合,由局部到整体,最后归纳总结,就可以实现对人物较为全面的解读。
鉴于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不强,对艺术特色图的绘制往往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指导。可在分析作品的文体特征、思想主题之后,再来绘制导图,让他们选取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实例来分析,逐步提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感悟收获图对学生来说相对简单,内容主要涉及文学常识、名句名段、有益启示,以及对名著思想内涵的把握等等,形式可以更灵活多样。
三、不拘一格,活用思维导图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理解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更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 在学生掌握了名著阅读思维导图绘制的基本方法之后,笔者又引导学生活用思维导图进行多种阅读形式的探索:
一是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比较式阅读。所谓的“比较式阅读”就是将内容或者形式相近或相似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对照和区别。名著中有许多这样的比较点,笔者就选出若干文段,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完成阅读练习。比如:人物方面,鲁智深、林冲、杨志之间的异同比较;格列佛和鲁滨孙之间的比较;情节方面,武松和李逵在打虎时的表现有何不同?同样是攻打祝家庄,宋江的三次攻打有何不同?通过对特定文本进行比较鉴赏,发掘其差异或者共性,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是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主题式阅读。每一本名著都是一本“大书”,思想内涵丰富而深刻,学生很难一下子吃透。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先将作品内容整理出若干“主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比如《水浒传》,确定“宋江的野心”、“林教头的前半生与后半生”、“智取生辰纲”等主题,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进行个性化解读。此外,还根据几部名著的共同母题来设置小专题,带领学生进行群文阅读,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会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呈现。这样,学生对名著中情节、人物、主题等理解得更清晰准确、更深刻全面。
提出“六頂思考帽”思考法的爱德华?德?波诺说:“如果你扮演一个思考者,你就会是个思考者。”将思维导图引入经典名著阅读教学,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扮演一个思考者,学会自己思考问题解决方式,学生不再是一个机械的任务完成者,而是一个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参与者、大胆的创造者。实践证明,用好“思维导图”是实现“整本书阅读”的有效途径,它让复杂的文本变得直观,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杨柯慧.思维导图在初中名著阅读中的探索与运用[J].读写月报.2017,9总第989期.
[2]陈桂梅.比较,让阅读走向深入[J].小学教学参考.2014.(第31期).
[3]郑金秋.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74.
[4]《文学原理》董学文、张永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 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