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集部典籍疑难字考释八则*

2019-09-09 05:09柳建钰
语言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渊阁异文四库

柳建钰

渤海大学文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13

提要 语篇文献疑难字的考辨是全汉字整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论文对中古集部典籍中的“”“葩”“”“”“”“”“”“”等八个疑难字从文献使用、字形演变及异文佐证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考辨,认为可分别与“狐”“皚”“鲜”“嵁”“馺”“奰”“岸”“曜”等字沟通字际关系。

1 引言

汉字整理研究的对象根据其存现环境可以分为语篇文字和字书文字两种。语篇文献(含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类型丰富,数量庞大。在全汉字整理研究工作中,其利用价值首屈一指。古代文献主要依靠传抄和刊刻两种方式流传。在此过程中,受到汉字书写变异、构件俗写、字形类化等因素的影响,语篇文献中也产生了大量疑难字。所谓疑难字,是指音、义不详或形音义可疑的字,具体又包括疑字和难字两大类(杨宝忠2005:633)。对语篇文献中的疑难字进行完全考释,为其定音、补义,与已释字沟通字际关系,从而激活疑难字,不仅有利于相关语篇文献本身的校订和解读,还能为汉字字形演变的研究提供典型素材,其考释结论对于大型字典辞书的修订完善和当前全汉字的计算机信息化处理(如“中华字库”工程、Unicpde表意文字字符集扩充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疑难字考释

本文从《谢灵运集》《江淹集》《曹丕集》《徐干集》《萧纲集》《潘岳集》等六部中古集部典籍中择取“”“葩”“”“”“”“”“”“”等八个疑难字进行考辨,具体体例如下:首列疑难字为字头,下引原文,指明原文来源及异文情况。其后从文献使用、字形演变及异文佐证等三个方面对疑难字予以考辨。最后在考辨结果中给出疑难字的读音和意义。所使用的数据库及主要参考数据源包括:渤海大学CCFD字书字料库(V3.0)、汉典书法(http://sf.zdic.net/)、瀚堂典藏(http://www.hytung.cn/)、日本京都大学“拓本文字库”(http://cpe21.zinbun.kyptp-u.ac.jp/djvuchar?query=)、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汉达文库”(http://www.chant.prg/)、佛典异文数据库(V1.0,基于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2018年版制作)。

按:本条据《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文渊阁四库本)卷六十五录。,Unicpde暂未收录。顾绍柏(1987:341)曰:“,寿考堂藏板‘百三家集’误作‘份’。”《魏晋南北朝古籍逐字索引丛刊索引》亦谓“份”疑为误字,甚是。“”当为“狐”讹字。《山居赋》中“猰”“”连用。“”在字韵书中比较常见。《名义·犬部》:“,余征反。似作(狐,狐讹字),黄黑。”《玉篇·犬部》:“,余成切。似(狐)也。”《广韵·清韵》以成切:“,似狐,色黄。”《集韵·清韵》怡成切:“,兽名。黄狐也。”释义内容均可与《山居赋》原注相照应。从字形上来看,从分、从瓜(俗作“爪”,似于“爪”)之字多相混。瓜,隶书作“”(《魏上尊号奏》),或作“”(《唐公房碑》)。分,隶书作“”(《尹宙碑》),或作“”(《曹全碑》),行书或作“”(S. 318《洞渊神咒经·斩鬼品》)、“”(S.462《金光明经果报记》)、“”(S.520《报恩寺方等道场牓》),与“瓜”形体相近。佛经异文中,《阿育王传》“屠裂汝身分分肢体”中两处“分”,明本作“瓜”,宫本作“爪””(《东魏武德于府君等造义桥石像碑》),与“沠”相近。从瓜之字“孤”,隶书或作“”(《孔彪碑》),右旁与“分”形亦相近。从瓜之字“狐”,简书有作“”(《章草字典》)形者,与“”形体至近。由此可见,“”当为“狐”讹字,读音为hú。

2)葩

《谢灵运集》卷三《山居赋(有序并自注)》:“崒、嵊对岭,葩、孟分隔。”原注:“崒、嵊与分界,去山八十里,故曰远南。前岭鸟道,正当五十里高,左右所无,就下地形高,乃当不称。远望葩山甚奇,谓白烁尖者最高,下有良田,王敬弘经始精舍。”

《谢灵运集》卷三《山居赋(有序并自注)》:“掘蒨阳崖,擿阴摽。”自注:“蒨音倩,采以为渠。音尠,采以为饮。”

按:本条据《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文渊阁四库本)卷六十五录。“”诸字、韵书均不载。李运富(1999:262)谓“疑通‘藓’,苔藓植物的一个纲,茎叶细小,绿色,无根,生长在阴湿的地方。”其说非是。谢灵运自注谓可采以为饮,所以肯定不是┄ 。“”实为“鲜”受上“擿”字影响而产生的类化加旁字。赋文中前后两句对仗工整,采用的都是“动词+宾语+地点补语”句式。掘蒨阳崖,谓在向阳的山崖挖掘茜草(一名茅蒐,可以染绛)。擿,同“摘”,摘取。《集韵·麦韵》:“摘擿,陟革切。取也。或从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夏歌十二》:“春桃初发红,惜色恐侬擿。”“摽”为“標”俗讹字。擿阴摽,谓从背阴的树梢上摘取“”。依照注文,蒨(茜草)可用来在沸水中煮,“”可用来煮水当茶喝,则应该是指树梢上的嫩叶。“”即“鲜”字。鲜,《说文·焦部》:“鱼名。出貉国。”本义是一种鱼的名称。《老子·居位》:“治大国若烹小鲜。”河上公注:“鲜,鱼也。”假借来表示鲜活的鱼。《礼记·内则》:“冬宜鲜羽。”后泛指刚收获的新鲜食物。唐玄宗《幸凤泉汤》:“荐鲜知路近,省敛觉年丰。”赋文中的“鲜”则用来代指刚摘取的嫩叶。“鲜”作“”者,是受到上文“擿”字影响而类化加旁所致。宋施宿《(嘉泰)会稽志》(文渊阁四库本)卷二十所引《山居赋》“”字正作“鲜”。鲜,今音为xia-n,故“”今音亦当读为xia-n。谢灵运自注“音尠”,“尠”今音xiaˇn,当是吴越方音所导致的声调差异。“鲜”表示“少也”时亦音xiaˇn。〔1〕

《江淹集》卷二《江上之山赋》:“峣嶷兮尖出,岩岍兮空凿。波潮兮吐纳,峰兮积沓。”

按:本条据《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文渊阁四库本)卷八十五录。胡之骥(1984:84)注曰:“峰积沓,言山之峰峦稠叠也。”“”为何义,没有明说。峰,《初学记》(文渊阁四库本)卷五所引作“嵁崖”,《艺文类聚》(文渊阁四库本)卷七所引作“岸”。今考之,“”当为“嵁”讹字,“嵁”又为“湛”分化字。文献中有“嵁岩”,指高峻的山岩。《庄子·在宥》:“故贤者伏处大山嵁岩之下,而万乘之君忧栗乎庙堂之上。”陆德明《释文》:“嵁当为湛。湛岩,犹深岩,因其以山岩言,故变从水者而从山耳。”依释文,“嵁”为“湛”涉义换旁分化字。嵁岩又或作嵁崖、巖。明邵烱《游百家岩寺》:“嵁崖戟立路崎岖,对客偏轻屐齿微。”明区大任《百越先贤志》卷四《罗威》:“又闻陈元士燮,自是高尚独往,相望于巖;怀仁抱义,继踪于前史。”从字形上来看,“嵁”作“”者,是因为甚、其形近易讹。《名义·十部》:“,子入反。盛也。”《説文·十部》:“卙,卙卙,盛也。从十,从甚。”大徐音子入切。故”即“卙”字,误从其。《唐黄府君墓志铭》“其词曰”之“其”又误作“”形。再以佛经异文中为例,《般泥洹经》“施福甚众”句“甚”宋本作“其”(PT01, p0185c2405),《瑜伽师地论》“甚深难见法”句“甚”知本作“其”(PT30,p0668b0603),《大乘集菩萨学论》“若人于甚深法无所入解”句“甚”明本作“其”(PT32,p0086a1601),《杂阿含经》“普观诸世间,其苦无过我”句“其”宋本、元本、明本均作“甚”(LGT02,p0369c0701)。由此可见,“”即“嵁”讹字,峰即嵁峰,指高峻的山峰。嵁,《广韵·覃韵》音口含切,今音为ka-n。“”亦当音ka-n。

《曹丕集》卷一《艳歌何尝行》:“长兄为二千石,中兄被貂裘。小弟虽无官爵,鞍马,往来王侯长者游。”

按:本条据《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文渊阁四库本)卷二十五录。《宋书·乐志》(1974:620)所引同。

按:本条据明刻本吴棫《韵补》卷一“遯”字注录。俞绍初(1989:145)无注。“”,Unicpde暂未收录,实即“奰”异写字。“砏殷”,即“砏磤”,石相击声。汉王褒《九怀·危俊》:“巨宝迁兮砏磤,雉咸雊兮相求。”“磤”为“殷”受上“砏”字影响而产生的增旁类化字。《说文·大部》:“,壮大也。……《诗》曰:‘不醉而怒谓之。’”徐灏《段注笺》:“,隶省作奰。”“奰”字本义为“壮大”,引申有“怒”义。《诗·大雅·荡》:“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毛传:“奰,怒也。”“奰戾”连用,用来形容气盛貌。从字形上来看,俗书“罒”与“吅”多相混。《隶辨·偏旁五百四十部》:“吅……属从蜀,或作。”《正字通·马部》:“駡,旧注罵字之讹。按,六书本作傌,通作罵。俗省作駡。”《说文·网部》:“罵,詈也。从网,马声。”《改并四声篇海·明·马部》:“駡,莫驾切。駡詈,恶言也。”“罿”与“瞢”,述古堂影宋抄本《集韵》分别作“”和“”,均为其例。大与犬亦多相混。如《隶辨·偏旁五百四十部》:“哭,……或作,讹从大。”杕或作枤,驮或作䭾,均为其例。奰,《广韵·至韵》音平秘切,今音为bì。故“”亦当音bì。

《潘岳集》卷四《河阳庭前安石榴赋(并序)》:“曾华晔以先越,含荣其方敷。丹晖缀于朱房,湘的点乎红须。”

按:本条据《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文渊阁四库本)卷四十五录。《初学记》(文渊阁四库本)卷二十八及《全晋文》(清光绪刻本)卷九十二同。董志广(2005:124)未作校注。华晔,花朵盛美。荣指草木的花,故当与晔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关。今疑“”为“曜”讹字。荣曜,可用来表示花木茂盛鲜艳。汉边让《章华台赋》:“体迅轻鸿,荣曜春华。”“荣曜”又作“荣耀”。唐◆ 元《酬贾鹏山人郡内新栽松寓兴见赠》诗之一:“┄ 日放花,荣耀将安穷。”以字形求之,“曜”从日翟声。从日之字,日在左旁时多写于左上角。例如“曜”可写作“”(《礼器碑》)、“”(赵孟)。《名义·日部》:“(曜),余照反。示,光(曜)。”均其明证。鸟、隹为同义构件,可以互换,再将“曜”构件羽下移,即成“”字。这种易位可以称作跳跃式易位,它并不是简单的左右或上下之间的变换,看似离奇,不可能发生,但俗书过程中却经常存在这种现象。现从杨宝忠《疑难字考辨与研究》中摘取数例如下:韓-(42)、-、均-、-(47)-(193)、-(243)、滕-(256)、-(俗书示、爪相乱。内为穴讹变)(473)、-(540)、䝳-㕢(593)、-(601)、蕤-(625)、-(794)、-(825)、-(892)等等。周《長孫夫人羅氏墓誌》“悽”作“”,左“忄”旁移至右下作“心”,与右下“女”旁交换了位置,亦为其例。由上可见,“”当为“曜”讹字,今音为ya`p。〔2〕

3 结语

以上,我们借助字书字料库、“拓本文字库”等工具,对《谢灵运集》《江淹集》等六部中古集部典籍中的“”“葩”“”“”“”“”“”“”等八个疑难字从文献使用、字形演变及异文佐证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考辨,认为可分别与“狐”“皚”“鲜”“嵁”“馺”“奰”“岸”“曜”等字沟通字际关系。古代文献中存在大量疑难字,揭示它们的原始构形理据或讹变轨迹,理清这些字所涉及的主要字际关系,是一项长期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有更多学者关注疑难字考辨并积极投身到这项工作中来。

猜你喜欢
文渊阁异文四库
“四库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语
公心与私意之间:《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始末考略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皇帝的四库——乾隆朝晚期的学者和国家》简介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四库学研究专辑
抗战时期围绕《四库全书》阁书的文化掠夺战
文渊阁《四库全书》明人别集卷首提要辨证
李白诗歌异文浅谈
故宫的“文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