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长红
摘 要:为了提供探究时机,渗透学科素养,在此背景下,笔者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在与生活整合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在与科学整合中体会数据的神奇变化,在与艺术整合中体会简洁的和谐之美。
关键词:苏教版;综合实践;学科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1]。在这种综合时间活动的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延长教学时间,让学生经历操作和思考的过程,并把自己的思考用显性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而且,从教材中的综合实践内容看,它们涉及多个学科:有的是与科学课相整合的数学探究,有的是与生活相整合的数学探究,有的是与艺术相整合的数学探究,等等。虽然综合实践的内容不同,但是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实践活动与生活整合,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综合实践活动与生活整合的例子很多,比如四年级下册中的“数字与信息”,五年级上册中的“校园绿地面积”“班级联欢会”,六年级上册中的“互联网的普及”,六年级下册中的“制订旅游计划”和“绘制平面图”,等等。
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课“绘制平面图”时,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两个方面:(1)能用工具测量出活动场所或建筑物之间的距离,确定活动场所、建筑物之间的位置关系,能绘制出某个场所或建筑物的平面图;(2)能从某个场所或建筑物的平面图中读出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知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师:同学们,你们见到过建筑物或者某个地方的平面图吗?
生:见过。
师:(教师出示一张校园平面图)你在这张校园平面图中看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每幢房子在哪里,花坛在中间,旁边有办公楼、花圃、综合楼、大门、操场、教学楼、图书馆和厕所。
生2:我发现右下角写着“比例尺1∶2000”,意思就是图上距离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000厘米。
生3:我知道了花圃的北方是办公楼,花圃的南方是综合楼,图书馆的南方是操场,办公楼的东方是教学楼,教学楼的东方是图书馆……
师:从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中我们知道了平面图上要有比例尺,知道了建筑物的占地形状和大小,还知道了它们与周围建筑物的位置关系。接下来,我们自己也来设计一张平面图,想一想你们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生:我觉得要做这三个课前准备:(1)测量较长的距离,我们要用什么工具和什么方法;(2)如果场地或建筑物的形状比较复杂,应该怎么办;(3)怎样确定活动场所、建筑物之间的位置关系,需要哪些工具。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结合教材中的生活知识带领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既帮助他们能读懂平面图的数学信息,还能自己根据活动场所或建筑物合理地绘制出平面图,体现实物与几何图的一一对应。
[?]二、实践活动与科学整合,体会数据的神奇变化
综合实践活动与科学知识整合的例子在苏教版教材中比如四年级上册中的“运动与身体变化”和“怎样滚得远”,五年级下册中的“蒜叶的生长”和“球的反弹高度”,六年级上册中的“树叶中的比”,六年级下册中的“大树有多高”,等等。
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课“大树有多高”时,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两个方面:(1)借助其他工具探究大树有多高的方法,测量和计算出大树的高度;(2)在合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也让他们感受到利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的教学楼前面有一棵大树,你们知道它有多高吗?
生:这棵大树的高度大约是9米。因为一层教学楼的高度大约是3米,这棵大树有三层教学楼那么高,所以大树的高大约是9米。
师:这位同学利用估算的方法让我们知道了大树大约有多高,那你有办法能测量出大树的准确高度呢?
生1:把大树砍下来,再用米尺或者卷尺来量一量。
生2:我觉得这样不行吧,这样量好了树就没用了。
(学生沉默很久,也没找到测量大树高度的办法。)
师:那我们打开数学课本,看一看课本中为我们介绍了怎么测量大树有多高。
生:(1)在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平坦的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结果取整厘米数)。(2)再把几根不同长度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记录在表中,并计算比值(得数保留两位小数)。(3)在阳光下,同时量出一根直立竹竿和一棵大树的影长,再量出竹竿的长度,把结果填入表中。
师:其实简单说就是同时量出一根直立竹竿和一棵大树的影长,再量出竹竿的长度,就能利用比例的知识计算出大树的高度了。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结合教材中的科学知识带领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测量竹竿长度和竹竿影子长度中发现比值成正比例关系,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大树高度的问题。
[?]三、实践活动与艺术整合,体会简洁的和谐之美
综合实践活动与艺术知识整合的例子在苏教版教材中比如三年级上册中的“轴对称图形”和“多彩的分数条”,五年级下册中的“黄金分割点”,等等,这样的整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还能促使他们体会到原来还可以在艺术中看到数学的元素。
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课“多彩的分数条”时,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两个方面:(1)借助多张分数条和骰子,在随机抛骰子活动中帮助学生计算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和;(2)在游戏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分数计算能力,增强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师:(出示4张彩色的直条)同学们,如果我们把下面的每个直条都看作“1”,你能在“1”的直条上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吗?动手试一试怎么折,折好后剪出上面这些分数。
生:把一张直条对折,每份就是二分之一;把一张直条对折两次,每份就是四分之一;把一张直条对折三次,每份就是八分之一;把一张直条对折四次,每份就是十六分之一。
师:接下来,我们照样子做一个这样的正方体,在六个面上分别标上四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十六分之一。大家都做好了吗?我们来玩抢“1”游戏,两人轮流掷正方体,朝上的面是哪个分数,就把表示这个分数的彩条铺在白色直条里面。谁先把自己的“1”正好铺满,谁就赢得1分。照这样玩5次,得分高的人获胜。游戏规则明白吗?(明白)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折纸和剪纸等综合实践活动巩固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并且利用活动中形成的作品展开有趣的抢“1”活动。可见,这个综合实践活动既为游戏活动提供了游戏素材,体会到直条的简洁和谐之美,还丰富了学生对分数和分数加法计算的理解。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是实现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必备基本素养的载体之一,不仅能综合运用数学课堂上的知识与技能,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虽然教师需要准备大量的材料和提供充足的课时,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但是这样的课型是众多学生所喜欢的课型之一,能激活他们的学习和探究欲望,综合性地运用已学知识来探究新问题。
参考文献:
[1] 孙微.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 数学教学通讯,2017(22):36-37.
[2] 丁大秋. 改编·整编·創编——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材的开发[J]. 教育视界,2018(2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