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虚词“唯(隹)”*

2019-08-29 08:23:34刘春萍
语言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战国助词金文

刘春萍

平顶山学院文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提要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虚词“唯(隹)”有副词、连词等用法。副词“唯(隹)”可以分为语气副词和范围副词两类。连词“唯(隹、虽)”可分为让步连词和原因连词两类。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语气副词“唯”呈现递减的趋势,范围副词“唯”和让步连词“唯(虽)”呈现递增趋势。出土战国文献中“唯”作语气副词、范围副词和让步连词的数量是大致持平的。原因连词“唯”很少见。范围副词“唯”由语气副词“唯”引申而来,让步连词“唯(虽)”也是由语气副词“唯”虚化而来。

1 引言

关于古代汉语中的虚词“唯”,可谓论述颇多,观点各异。但目前还没有见到专门讨论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虚词“唯”的论著。

由于“唯”在古代汉语各个时期的意义、用法有很大不同,对“唯”研究的论著也特别多,我们主要讨论关于战国时期“唯”的论著。对传世战国文献中“唯”的研究主要见于专书语法研究或副词研究的论著中。如何乐士(1994:249-276 )指出了限制副词“唯”在句中的多种位置及对主语、谓语、前置宾语的限定作用,分析细致深入,对研究范围副词“唯”很有启发。但李宗江(1999:259)认为“何先生的统计范围较宽,把一般看做语气词以及表示‘原因’、‘条件’,甚至表示应答而单独成句的‘唯’都统计在内,把这些意义都和‘限定’意义联系起来,作了统一的解释。这样做对共时研究或专书研究也许可以,但对历时研究这样做很危险。”此外,专书研究还见于近年的一些学位论文。如左梁(2010)和陈家春(2006)等都分析了传世战国文献中副词“唯”的数量、意义、功能等问题,但基本上只讨论了“唯”作范围副词的用法,没有论及“唯”的其他意义和用法,而这些传世文献中“唯”并不仅限于表示限制义。对出土战国文献中“唯”的研究主要见于对近年出土的秦简、楚简的语法研究或副词研究论著中。以一种出土文献为语料的主要有邓跃敏(2006)和吉仕梅(2003)等,以多种出土文献为语料的有胡波(2010)、熊昌华(2013)和李明晓(2010)等,这些论著都分析了“唯”作范围副词的语义指向、句法功能等问题,李明晓还分析了“唯”作“连词”、“助词”等用法。但是以上对于副词“唯”的研究过于宽泛、笼统,认为战国楚简或秦简中的副词“唯”都是表仅限的范围副词,这是不符合语言事实的。有一些“唯”仍然是表示强调、提示的语气副词。张玉金(2011)讨论了“唯”作让步连词和原因连词的用法,但没有涉及“唯”作副词的用法,也没有论及“唯”作副词和连词的区别。

专门研究战国时期(或先秦时期)“唯”的文章主要有裘燮君(1994)对先秦文献中“唯”的研究,不仅利用了传世文献,也利用了出土文献,如甲骨文和金文。对“唯”字用法的分析比较深入细致,把先秦文献中纷繁复杂的“唯”归结为两种基本用法:肯定助词“唯”与范围助词“唯”,同时进行了历时演变研究。但是,该文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把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混在一起讨论,把不同时期的出土文献如甲骨文和金文混在一起讨论,没有提及“唯”作连词的用法,对“唯”的历时演变研究也比较笼统,如仅使用“先秦前期”、“先秦后期”等模糊的词语,对“唯”的词性的认识,尤其是“范围助词”的提法也有待商榷。兰碧仙(2012)分析了出土战国文献中副词“唯”的意义和用法,讨论了“唯”的历时演变,认为甲骨文时期的“唯”是语气副词,两周金文时期的“唯”主要是语气副词,战国时期语气副词“唯”与范围副词“唯”平分秋色。该文也没有提及出土战国文献中“唯”作连词的用法(而连词“唯”在出土战国文献中用量很大),对传世战国文献只利用了《左传》,没有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进行对比研究,对“唯”的历时研究讨论比较宽泛,没有展示不同时期“唯”字用法的差别。

根据“唯”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功能,出土战国文献(1)本文使用的出土战国文献主要有四种:一是战国金文,主要依据《殷周金文集成》(本文简称《集成》,第1-18册,中华书局,1984至1994版)、《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第1-4册,中华书局,2002年)中收录的关于战国时代的金文。二是战国帛书,主要依据李零的《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本文简称楚帛书,中华书局,1985年)。三是战国简牍文字,主要包括长台关楚简(见《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望山楚简(见《江凌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九店楚简(见《九店楚简》,中华书局,2000年)、包山楚简(见《包山楚简》,文物出版社,1991年)、仰天湖楚简(见《长沙仰天湖第25号木椁墓》,《考古学报》,1957年第2期)、曾侯乙墓简(见《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郭店楚简(见《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本文简称上博楚简,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2002年,2004年,2004年,2005年,2007年,2008年,2011年,2012年)、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本文简称清华简,见《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贰)、(叁)、(肆),中西书局,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五里牌楚简、杨家湾楚简(见商承祚《战国楚竹简汇编》,齐鲁书社,1995年)、新蔡楚简(见《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2003年)、睡虎地秦简(见《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放马滩秦简(见《天水放马滩秦简》,中华书局,2009年)、龙岗秦简(见《龙岗秦简》,中华书局,2001年)、周家台秦简(见《关沮秦汉墓简牍》,中华书局2001年)等。四是战国玉石文字,主要包括石鼓文、峄山刻石、诅楚文(见赵超《石刻古文字》,文物出版社,2006年)、岣嵝碑(见曹锦炎《岣嵝碑研究》,见于《鸟虫鱼通考》,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秦骃玉版铭(见李零《秦骃祷病玉版研究》,见于《国学研究》(第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的虚词“唯”可分为两大类:副词(2)副词的虚实之分一向有争议。由于大多数虚词词典尤其是古汉语虚词词典都收入副词,学术界目前关于金文或简帛等出土文献虚词的研究也都包括副词,我们也遵照传统,把副词归入虚词来讨论。“唯”和连词“唯”。(3)“唯”还可以作为应答词,单独成句,还可以借作疑问代词“谁”,但数量较少,因此不在本文统计范围内。全文例句的写定,金文参照了两个《引得》,简帛文字主要依据原整理者的释读,玉石文字综合各家的释文择善者从之。对有争议的释字则在文中特别说明。对有残简而无法释读的“唯”的例句不予统计。副词“唯”包括语气副词“唯”和范围副词“唯”两种,连词“唯”包括让步连词“唯”和原因连词“唯”两种。

2 副词“唯”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副词“唯”可分为语气副词和范围副词两种。副词“唯”在战国玉石文字、金文和楚帛书中写作“隹”,在楚简中写作“隹”或“唯”,秦简中主要写作“唯”,偶尔也写作“雖”。在传世战国文献中,副词“唯”还可写作“惟”或“维”。

2.1 语气副词“唯”

语气副词“唯”的基本语气是表示提示、强调,可以根据上下文灵活翻译或不译。“唯”也可以表示判断语气或祁使语气,但用例不多。表示强调、提示语气的“唯”共68例,从句法位置看,这种“唯”主要位于时间词语前、主语前和谓语前。

1)“唯”位于句首表示时间的词语前。共25例,其中战国金文21例,楚帛书2例,战国玉石文字1例,楚简中1例。例如:(4)文中引用金文在引例后的括号内注明《殷周金文集成》中器名及其编号,如“《信安君鼎铭》《集成》5·2773”,引用上博楚简、清华简、郭店楚简、睡虎地秦简等在引例后的括号内注明篇名,引用新蔡楚简、包山楚简等在括号中注明竹简编号,如“《包山楚简》107”,即107号竹简。下文例子中括号里的字表示通假字、异体字之正体。“=”代表重文符号,□代表简帛或铭文中的残缺,一个□代表残缺一个字。表示残缺字数无法确定者。

(1)唯(唯)王二年六月丁酉,承嗣越臣宪亘朱句,凡以惄顺,厥日登,余盟於此。(岣嵝碑)

(2)唯(唯)十年陈侯午朝群邦诸侯于齐。(《十年陈侯午敦铭》,《集成》9·4648)

(3)隹(惟)十有二[月],惟悖悳慝,出自黄渊。(楚帛书·甲篇)

2)“唯”位于句首主语前,18例。例如:

(4)隹(惟)天作福,神则格之;惟天作妖,神则惠之。(楚帛书·甲篇)

(5)有皇将起含兮,惟教保子含兮。(《上博楚简八·有皇将起》)

(6)今日隹(唯)不敏既莅矣,自望日以往必五六日,皆敝邑之期也。(《上博楚简七·吴命》)

例(4)“唯”位于名词主语前,16例。例(5)位于代词主语前,1例。例(6)“唯”在主语前、时间状语后,1例。

3)“唯”位于谓语前,共24例。例如:

(7)乍競隹(唯)人,丕显唯德。(《上博楚简一·孔子诗论》)

(8)善宿卫,闭门辄靡其旁火,慎守唯儆。(《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内史杂》)

(9)皇皇隹(唯)谨,怠生敬,口生诟。(《上博楚简七·武王践阼》)

(10)善日过我,我日过善,贤者隹(唯)其止也以异。(《郭店楚简·语丛三》)

(11)民之作物,隹(唯)言之有信。(《上博楚简六·用曰》)

以上“唯”位于句中。例(7)“唯”位于名词谓语前,5例。例(8)“唯”位于动词谓语前,16例。例(9)“唯”位于形容词谓语前,1例。例(10)-(11)“唯”位于主谓短语作谓语前,2例。

4)“唯”位于前置宾语前,仅1例。例如:

(12)蔑师见兇,毁折鹿践,隹(唯)兹作彰。(《上博楚简五·融师有成氏》)

例(12)据整理者,“兹,同‘此’。章,读为‘彰’……引申为宣扬、表露。”(马承源 2005:325)“隹(唯)”位于代词宾语前。

对于上述例子中“唯”的词性,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主要有“助词说”、“语气词说”、“语气副词说”。对于句首或句中的“唯”也有不同认识。如杨伯峻和何乐士(2001:473,709,720)认为句首的“唯(惟、维)”是语助词,标志说话人对所说内容的强调,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句中主谓语之间的“唯(惟、维)”是判断句的系词。也有学者认为句首、句中“唯”的词性是相同的。如杨树达(2007:370-372)认为是“语首助词、句中助词。”崔永东(1994:1、3)认为是“句首句中语助词,无义。”武振玉(2006)认为是“句首句中语气词”。张玉金(2010:41-42)认为这种“唯”是语气副词,表强调语气和希望祁使语气。我们认为上述“唯”的语法意义是一样的,句首或句中主谓之间的“唯”都是语气副词,表示强调语气。对于时间词语前的“唯”,杨伯峻(1981:185)、何乐士(1985:583)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99:597)编撰的《古代汉语虚词词典》等认为是句首助词,无义。赵诚(1998)认为时间词语前的“唯”是“助词或介词”,“周代铜器铭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之前的隹(唯)并非都是助词,有的实际上已是带有助词性的介词,有的则完全是介词。”武振玉(2006)认为“唯”用于时间词语前“尤其突出,这与西周金文特有的时间表达方式有关。”出土战国文献中的情况也是如此,“唯”位于时间词语前共25例,战国金文21例,占83%。我们认为这与“唯”表达强调、提示的语气有关,铜器乃国之重器,铸造铜器本身就是神圣而庄重的活动,镌刻铭文往往都是为了记录重大事件,“这些铭文句子里所说的时间,是为了标明曾经发生过大事,时间前面的那个隹或唯,也就有了强调的作用。”(赵诚 1998)如例(1)-(3)“唯”都用于发生大事的时间前。因此,我们认为时间词语前的“唯”也是语气副词。“唯” 用于时间词语前属于比较保守的用法,出土战国文献中仅金文、帛书、石碑文字中出现,楚简仅1例,秦简未见到。

我们认为以上例句中的“唯”是语气副词而不是助词或语气词,理由如下:第一,上述例子中“唯”的意义和用法继承了甲骨文中“唯”的意义和用法。甲骨文中“唯”的词性,主要有“语气词说”、“语气副词说”等。如沈培(1992:162)、杨逢彬(2003:273)等认为甲骨文中的“唯”是语气词;向熹(1993:13)、张玉金(1994:193-213)等认为是语气副词。我们赞同张玉金的看法,张玉金(2002:191-195)认为“在惠和唯出现的场合,其他副词也可以出现……唯是表示强调、提示语气的语气副词。”以上例子中的“唯”也主要是表示提示、强调,且“唯”的分布与甲骨文中基本是一致的,即可以出现在主语、谓语、前置宾语、时间词语前。因此,我们认为上述例子中的“唯”也是语气副词。第二,从语义上看,“唯”不同于一般的语气词,如“也”、“乎”等,语气词的意义很虚,只表达某种语气,有的语气词只表示时体等语法意义,如“矣”等。也不同于一般的助词,“助词的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主要有标志某种语气、协调音节、变换词序、标志时态或被动等作用。”(杨伯峻和何乐士2001:470)学者们对于甲金文中“唯”的词性虽然有不同看法,但对于“唯”的语法意义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即表示提示、强调语气。如张玉金(2001:35)、杨逢彬(2003:273)、裘燮君(1994)、武振玉(2006)、赵诚(1998)等。“强调”表现了说话人的主观态度,而“语气副词主要是表示说话者对事件、命题的主观评价和态度。”(张谊生2000:18)“强调”是一种重要的情态,“情态是句中命题之外的成分,也是句中的非事实性成分,是说话人主观态度的语法化,也是说话人对句子命题和情景的观点和态度。……使用语气副词(评注性副词)无疑是表示汉语情态的一条重要途径。……强调态表示说话人对相关命题的高度重视和坚定的态度。”(张谊生2000:58-59)第三,从句法分布来看,语气词或助词在句中的位置一般是比较固定的,语气词多位于句中或句末,助词常用于句首,但语气副词“唯”的句法位置十分灵活,可以出现在施事主语、受事主语、谓语动词、前置宾语、时间词语、介词短语等成分前面。第四,从语用上看,语气副词可以充当焦点标记,语气词或助词一般不能充当焦点标记,也不能随着焦点而移动。“评注性副词(语气副词)在语用上有突出和强化焦点的作用。”(张谊生2000:62)语气副词“唯”可以充当焦点标记。张玉金(2002:194-195)认为甲骨文中的“唯”是焦点和新信息的辅助标记,“唯”后的成分就是新信息,就是要强调的成分。第五,由语气副词“唯”发展来的范围副词“唯”句法位置也十分灵活,“说它灵活,是因为它总是随着它所限定的对象而移动,无论是主语、前置宾语、谓语或复句的分句,只要是它限定的对象,它就出现在那里。”(何乐士1994 :250)如果认为表仅限义的“唯”是范围副词,那么也应当承认与范围副词“唯”句法位置相似、表示强调语气的“唯”是语气副词。

副词“唯”还可以用在主语、谓语之间,表示判断语气,共8例。例如:

(13)其鱼隹何,隹鱮隹鲤。(石鼓文)

(14)是隹(惟)四时。(楚帛书·乙篇)

(15)唯福之基,过而改新。

(16)率师征燕,大启邦宇,方数百里,隹(唯)邦之幹。(《壶铭》,《集成》15·9743)

例(13)“隹(唯)”位于代词谓语和名词谓语之前;例(14)“隹(惟)”位于名词谓语前,主语是代词“是”;例(15)是倒装句,“唯”在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前,主语是动词性词语。据整理者的意见,这句话的意思是“知过而改才是福祉之基。”(马承源 2005: 291)例(16)“隹(唯)”在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前,主语承前省略。对于这种主语谓语之间的“唯(隹)”,何乐士、杨伯俊(2001:709)认为是系词,在主谓之间起联系作用。张玉金(1994:211)认为是表示判断语气的副词。我们认为这种“唯(隹)”虽然起到联系主语谓语的作用,但意义还没有那么实在,主要表示断定的语气,因此认为是表示判断语气的副词。表示判断语气的“唯”是由表示强调语气的“唯”引申而来。

语气副词“唯”也可表示祁使、希望的语气,仅1例。例如:

例(17)中的“唯”表希望语气。表希望语气的“唯”也是由表强调语气的“唯”发展引申而来。

2.2 范围副词“唯”

句法系统体现了语言中组词成句的规则,从目前对人类语言的认识来看,一个个词汇或词组通过线性排列组合成一个个句子的过程中,有三种最重要的手段:语序、虚词和形态变化。不同类型的语言中所使用的策略有所不同。

根据范围副词“唯”在句中的位置,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唯”位于句首主语前,35例。例如:

(18)祸不降自天,亦不出自地,隹(唯)心自贼。(《上博楚简六·用曰》)

(19)何谓“府中”?唯县少内为“府中”,其它不为。(《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

(20)袛袛翼,昭后嗣:隹(唯)逆生祸,隹(唯)顺生福。载之简策,以戒嗣王。(《中山王方壶铭》,《集成》15·9735)

(21)尹诰云:“隹(惟)尹夋及汤,咸有一德。”(《上博楚简一·衣》)

(22)参,百事吉。娶妻吉,唯生子不吉。(《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

(23)唯有其恒而可,能终之为难。(《郭店楚简·成之闻之》)

以上副词“唯”虽然出现在主语之前,但它限制包括主语在内的整个主谓结构,因此是表范围的副词。例(18)-(21)“唯”位于名词主语前,32例。例(22)(23)“唯”位于动宾短语作主语前,3例。

2)“唯”位于谓语前,16例。例如:

(24)宁心抚忧,隹(惟)惟吴伯父。(《上博楚简七·吴命》)

(25)百姓之所贵唯君,君之所贵唯心,心之所贵唯貌。(《上博楚简七·凡物流形》)

(26)今与古亦然,亦隹(唯)闻夫禹、汤、桀、受矣。(《上博楚简四·曹沫之陈》)

(27)上多下少,事君有初无后,贾市、行贩皆然,唯利贞罪、蛊、言语。(《放马滩秦简·乙243》)

(28)亲戚远近,唯其人所在,得其人则举焉,不得其人则止也。(《郭店楚简·六德》)

(29)为故率民向方者,唯德可。(《郭店楚简·成之闻之》)

以上“唯”位于句中主谓之间,例(24)-(25)在名词谓语前,例(26)-(27)在动词谓语前,例(28)-(29)在主谓短语作谓语前。

3)“唯”位于前置宾语前,共11例。例如:

(30)季康子於孔子曰:“肥,从有司之后,抑知民務之焉在?唯子之贻羞。”(《上博楚简五·季庚子问於孔子》)

“唯”虽然出现在宾语前,但它同样是对整个动宾结构进行限定。例(30)中最后一句原整理者释文为:唯子之(治),把“”读为“治”,“”解释为“面和”。(马承源 2005:201)陈伟(2007:4)认为此句可与《仲弓》26号简“恐贻吾子羞”相对照,贻从从心,羞从从心,并认为此句是使用“之”字将宾语提前。

“唯”在宾语前主要出现于“唯宾是动”格式,10例。例如:

(31)昔者,吾先考成王早弃群臣,寡人幼童未通智,隹(唯)傅姆是从。(《中山王鼎铭》,《集成》5·2840)

(32)太子乃亡闻,亡听,不闻不令,唯哀悲是思,唯邦之大是敬。(《上博楚简二·昔者君老》)

(33)其祝曰:“无王事,唯福是司,勉饮食,多投福。”(《睡虎地秦简·日书乙》)

(34)凡民之终頪,隹(唯)善是善。(《上博楚简六·用曰》)

(35)孤居 保系绔之中,亦唯君是望。(《上博楚简七·吴命》)

对于“唯宾是动”中的“唯”的词性,各家也有不同看法。何乐士(1994:255-256)认为“在这种句式中,宾语藉助于助词‘是’、‘之’等而前置……同时在前置宾语前又加上表专限的副词‘唯’,突出表现的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排他性。”其他如崔永东(1994:3)、裘燮君(1994)、赵诚(1998)等也认为是限制副词,但武振玉(2006)认为例(31)中的“唯”是表示强调的语气词。唐钰明(1990)认为甲骨文中“唯宾动”中的“唯”是提宾标志,是助词,“宾是动”是“唯宾动” 向“唯宾是动蜕变的中介环节, 三者实属不同层次的历史变体。据此,有人认为“唯宾是动”中的“唯”也是提宾标志。如李明晓(2010:226-227;333)把战国楚简中的“唯”分为两类:位于句首或句中主语或谓语前的“唯”是限止副词,“唯宾是动”这种格式中的“唯”作为提宾标志是语气助词。我们认为在同一时期、同一类文献中位于主语、谓语或宾语前的“唯”应是同一种“唯”,词性和意义不应割裂开来。甲骨文时期“唯宾动”中的“唯”可能是提宾标志,为助词或语气副词,但春秋战国以来“唯”渐渐由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或称助词)发展成表示仅独义的限制范围副词,受“唯”在其他句式中意义的影响,“唯宾动”或“唯宾是(之)动”中的“唯”的词性和意义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变成表示仅限义的范围副词了。上述例子中也有其他的语言标志表明“唯”是表仅限义的范围副词,如例(31)-(33)的“唯”在“不(无、未)……唯……”的句式中,排他性很明显,例(34)“唯”与“凡”等表总括类副词对举,例(35)的“唯”从文意判断应是限制副词。

由于范围副词“唯”源自语气副词“唯”,所以二者的句法位置基本相似(见表1):都可以出现在主语前、谓语前,但语气副词“唯”较少出现在前置宾语前,尤其是“唯宾是动”的格式中,而范围副词“唯”则较多出现于前置宾语前。语气副词“唯”多出现于时间词语前,而范围副词“唯”几乎不出现在时间词语前。我们认为语气副词“唯”与范围副词“唯”的区别主要是意义上的区别。赵诚(1998)说:“如果从唯表示了‘只是’之意,有着对于事物或动作范围起了限定作用,则这个唯可以看成是副词。”裘燮君(1994)谓:“‘唯’作范围助词的用法,是其肯定助词用法的直接引申。当肯定助词所肯定的对象在具体的上下文里具有排他性的特点时,‘唯’就转化为范围助词。”“这种排他性往往于对比中显示出来。”(汪业全 2004)“唯”作范围副词有着比较明确的语言标志。第一,在“非(不、未、勿)……唯……”格式中,强调了范围的排他性。如例(18)、(19)、(31)、(32)、(33)。第二,与“凡”、“皆”、“尽”等总括类范围副词对举,以突出事物的仅独性,如例(27)和(34),又如:知氏尽灭,唯辅氏存焉。(《战国策·赵策一》)第三,与较大的范围比较,如例(22)、(26),又如:攝周子孙,惟(余)一人所礼。(《上博楚简七·吴命》)第四,正反两种事物、现象对比,以表现其中之一的排他性,如例(20)。第五,比较的对象没有出现,但是隐含在文意中,这种排他性是隐含的,如例(21)、(35)等。

表1 出土战国文献副词“唯”句法位置统计

语气副词“唯”范围副词“唯”时间词语前250主语前1935谓语前3216前置宾语前111总计7762

3 连词“唯(虽)”

3.1 让步连词“唯(虽)”

“唯”在出土战国文献中还可以作让步连词,用于让步复句中。让步连词“唯”在金文中写作“隹”或“虽”,在楚简中写作“隹”或“唯”,在秦简中主要写作“雖”,有时也写作“唯”。这个意义在传世文献中主要写作“雖”,但偶尔也写作“唯”。

吕叔湘(1990:434)把让步句分为两类:纵予句和容认句,认为“容认句所承认的是实在的事实,纵予句所承认的是假设的事实。”考察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让步句,既可表示事实让步,“唯(虽)”可译为“虽然”,也可表示虚拟让步,“唯(虽)”可译为“即使”。“区分这两种‘虽’的方法,主要是根据上下文,看‘虽’小句所表达的究竟是假设还是事实。”(张玉金2011:345)

出土战国文献中让步连词“唯(虽)”共66例,其中用于容认句中,表示事实让步28例。例如:

(36)唯(虽)能丌事,不能丌心,不贵。(《郭店楚简·性自命出》)

(37)虽不养主而入粮者,不收。(《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

用于纵予句中,表示虚拟让步38例。例如:

(38)甲寅之旬,不可取妻,无子。虽有,无男。(《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

(39)唯(虽)至於死,从之。(《上博楚简四·内豊》)

从句法位置看,“唯(虽)”可位于让步分句句首或句中。具体主要有三种情况:

1)位于让步分句句首主语前。共9例。例如:

(40)虽雨霁,不可覆室蓋屋。(《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

(41)唯(虽)世不识,必或知之。(《上博楚简二·从政甲篇》)

(42)唯(虽)丌於善道也,亦非有择数以多也。(《郭店楚简·成之闻之》)

例(40)-(41)“唯(虽)”在名词主语前,例(42)在代词主语前。例(41)“唯(虽)”与“必”相呼应。

2)位于让步分句之首、分句谓语之前。让步分句的主语没有出现。共44例。例如:

(43)唯(虽)然,丌存也不厚,丌重也弗多矣。(《郭店楚简·成之闻之》)

(44)邦四益,是谓方芋,唯(虽)盈必虚;宫室过度,皇天之所恶,虽成弗居。(《上博楚简五·三德》)

(45)唯(虽)难之而弗恶,必尽兀故。(《郭店楚简·语丛四》)

(46)鲜多,虽非除道之时,而有陷败不可行。(《青川秦椟》)

(47)苟以兀情,唯(虽)过不恶;不以兀情,虽难不贵。(《郭店楚简·性自命出》)

(48)唯(虽)在草茅之中,苟贤……赏庆焉。(《郭店楚简·六德》)

例(43)让步分句是“虽然”惯用词组,例(44)“唯(虽)”出现在紧缩复句中。例(45)、(46)“唯(虽)”与转折连词“而”前后呼应,前分句表让步,“而”后的内容表转折。例(47)-(48)“唯(虽)”与假设连词“苟”前后呼应,形成“苟……,虽……”、“虽……,苟……”的格式。

3)位于让步分句主语或时间状语之后。共13例。例如:

(49)凡人唯(虽)有性,心亡正志。(《上博楚简一·性情论》)

(50)禾粟虽败而尚可食也,程之,以耗石数论负之。(《睡虎地秦简·效律》)

(51)财人虽多,财必尽。(《放马滩秦简》乙12贰)

(52)它日唯(虽)有不吉之名,无大害。(《睡虎地秦简·日书乙种》)

以上“唯(虽)”位于句中,例(49)-(51)“唯(虽)”在名词主语后,例(52)在时间状语后。

从出土文献的情况看,让步连词“唯(虽)”主要是位于句首的,尤其是“唯(虽)”在谓语动词前是让步连词出现的主要形式。

由于让步连词“唯(虽)”是由表示强调、提示的语气副词“唯”虚化而来,因而它们的句法位置是相似的,如都能出现在句首主语前或句中主语后。唐贤清(2004:12)认为:“参考黄盛璋(1957)提出的划分副词和连词的标准,是可以把副词和连词区分清楚的:凡在一个句子形式中永远不能出现在主语前面,只能出现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的,是副词;凡能出现在主语之前(并不排斥可以出现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而单独一个句子能够自足的,也是副词;凡能出现在主语之前(并不排斥可以出现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但单独一个句子不能自足的,是连词。”参考这个标准,副词“唯”与连词“唯(虽)”的区别是:第一,从句法位置上看,副词“唯”既可以出现在单句中,又可以出现在复句中,但“唯”小句是自足的。让步连词“唯(虽)”往往出现在让步复句中,“让步句式是先让步后转折的复句句式,也叫让转句式。”(刑福义2003:457)前分句先让步,后分句再转折,前后分句互相依存,有紧密的逻辑关系,不能单独存在。因此,“唯(虽)”小句不是自足的。第二,从意义上看,语气副词“唯”主要是表示提示、强调,范围副词“唯”主要表示仅限,范围副词“唯”的上下文一般包含对比关系或隐含的对比关系。而让步连词“唯(虽)”主要是表示让步关系。让步复句中前后分句意义总是相反或相对,“这种让步句承认p事实(或假设)的存在,却不承认p事对q事的影响。它故意借p事来从相反的方向托出q事,使q事特别突出,引人注意。”(刑福义2003:467)考察范围内,让步复句的前后分句肯定、否定相对或者前后分句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例子共56个,占总量的85%。第三,从语言形式上看,副词“唯”所在小句往往单独存在,而连词“唯(虽)”常常出现在一些固定格式中,如“唯(虽)……而……”、“苟……,虽……”、“虽……,苟……”、“虽……必……”等。从书写形式上看,出土战国文献中楚简和金文中副词“唯”和让步连词“虽”都写作“隹”或“唯”,秦简中副词“唯”主要写作“唯”,让步连词“虽”主要写作“雖”,但偶尔连词“虽”也会写作“唯”,副词“唯”也会写作“雖”。如例(61)和(65)、(66)。由于楚简中副词“唯”和连词“唯”的书写形式是相同的,而秦简中偶尔也会“唯”“雖”混用,因此很容易混淆连词“唯(虽)”和副词“唯”。例如:

(53)吾毋有它,正公事,唯死焉逃之?(《上博楚简五·姑成家父》)

(54)文王隹裕也,得乎?此命也。(《上博楚简一·孔子诗论》)

(56)破日:毋可以有为殹,雖利破水。(《放马滩秦简·甲19壹》)

(57)三月庚辛,六月壬癸,九月乙甲,十二月丙丁,不可兴垣、蓋屋、上材、为祠、大会,兇(凶)。雖利坏徹,是谓日衝。(《放马滩秦简·乙294壹》)

例(53)-(55)中的“隹”或“唯”上博简的整理者释作“唯”,我们认为,这3例中的“唯”应为让步连词“虽”。因为这几例中的“唯”都处于让步复句中,前分句让步,后分句含有转折之意,如例(53)前分句“唯(虽)死”是对虚拟情况的让步,后分句“焉逃之?”以反问句的形式表示转折,“即使死了也不能逃避。”例(19)还可以与《内礼》中的1例相对照:唯(虽)至於死,从之。(《上博楚简一·内礼》)例(54)和(55)两个分句也是先让步再转折,分句之间关系紧密,互相依存,不能单说。例(56)和(57)中的“唯”写作“雖”,有人把例(56)中的“雖”看作是让步连词“虽”,(张玉金2011:374)但孙占宇(2013:70)认为:“雖”通“唯”。这两例“唯”都在“毋(不)……唯……”的格式中,有明显的排他性,从上下文意来看,这两例“雖”应为限制范围副词“唯”。此外,据我们对出土文献66例让步复句、传世文献1026例让步复句的考察,让步连词“唯(虽)”所在分句一般是让步复句的前分句,考察范围内无一例是后分句,也没有省略前分句的情况。

3.2 原因连词“唯”

原因连词“唯”只在楚简和诅楚文中见到,写作“唯”。仅5例。例如:

(58)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郭店楚简·老子甲篇》)

(59)夫唯啬,是以早。(《郭店楚简·老子乙篇》)

(62)能祠者,而刑之以旱,夫唯毋旱而百姓迻,以去邦家,此为君者之刑。(《上博楚简四·柬大王泊旱》)

对于例(58)-(62)中的“唯”,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如兰碧仙(2012)认为例(58)中的“唯”是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熊昌华(2013)认为例(59)中的“唯”是限定副词,张玉金(2011:423)认为例(58)-(60)中的“唯”是原因连词。对于这种“唯”,杨伯俊(1981:183)和何乐士(1985:584)认为是表示原因的副词,但崔永东(1994:1)、武振玉(2006)、中科院语言研究室(1999:597)编撰的《古代汉语虚词词典》等认为是表原因的连词。出土文献中这种“唯”比较少见,传世战国文献中这种“唯”也仅24例,这种“唯”的意义是“因为”或“由于”,并总是和后面分句中的“故”、“是以”等相呼应,“唯”所在的小句不能单说,因此把这种“唯”看作是原因连词。例(61)“唯”在代词“是”前,何乐士(1994:274-275)曾对《左传》中的“唯是”进行研究,认为“‘唯是’表‘就是因为这个’、‘就是这样’等意思,用于复句中的一个紧缩分句。”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很有道理的,但何乐士把《左传》中“唯是”中的“唯”都看做是范围副词,我们认为例(61)可与例(60)相对照,例(61)中的“唯”也是原因连词,表示“就是因为”“只因为”。“唯是”是一个紧缩复句,“是”指代上文“楚王熊相……率诸侯之兵以临加我郤。……伐我社稷,伐灭我百姓。……遂取吾边城……今又悉兴其众,……以逼吾边競,将欲复其兇迹。”等种种劣迹。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秦自谓不得已,特遣一介之老将,屯羸众自救而已。”(孙作云1982)例(62)中的“唯”有学者认为是让步连词“虽”,(张玉金2011:348)根据文意我们认为“唯”表原因,与“而”呼应,是原因连词。《墨子》中“唯毋”常见,王念孙云:“毋,语词耳,本无意义。”《墨子》中常见“唯毋”与“则”或“即”搭配表示原因的句子。如“今唯毋废一时,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墨子·非攻中》)从文意上看,“夫唯毋旱”与“百姓迻”是顺承关系而不是转折关系。

出土战国文献中虚词“唯”作副词、连词的情况见表2。

表2 出土战国文献虚词“唯”出现频率

战国战国竹简战国战国玉总计金文帛书石文字秦简楚简副词限制范围副词6124462语气副词262349677连词让步连词2214366原因连词415 总计343512597210

从表2看来,在出土战国文献中,“唯”作语气副词略多于“唯”作范围副词和让步连词,作原因连词最少。值得注意的是,据我们统计,楚简中虽有77例“唯”可确定为语气副词,但其中14例都是引自《诗经》和《尚书》,而这两部书成书年代显然不是战国时期,所以如果严格按照语料的年代,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语气副词只有63例。因此,出土战国文献中“唯”作语气副词、范围副词和让步连词的数量是大致持平的。

由于出土战国文献资料有限,“唯”的用例不多,我们又对传世战国文献(5)本文考察的传世战国文献主要包括《左传》《论语》《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吕氏春秋》《楚辞》。中的“唯”进行了分类统计。传世战国文献中的“唯”也分为副词和连词两类(对于传世文献中“唯”作应答词的用法不予统计),副词分为语气副词和范围副词,连词有让步连词和原因连词。(见下页表3)

传世文献中副词“唯”主要写作“唯(惟、维)”,连词“虽”写作“雖”,但有时也会“唯”“雖”混用。据我们统计,《墨子》中副词“唯”的意义写作“雖”的形式共11例,连词“虽”的意义写作“唯”的形式共8例。如:“上唯毋立而为政乎国家,为民正长,曰:人可赏,吾将赏之。若苟上下不同义,上之所赏,则众之所非。”(《墨子·尚同中》)又如:“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失措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已此故也。”(《墨子·尚贤中》)王引之《经传释词》:“虽即唯也,唯、虽古字通。”其他传世文献也偶尔“唯”“雖”通用。如“以奉阳君甚食之,唯得大封,齐无大异。”(《战国策·赵策》)对于这种现象,前人以为是通假,杨树达(2007:294、371)云:“虽,副词,用与唯同。……唯,推拓连词,与虽同用。”两周金文中一些“隹”用作让步连词“虽”,据此,赵诚(1998)认为:“金文中表示这一类意义的隹,后来写作虽。虽是隹的孳乳字,则隹虽是古今字。隹先用作虽,然后产生出虽字。”对于传世文献中“唯”、“虽”混用的现象,他说:“先秦文献在流传过程中曾经后人改动,很正常的现象就是把原来的隹改写成唯(惟、维)或虽,这期间也会形成一些交叉现象。……从金文隹字的运用、隹字孳乳为虽、唯(惟、维)以及后人的袭用、改动来看,虽作唯或唯作虽并非完全由于通假,甚至可以说大多不是由于通假。如果没有金文用字的现实,这一点认识可能至今不能得到。”我们认为这种看法很有启示意义,金文中“隹(唯)”用作连词的例子较少,而出土楚简中大量的“隹(唯)”用作让步连词则充分说明了让步连词“虽”原来写作“隹(唯)”。我们认为传世战国文献中的“虽”原来也应写作“隹(唯)”,后世流传过程中很可能被改动。传世战国文献中“唯”、“虽”的使用情况见下表3。

从表3 来看,传世战国文献中“唯(虽)”作让步连词最多,占68%,其次是“唯”作范围副词,占22%,“唯”作语气副词占9%,作原因连词最少,仅占1%。传世战国文献中“唯(虽)”的出现频率颇能反映“唯”最终的发展方向:即主要用于让步复句中作让步连词。现代汉语中,“唯”作语气副词已经很少见到了,“唯”作范围副词表示仅限也只保留在书面语中,而大量使用开来的是写作“虽”,作让步连词的用法。

表3 传世、出土战国文献虚词“唯”出现频率

传世战国文献出土战国文献总计语气副词“唯”14077217范围副词“唯”32762389让步连词“唯(虽)”1026661092原因连词“唯”24529总计15172101727

4 结语

甲骨文时期,只有语气副词“唯”(或称语气词),未见范围副词“唯”和连词“唯”。两周金文时期,“唯”的频率、用法是怎样的呢?两周出土文献中“唯”的出现频率见表4。表4中西周金文、春秋金文中语气副词“唯”、原因连词“唯”和让步连词“唯”的数据来自武振玉(2006)。两周金文中有没有限制范围副词“唯”呢?各家的认识不一样,大多数学者认为有,但所举例子各不相同。武振玉(2006)认为:“因为殷周金文中的‘唯’本来就是一个表示强调的语气词,而各家所举的‘唯’用表示强调亦可通释,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就是表示‘只’一类限制义的,所以殷周金文中还不能肯定有此类范围副词。”为什么对“唯”词性的认识会出现如此大的分歧呢?原因就在于表限制的范围副词“唯”源于表强调的语气副词“唯”,甲骨文中只有语气副词“唯”,而两周金文时期是范围副词“唯”开始产生的时期,因此会出现一些例子看作表强调的语气副词“唯”和表仅限的范围副词“唯”都能解释得通的情况。这是语言在过渡时期的特殊表现。“语法化的过程是渐变的,两种解释可能的存在,正是语法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齐春红2006)兰碧仙也举出出土战国文献中一些解释作语气副词或范围副词两可的例子。从表4来看,(表4西周金文中范围副词“唯”的数量我们同意兰碧仙的看法,认为至少有2例“唯”可确定为范围副词)西周、春秋金文中,“唯”作语气副词(或语气词)的次数远远大于“唯”作范围副词和连词,“唯”作语气副词是其主要用法。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语气副词“唯”呈现递减的趋势,范围副词“唯”和让步连词“唯(虽)”呈现递增趋势。原因连词“唯”一直是比较少的。西周和春秋时期是过渡时期,战国时代范围副词“唯”、让步连词“唯(虽)”开始大量出现,而语气副词“唯”逐渐衰退减少。裘燮君(1994)说:“在先秦前期,肯定助词唯是唯字的主要用法,范围助词唯尚处在生长期,是唯字的次要用法。在卜辞、西周金文、《尚书》、《诗经》中,肯定助词唯在唯字各类用法中均占绝对优势,而范围助词唯的用例则十分有限。在先秦后期,肯定助词唯处在衰减、消亡期,变为唯字的次要用法,而范围助词唯逐步发展壮大,变为唯字的主要用法。”这话基本是正确的,但没有看到语气副词“唯”发展为让步连词的一面。

表4 两周出土文献虚词“唯”出现频率

西周金文春秋金文出土战国文献总计语气副词“唯”39712077594范围副词“唯”206264让步连词“唯(虽)”336672原因连词“唯”70512总计409123210742

表仅限义的范围副词“唯”由表强调的语气副词“唯”引申而来,这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如裘燮君(1994)、汪业全(2004)、张玉金(2011:344)等。而让步连词“虽”的来源呢?蓝鹰和洪波(2001:249-252)认为让步连词“虽”是由表范围限定的副词“唯”和表已然的副词“唯”虚化而来。从出土文献的情况看,西周和春秋金文中范围副词“唯”和让步连词“唯(虽)”都比较少,因此连词“虽”不可能源自范围副词“唯”,而“唯”也从不表已然,蓝鹰和洪波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从传世战国文献中“唯”“虽”混用和出土文献中大量的“唯(隹)”用作让步连词的情况看,连词“虽”应源于语气副词“唯(隹)”。正如张玉金(2011:350)所说:“‘虽’在出土楚文献、出土中山文献中的写法,透露出了连词‘虽’的来源:它应源自语气副词‘唯’。”

总之,“唯”的基本语气是提示、强调,由强调而肯定,“助词隹或唯由表示强调发展成为一种表示肯定的语气。”(赵诚 1998)由肯定而限定,“对某事的肯定, 正是在事物范围上的一种限定。”(裘燮君1986)如果“唯”表示排他性的限定,就发展成为限制范围副词。

连词“唯(虽)”也是由语气副词“唯”虚化而来。让步连词“唯”的形成机制是语境吸收,“语境吸收是指在词语的使用过程中诱发某个成分虚化的上下文。”(张谊生2000)“唯”本是表强调的语气副词,如果“唯”经常使用在让步复句中,“唯”便具有了“虽然”的让步含义。同理,如果“唯”经常出现在因果复句中,表原因的句式义被“唯”吸收,“唯”也就慢慢虚化成原因连词了。

郭锡良(1997)说:“要特别重视语言的系统性,把每个虚词都摆在一定时期的语言系统中去考察,一个虚词的各个语法意义、语法功能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自身形成一个系统。”“唯”的发展正是这样。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1999:596)引《说文》:“唯,诺也。”并认为“唯”的本义是作应对之辞,表示应允。“唯”的其他用法是假借字,可用作副词、连词、助词。我们认为“唯”本是语气副词,限制副词和让步连词都是从语气副词引申虚化而来,用作应答词和疑问代词“谁”是假借用法。

猜你喜欢
战国助词金文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日语中的“强调”表达研究——以助词为中心
战国少年孟轲
家教世界(2020年25期)2020-10-07 07:36:50
战国少年孟轲
家教世界(2020年13期)2020-06-18 09:12:34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长江丛刊(2018年6期)2018-11-14 16:42:08
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
釋甲骨金文的“徹”字異體——據卜辭類組差異釋字之又一例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
语法填空专练
Analysing the cultural osmosis in English film appreciation class—Tr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