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里的种类短语与次类指称*

2019-08-29 08:23方清明
语言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熊猫定语宾语

方清明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1

1 引言

汉语里,像“这种狗”或“一种狗”这类含有量词“种”的名词性短语可称为种类短语。虽然学界长期对量词“种”有所探讨,但多限于概念介绍或归类性探讨,如赵元任(1979:267)、吕叔湘(1999:688)等把“种”归为集合量词。朱德熙(1982:42)注意到抽象名词与“种”的搭配。俞士汶等(1998:55)等把“种”归为种类量词。

刘丹青(2002)对汉语类指的句法、语义属性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其中多处探讨了种类短语的指称问题。高顺全(2004)对量词“种”的认识值得注意,高文认为汉语的“种”是一个很特别的量词,它和一般的集合量词如“群、包、批”等不同,它实际上是个分类量词。高文还指出了“这/那+种+名词”的通指(本文称“类指”)用法,但没有深入探讨。

综上,现有研究对人们了解“种”的性质无疑具有启发作用。但坦率而言,目前关于种类短语自身的研究成果较为有限,正面深入研究种类短语的文献凤毛麟角。其中,种类短语的类指问题还停留在一种陪伴性的附带讨论层面。鉴于此,本文在前贤基础上,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种类短语的判定;2)指称的重新分类,次类指与种类短语的指称属性;3)相关指称形式与量化成分的共现;4)“这种NP”与“一种NP”的功能分析与比较;5)结语。

2 种类短语的判定

“种”与名词搭配,存在两头清楚,中间模糊的情况。两头是指不能搭配和能搭配,中间情况是指可能性搭配。下面分别论述。

2.1 不能与“种”搭配的名词类别

量词“种”的使用频率仅次于量词“个”,它与名词搭配的范围极其广泛,但也不是无所限制。下面的情况一般不能说(*表示不能说;如无特殊说明,“?”表示可能性)。例如:

(1)a.专有名词:*这种北京|*一种北京|*这种张三|*一种张三(1)传统研究笼统地谈“种”与名词能否搭配,这容易引起混乱。本文把“种”与名词搭配的情况细分为“这种NP”“一种NP”和“三种NP”。这三种短语的搭配能力大致依次递减。“两种NP”有非计量用法,如“这是两种情况”意思是“这是不同的情况”。“三种NP”一般为真正计量。

b.时间名词:*这种今天|*一种今天|*这种世纪|*一种世纪

c.称呼名词:*这种先生|*一种先生|?这种哥哥|*一种哥哥

d.属性名词:*这种色情|*一种色情|*这种师范|*一种师范

例(1)显示有四类名词一般不与“种”搭配,这可以从“种”和这些名词各自的特性来分析。“种”在数量上具有类别性和“非个体性”(刘丹青 2002)。例(1)a里的专有名词的所指具有唯一性,这与“种”的语义特征矛盾。例(1)b里的名词,其自身不具有分类性。要注意的是,例(1)c里的名词虽不需要分类,但是可以带个体量词计量,试比较“三个哥哥、*三种哥哥”。另外,“这种哥哥”在特殊语境下有说的可能性,如“他怎么会有这种哥哥?”,此时“这种哥哥”表示某种评价意义,而非真正的分类计量。例(1)d里的属性名词是对其它名词进行分类,自身不具有分类性。如“色情小说”是“小说”的下位类别,人们不需要对“色情”自身做出分类。

2.2 能与“种”搭配的名词类别

这类名词与“种”搭配,不仅在句法上、语义上能接受,而且在一定真实文本中能满足基本的出现频度,具有一定复呈性,这种搭配可称为现实性搭配(详后)。这类名词大致可以可分为三种情况,基本范畴名词、上位范畴名词和典型抽象名词,如例(2)-(4)。

例(2)里“花”属于基本范畴名词,类似的还有“草、菜、茶、狗、鸟、鱼、虾、虫”等。例(3)里“家具、商品”属于上位范畴名词。以“家具”为例,它的下位可以是“中式家具、西式家具”,也可以是“桌、椅、板凳”等。无论如何区分其下位,我们都可以而且需要对“家具”做出分类。例(4)里“情况、方案”是典型的抽象名词。上述三类名词与“种”搭配都具有切实的现实性,在语料库里均有相当的实例频率(token frequency)支撑。如检索“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发现,“花”的相关搭配分别是“这种花<157>”“一种花<114>”“三种花<7>”。

(2)a.这种花|一种花|三种花 b.这种草|一种草|三种草

(3)a.这种家具|一种家具|三种家具 b.这种商品|一种商品|三种商品

(4)a.这种情况|一种情况|三种情况 b.这种方案|一种方案|三种方案

2.3 种类短语的可能性搭配

2.3.1现实性与可能性(actuality and possibility)

它们原是哲学上相互对立而联系的一对范畴。“相对不可能性而言,可能性不是不可能的,它不排斥成为现实。”(景君学 2005)可能性是演变为现实之前的潜在的状态,这个状态是不稳定的。可能性体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曲折性和特殊性。

2.3.2可能性搭配

可能性搭配(2)种类短语因可能性搭配而难以判断,这类似于赵元任(1979:79)论述语素的识别一样。如何确定语素是困难的问题,介乎二者之间的例子很多。赵先生认为,“比较可取的办法是采用读书识字的人的最大限度的分析,而不采用文化程度较差的人的分析,因为程度之差是渐变的,不容易得出一致的结果”。本文主要利用超大规模的BCC汉语语料库,它就好比文化程度较高的人一样。另外,可能性搭配与超常搭配、临时搭配、变异性搭配、修辞性搭配有着密切关系,但侧重点不尽相同。可能性搭配重在可能性,主要从频率方面来判断。它并不一定要体现新创性、个人使用风格或特殊的修辞色彩。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它直接影响到种类短语的判定。所谓可能性搭配是指这种搭配在句法上或语义上可能可以接受,但在一定真实文本中不能满足基本的出现频度,不具有复呈性。可能性“在一般表达中很少、通常也很难出现。不过它们在现实中又不是不可能出现,如果具备了某种特殊的条件,一旦需要,是可以出现的”(蔡淑美和施春宏 2007)。例如,人们会很容易判断“三个猪肉”不合法,并且一般不会存在异议。但是人们在判断“三种猪肉”时就会存在可能性方面的困难。大脑会利用现有知识和认知,假设和容忍“三种猪肉”的合法性,例如“小王今天想吃三种(做法的)猪肉,蒸的,煮的、炒的”,以至于最终认为它有可能合法。但事实上,这种搭配难以得到实例频率的支撑。经语料库检索,“三种猪肉”的说法属于零频现象(3)我们检索了三大语料库,“北京大学CCL语料库”(581,794,456字符);“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平衡语料库”(19,455,328字符);“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规模约150亿字)。这三个语料库里“三种猪肉”的频率均为零。,因此我们把“三种猪肉”称之为可能性搭配。

可能性搭配的存在与“种”的分类性质密切相关。分类具有普遍性和无限可能性(潜在性)。“分类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甚至可以用不同的标准一直分下去。”(高顺全 2004)某种事物需不需要分类,如何分类等,这与事物的性质、功能以及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相关。分类的普遍性、潜在性、复杂性和特殊性直接导致大量可能性搭配的存在。可以说,可能性搭配是种类短语的一大特质。例如:

(5) a.部位名词:这种鼻子<3>|?一种鼻子|?三种鼻子(4)“<3>”表示真实文本中出现3次。在语料库里,可以把频次在1到10之间的搭配看作低频现象。从不可能到可能性再到现实性,这是一个连续统现象,如何量化操作,颇有难度。

b.职务名词:?这种经理|?一种经理|?三种经理

c.学位名词:?这种博士|?一种博士|?三种博士

d.关系名词:这种丈夫<7>|一种丈夫<1>|?三种丈夫

e.不可数名词:这种水<5>|一种水<3>|?三种水

f.下位范畴名词:?这种百褶裙|?一种百褶裙|?三种百褶裙

例(5)里的名词与“种”搭配在语感上有接受的可能,但都属于低频或者零频现象,因此它们属于可能性搭配。如例(5)a,类别主要就单个事物的整体层面而言,人们很少在部分层面(部位名词)计量类别问题,因此需要表达“三种鼻子”的可能性较小(可以假设特定的语境下存在,如整容医生区分出“三种鼻子”)。

要注意的是,名词面广量大,加之名词个性差异较大,即使深入到名词的次类范畴,这种可能性搭配分析依然有可能颗粒度较粗。例如,同是关系名词,“?三种丈夫”为可能性搭配,但是“三种朋友”有一定的出现频率,它是现实性搭配。这与关系名词还能分次类有关,“丈夫”为单指关系名词,而“朋友”为多指关系名词,后者具有分类方面的需要。再如关系名词“父母”不能个体计量(*三个父母),却有可能进行种类计量(?三种父母)。

“说有易,说无难”,语料库里未出现的实例,不能证明现实语言里就一定不说。但反过来说,语料库里低频或者零频的组合一般都有其特异性。可能性搭配在语义或语用方面往往有特定的功能。仔细观察上述低频用例,它们并不是对NP进行常规的种类划分。例如:

(6)白兴儿的爷爷是这种手,他的儿子还是这种手,人叫白连指儿。(陈忠实《白鹿原》)

(7)a.城乡同饮一种水。 b.世界上任何一种水都不会比冰还冰。(古龙《剑神一笑》)

例(6)的“这种手”指出了“手”这个类别的特异性,即“连指儿”,以区别于正常的手。这是“指示一类以别其余”(吕叔湘 1985:202),而不是真正的种类计量。例(7)a的“一种水”意思为相同的水。例(7)b里“任何一种水”意思为所有类别的水。例(7)里的“一”不能被其它数词替换,因为这种用法的“一”原本就不在计数(刘世儒 1965:71)。

2.4 “这种NP”“一种NP”与“三种NP”在搭配可能性方面的差异

经考察,我们发现“这种NP”“一种NP”与“三种NP”搭配的可能性存在差异。其中,表示计量的“三种NP”搭配所受限制最多。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2.4.1 名词的范畴层次

从知识本体(ontology)来看,下文例(8)的“花”是基本范畴名词,属于通用常识本体,“兰花”是次范畴名词,介于通用常识本体与领域本体之间。“线叶春兰”是次次范畴名词,属于专业领域本体。“这种”“一种”似乎受范畴层次的影响较小,它们能修饰三种层次的范畴名词。但是表示计量的“三种”则与范畴层次密切相关,范畴层次越低,接受“三种”修饰的可能性越小。如“?三种线叶春兰”只能看作可能性搭配。

人们辨认“三种花”要比“三种兰花”来得容易,而辨认“三种兰花”又比“三种线叶春兰”容易。能区分“三种线叶春兰”已经完全超出常识,需要专门领域知识的介入。越是上位的名词所概括的对象范围越大,内部同质性越小,因而可计量分类性就越大;而越是下位的范畴名词所概括的对象范围越小,内部同质性越高,因而其计量分类性也就越差。例如:

(8)a.基本范畴名词:这种花|一种花|三种花

b.次范畴名词:这种兰花|一种兰花|三种兰花

c.次次范畴名词:这种线叶春兰|一种线叶春兰|?三种线叶春兰

2.4.2 名词出现的频率

名词常见与否(使用频率),即名词所代表事物的熟悉程度也会影响可能性的判定。例如“苹果、葡萄、香蕉、梨”常见,而“文冠果、香榧”则不太常见。显然,人们说“三种苹果”的可能性要远远高于“三种文冠果”。

2.4.3 修饰语的复杂程度

“从NP的类别来看,根据NP里名词前是否出现其他修饰语和限定成分,可以把NP分为简单NP与复杂NP。”(王灿龙 2003)这种区分也会影响可能性的判定。例如:

(9) a.这种人|这种老人|这种百岁老人

b.一种人|一种老人|?一种百岁老人

c.三种人|三种老人|??三种百岁老人

从可能性方面来说,例(9)c里,“三种百岁老人”的可能性是最小的。相关的解释是,“老人”是人的一种分类,而“百岁老人”又相当于“老人”的下位分类。“百岁老人”相对于“人”属于次次范畴,这时候如果再带上修饰语“三种”,那就是次次次范畴,这在现实语言中出现的可能性不大。从本质上来说,复杂NP与次范畴名词或次次范畴名词有对应性,而简单NP与基本范畴名词或上位名词有对应性。

2.5 种类短语搭配的统计分析

如前所述,标准不同,直接影响种类短语的判定。本节以俞士汶等著《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简称“《详解》”)名词表里的前400个名词为封闭语料进行考察。如表1:

表1 “种”与400名词搭配情况比较

序号BCC语料库《详解》1这种NP(249例)2一种NP(197例)177例3三种NP(111例)

《详解》没有说明判定种类短语的标准,如果仅从表1里的表面数据来看,《详解》与BCC语料库的“一种NP”最为接近。但是从实质来看,两者有较大差异。最大不同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类,在BCC语料库里出现“这种NP、一种NP、三种NP”实例频率,而《详解》认为不能受“种”修饰的名词有44个。例如:

(10) a.BCC:这种爱情<512>|一种爱情<5>|三种爱情<9> 《详解》:X种爱情<0>

b.BCC:这种报告<57>|一种报告<6>|三种报告<1> 《详解》:X种报告<0>

c.BCC:这种成绩<106>|一种成绩<13>|三种成绩<1> 《详解》:X种成绩<0>

d.BCC:这种承诺<116>|一种承诺<347>|三种承诺<2> 《详解》:X种承诺<0>

e.BCC:这种比喻<112>|一种比喻<132>|三种比喻<5> 《详解》:X种比喻<0>

以例(10)a为例,在BCC语料库里,“这种爱情、一种爱情、两种爱情”都有一定的实例频率,这些数据是客观真实存在的,而《详解》认为“爱情”不能与“种”搭配。依前文所述,综合来看,“种”与这些名词搭配时,均可以看作现实性搭配。

第二类,BCC里未出现“这种NP、一种NP、三种NP”实例频率,而《详解》认为能受“种”修饰的名词达到29例,例如“暗锁、八宝菜、磅秤、保管员、壁灯、彩旗、长势”,等等。

上述两类合计73例,占总数的18%。这一统计再次说明,种类短语的判定极其复杂。我们需要明确判定标准、区分可能性搭配与现实性搭配,考虑“这种NP”“一种NP”与“三种NP”在可能性搭配方面的差异。惟其如此,才有可能对种类短语的判定做出较为客观的分析。

3 “次类指”与种类短语的指称属性分析

3.1 对指称系统的重新分类

徐烈炯(1995:257)、徐烈炯和刘丹青(2007:139)对指称进行了分类,如图1所示。他们认为,第一层分为类指和非类指;第二层把非类指分为有定的和无定的;第三层把无定的分为有指的和无指的。这一分类体现了单向等级性,忽视了交叉性。如“有定”之下是否可分为有指的和无指的;类指之下是否存在有定与无定之别。

就本文关注的类指来看,我们认为有必要区分整体类指(熊猫)和次类类指(简称“次类指”,由种类短语充当)。次类指又可以分为有定次类指(这种熊猫)和无定次类指(一种熊猫)。与类指相对的,我们明确称之为个体指(由“个体量词+NP”充当),个体指可分为有定个体指(这只熊猫)和无定个体指(一只熊猫)。本文暂不考虑有指/无指的情况,如图2所示。

图1 徐烈炯(1995:257)等的指称分类

图2本文的指称分类

个体名词表达整体类指,个体量词NP表达个体指,而种类短语表达次类指。例如:

(11) a.熊猫很可爱。 b.这种熊猫很可爱。

c.有一种[*一种]熊猫很可爱。 d.这只熊猫很可爱。

e.有一只[*一只]熊猫很可爱。

观察上述用例,例(11)a里“熊猫”指称熊猫这类动物的整体,表达的是整体类指。例(11)b里“这种熊猫”指确定的一种熊猫,但具体哪一只或哪几只并不确定,它“形成了一个以次类为单位的集合”(郑伟娜 2015),表达的是有定次类指。注意这里的“有定”是指熊猫类别为有定,而个体可能依然是无定的。例(11)c指存在一种熊猫,表达的是无定次类指;例(11)d里“这只熊猫”指在真实世界能够确定的一只熊猫,表达的是有定个体指;例(11)e指存在“一只熊猫”,表达的是无定个体指。

3.2 次类指的指称特点

3.2.1 次类指与整体类指不尽相同

整体类指涵盖次类指,次类指是整体类指的子集。它们在语义上有所不同,下例里的“?”表示可接受度较低。例如:

(12)a.熊猫爱吃竹子。 b.?这种熊猫爱吃竹子。

c.这种熊猫不爱吃竹子。 d.这只熊猫爱跑步。

刘安春(2003)指出类指句与偶发句的差异,类指句里出现“属性谓语”(刘丹青 2002),类指句表达的是“事物永远不变的、趋于稳定的一般性质,这种性质是对一系列个别事件或场景的规律性的概括”。名词的非个体性(即“类指”)与形容词的客观属性是天然关联的。它“表达一种自然规律或社会公约。如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都有各自的类特征,类特征是其自然常态”(李劲荣 2013)。如例(12)a里“爱吃竹子”是熊猫的习性,属于常规表达。它“不排除个别熊猫反常地不吃竹子”(刘丹青 2002)。偶发句里多出现“事件谓语”,表现的是事物临时的性质或非常规的状态。例(12)b属于偶发句,因为它表面上指有一类熊猫爱吃竹子,但同时却又暗含着其它类的熊猫不爱吃竹子,而这一暗含是不符合熊猫常规生活习性的。作为整体类指的熊猫不可能区分出爱吃竹子的和不爱吃的两个常规次类,所以例(12)b可接受度不高。例(12)c以一种反常规状态存在,信息量大增,语法上比例(12)b自然,它暗含其它种类的熊猫都爱吃竹子。例(12)d也属于偶发句,因为熊猫一般不爱跑步。

总之,个体名词表达整体类指,适合描写自然规律或者社会公约,即“典型的已经建立起来的类的表现形式是光杆普通名词”(高顺全 2004),这种情况不适合用次类指形式。

3.2.2 次类指与个体指也不相同

以例(13)、(14)为例,“这种花有三朵”可以说,而个体量词具有个体性(也称个体化),“这朵花”就是一朵,因此不能说“*这朵花有三朵”。在数量上,种类短语涵盖个体量词NP,而个体量词NP又涵盖部分量词NP(指整体-部分关系里的部分)。它们是递相包含关系,“一种花”多于等于“一朵花”,而“一朵花”多于等于“一瓣花”。例如:

(13)这朵花|*这朵花有三朵|这朵花有三瓣

(14)这种花|*这种花有三种|这种花有三朵|这种花有三瓣

3.3 整体类指、次类指、个体指与量化成分

整体类指、次类指、个体指与量化成分(5)关于量化成分,徐烈炯和刘丹青(2007:165-175)分为全量、分量、计量。曹秀玲(2008:199)把全称限定词分为统指、分指和整指三大类。基于此,本文考察统指、分指、任指、存在量、计量等形式。的共现存有差异。例如:

(15)统指:a.所有熊猫|全部熊猫 b.?所有这种熊猫|?全部这种熊猫

c.*所有一种熊猫|*全部一种熊猫 d.*所有这只熊猫|*全部这只熊猫

e.*所有一只熊猫|*全部一只熊猫

从例(15)可以看出,只有表整体类指的个体名词能与统指词“所有、全部”共现。次类指和个体指基本上都不能与统指词搭配。

存在量化成分“有些”的情况与统指情况类似,兹不赘述。下面再看分指的情况,例如:

(16)分指:a.*每熊猫|*各熊猫 b.*每这种熊猫|*各这种熊猫

c.每一种熊猫|各(一)种熊猫 d.*每这只熊猫|*各这只熊猫

e.每一只熊猫|各(一)只熊猫

观察例(16)可知,整体类指、有定次类指和有定个体指不能与分指词“每、各”共现。而无定次类指和无定个体指都可以与分指词“每、各”共现。下面再看任指的情况。例如:

(17)任指:a.任何熊猫 b.*任何这种熊猫 c.任何一种熊猫

e.*任何这只熊猫 d.任何一只熊猫

观察例(17)可知,整体类指、无定次类指和无定个体指能与分指词“任何”共现。而有定次类指与有定个体指不能与任指词共现。下面再看计量成分的情况。例如:

(18)计量成分:a.三只熊猫 b.?三只这种熊猫 c.*三只一种熊猫

d.*三只这只熊猫 e.*三只一只熊猫

上述情况可归纳为表2。次类指与整体类指在量化方面有较大不同。有定次类指与无定次类指在量化方面也有显著差异。无定次类指和无定个体指在量化方面表现一致。

表2 指称形式与量化成分的共现

整体类指有定次类指无定次类指有定个体指无定个体指统指量化+?---存在量化+?---分指量化--+-+任指量化+-+-+计量量化+?---

3.4 关于“三只这种狗”多重量词结构

Liao & Wang(2011)、郑伟娜(2015)称“三只这种狗”为多重量词结构,本节在此基础上探讨这种多重量词结构的特殊之处。

3.4.1 从搭配角度来看

“三只这种狗”形式复杂,频率较低。像郑伟娜(2015)所举的很多实例都是可能性搭配,而非现实性搭配,如例(19)。在真实文本中,这些实例很难达到基本出现频度,不具有复呈性。其中有些用例离朴素语感较远,甚至不太自然。

(19) 三块这两种蛋糕、三碗这两类茶、三只某种狗、三碗那两种汤 (引自郑伟娜 2015)

3.4.2 从结构上来看

“三只这种狗”属于多项定语(几个定语依次修饰核心),而非多层定语(刘丹青 2008),它们可分析为[三只[这种[狗]]]叠加修饰关系。“这种狗”为有定次类指,“三只”却为无定个体指,它们都靠左侧叠加修饰中心名词“狗”,有定/无定,次类指/个体指两两对立,而“三只这种狗”却让它们同侧紧邻出现,这导致语义理解难度较大。它不太符合人们的思维运作,认知上颇为费力。在语义理解时,“三只这种狗”需要还原为分析式的“这种狗三只”。但二者的性质很不相同,“三只这种狗”属于多项定语结构,而“这种狗三只”属于主谓短语,计量成分“三只”做谓语,它对“这种狗”进行数量陈述。

3.4.3 “三只这种狗”为何是可能性搭配

这与“这种”的性质密切相关。定语可以分为内涵定语和外延定语两大类型。陆丙甫(1988)、刘丹青(2008)等对此都有探讨。例(20)为内涵定语,例(21)为外延定语。

(20)木头沙发|慢性疾病|玩的东西|修车工具|他买的书|看门的老头儿

(21)这人|那支笔|三本书|所有人|一些商店|上述人员(例20-21均引自刘丹青,2008)

那么“三只这种狗”里的“这种”是内涵定语还是外延定语呢?从表面来看,“这种”属于指示成分,而且“这种”一般不带“的”进行修饰,如不能说“*这种的狗”。这貌似可以把“这种”归为外延定语,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倾向于认为“这种”是内涵定语,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这种”指代内涵定语,而不是外延定语。例如:

(22)a.德国汽车≈这种汽车|很贵的汽车≈这种汽车|合资汽车≈这种汽车

b.一辆汽车≠这种汽车|这辆汽车≠这种汽车|一种汽车≠这种汽车

所有汽车≠这种汽车|一些汽车≠这种汽车

分析例(22)a可知,如果人们说“我要买德国汽车”,这时也可以用“我要买这种汽车”来指代。即“这种汽车”指代的是“德国汽车”。“这种汽车”是内涵性指代短语,因此可以推导出“这种”具有内涵定语的功能。刘丹青(2002)观察到“表类量词NP就相当于一个光杆NP,实际上这两者也可以互相替换”,“只要‘这种衬衫’所指的类别有合适的名称,它就完全可以被类指的光杆NP取代,如‘格子衬衫’等”。刘先生的论述是我们认为“这种NP”具有内涵性的一个有力佐证。

而例(22)b的情况则不同,如“我要买一辆汽车”并不等于“我要买这种汽车”,二者意思明显不同。再者,从是否确定外延来看,“这辆汽车”明确外延,而“这种汽车”的外延并不十分明确,人们还是不知道到底是哪一辆或哪几辆汽车。

要认为“这种”具有一定的内涵性,最大的阻力是,为何“这种”不带“的”。众所周知,“的”作为判断内涵定语与外延定语的标记,有着相当的复杂性。(6)刘丹青(2008)认为定语标记“的”只是判断内涵定语和外延定语的基本界限。定语标记“的”的情况非常复杂,如内涵定语可以带但不一定必须带“的”,外延定语不能带“的”,但也有例外,如“所有的”“有的”。我们认为“这种”不带“的”是一种例外,这可能与“种”的语义特征有关。学界传统多称“种”“样”为种类量词,说明它们有相似之处。但是比较例(23)a和例(23)b,“这种”与“这样”恰好相反,“这种”不带“的”,“这样”必带“的”。“这样的”可以看成描写性定语,而描写定语是内涵定语的一种,“这种”与“这样的”功能类似,因此“这种”也具有内涵定语的一面。

(23)a.?三只这种狗|*三只这种的狗 b.*三只这样狗|三只这样的狗

3.4.4 从句法功能来看

“三只这种狗”多重量词结构具有唯宾性(只能充当宾语)和回指性。“三只这种狗”整个短语受计量成分“三只”管辖,具有无定性,因此只能充当宾语。同时,因为该结构中有指代成分“这种”,因而具有回指功能。以例(24)为例,“15个这种网箱”充当“容纳”的宾语,同时“这种网箱”回指上文提到的相关内容。

(24) “网箱”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是用封闭水面的方法进行高密度养殖的技术,一口“网箱”占地面积约12平方米,约产黄鳝50公斤左右,1亩地可以容纳15个这种网箱,产值可以达到2万元左右。(2003年《人民日报》)

4 “这种NP”的功能分析

4.1 “这种NP”的对举用法与直指用法

吕叔湘(1985:202)指出,“这”和“那”的区别力量以对举的时候为最强:别于“那”而言“这”,别于“这”而言“那”。“这”和“那”不并举的时候,只是指示一个以别其余。要是完全没有区别的作用,就是弱化的“这”“那”,跟有冠词的语言里的冠词相当。吕先生的论述,对于我们考察“这种NP”的性质具有指导意义。

4.1.1 “这种NP”与“那种NP”对举用法

这时候,区分类别的作用最为明显。例如:

(25)这种苹果好吃,那种苹果不好吃。

(26)我喜欢这种颜色,那种颜色太老气了。

4.1.2 “这种NP”的直指用法

所谓“直指”是指“在言谈过程中,对被谈论或提及的场所以及人、物、事件、过程或活动的确认”(Lyons 1977:637)。它“指示谈话情景中存在的客观实体”(方梅 2016)。如例(27)里“这种颜色”为直指用法,此时的场景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看得到并且能够直接指认的。

(27)A:您要买什么颜色的(衣服)? B:这种颜色。

4.2 “这种NP”的回指用法

陈平(1987)认为汉语的回指可分为三类:零形回指、代词性回指以及名词性回指。学界对这三类回指现象均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具体到名词性回指方面,重要的研究成果有方梅(2002)对“指示词+名词”组合篇章语义属性的探讨。“这种NP”的回指用法颇为常见,大致分为两个类型。

4.2.1 “这种+具体NP”表达具体回指功能

例如:

(28)弗莱明的性感苹果销路好极了……。“喂,老头,尝一个吧。”老伴说,“现在大家都吃这种苹果,好像没有什么人说它难吃呀。”“哼,我种了六十年苹果,知道什么是好的。”“可是,外面现在只有这种苹果在卖呀。你不知道吗?现在全镇、全州的果园都只种这种苹果了。”(2002年《厦门日报》)

例(28)里的三个“这种苹果”都是用来回指先行词“性感苹果”的。所不同的是,第一个和第三个“这种苹果”充当宾语,而第二个“这种苹果”充当主语。“这种苹果”属于“这种+具体NP”,表达具体回指,它与“性感苹果”构成部分同形回指关系。

4.2.2 “这种+抽象NP”表示概述回指功能

王秀丽(2012)提出“概述回指”这一重要概念,这类回指是“对前文信息的抽象概括,大多数情况下,常常借助一个抽象名词来完成重提,而且这个抽象名词没有在前文中留下任何语言形式标记”。例如:

(29)以色列海军针对苏制反舰导弹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在舰艇上安装电子干扰机,对导弹制导系统进行干扰;二是舰艇加装干拢弹发射器,干拢弹爆炸后在双方舰艇之间形成两道消极干拢屏障;三是用装有雷达回波增强器的直升飞机掩护舰艇,当敌导弹发射后,直升机可将导弹诱离目标,直升机在导弹接近时迅速跃升,而导弹飞行末期不能跃升坠入海中;四是用高射速机枪在反舰导弹飞行的适当距离进行射击,以色列曾用这种方法击毁三枚导弹。(1980年解放军报)

例(29)的回指语“这种方法”是对整个先行语(划线部分)的概括性回指。零形回指、代词回指以及具体名词回指的先行语多为单个的、具体的词或短语,而概述回指的先行语往往是小句、句群(多个小句)、段落等较大单位,其所照应的范围也往往更加宽泛。

“这种+抽象NP”概述回指是对先行事件或现象的包装与压实(packaging and compacting)(Halliday 2004:87)。当用于概述回指时,“这”起到指引回指方向的作用,并表现出先行信息与当前信息的“相关性”(方梅 2002)。整个“这种+抽象NP”组合能够把先行语所包含的具体信息联系起来,从而有利于语篇的整体建构。

4.2.3 概述回指与具体回指的差异

与具体回指有所不同的是,“这种+抽象NP”构成的概述回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概括总结。它可以避免简单的重复复杂的先行语,因为反复的重复先行语不仅使篇章枯燥无味,甚至可能会使某些篇章无法建构。如例(29)里的先行语共计161字,而回指语“这种方法”仅有4字,孰繁孰简,一目了然。

方梅(2005)指出,从回指语的形式来看,形式越轻,延续同一话题的可能性越大。这可以概括为“零形回指>代词回指>同形名词>指示词+名词>描写性定语+名词”。由此可见,相对于零形回指和代词回指而言,“这种+抽象NP”回指形式较重。如例(30)所示,回指语“这种精神”发挥概述作用,同时也改变了话题,即不再继续说先行语里关于“义务保修”的事情,而是整体评价这一事件值得发扬。回指语“这种精神”属于重形式,不能替换为零形回指(ø)和代词回指(它)这两种轻形式。

(30上海天平仪器厂并不死扣条文,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过了三包期,仍然为用户义务保修,这种精神[*ø/*它]值得发扬。(1985年文汇报)

4.3 “这种NP”的同位复指、话题标记功能

“这种NP”还可以用在其它词语后,复指前面的事物,起到标记话题的作用。例如:

(31)a.赌钱这种事,连神仙都未必有把握。(古龙《天涯明月刀》)

b.赌钱这种事啊/呀/嘛,连神仙都未必有把握。

c.赌钱这事,连神仙都未必有把握。

d.*赌钱这种事,我今天不去了。

例(31)a里,“这种事”是对“赌钱”的复指,构成同位关系。从范畴层次来看,“赌钱”属于下位范畴,而“事”是上位范畴,二者次序不能颠倒。从话语功能来看,可把“这种事”看作话题标记,其形式验证有二,第一,对其进行删除,基本不影响句意。第二,“这种事”后有逗号之类的自然停顿。还可以很方便地在其后加上显性提顿词,如例(31)b里的“啊、呀、嘛”,从而构成显性的话题。“这种事”也可以省略“种”,如(31)c。吉益民(2015)称“X+这东西”为“一种评述性有标话题建构”。这种话题句里的后续句一般是对话题的某种评述,而不能是具体的事件。试比较,例(31)a是对赌博把握性的一种评价、阐释,而例(31)d里的事件句就难以成立。“这种NP”还可以是宾语前置,充当话题。例如:

(32)这种鱼,我喜欢吃。 (33)缘分这种事谁说得清楚呢?

5 “一种NP”的功能分析

吕叔湘(l944)、刘世儒(1965:142-143)、张伯江和李珍明(2002)、刘安春(2003)等都探讨了“一个”的无定冠词性质。与“这种狗”相比,“一种狗”在次类和个体两个方面都是无定的,因此“一种NP”的无定性更强。无定的“一种NP”具有唯宾性,其所出现的语言环境颇有特点,如表所示3。

表3 “一种”所在的句子类型(7)我们抽取“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平衡语料库”里的500个含“一种”的例句,得到表3数据。

序号句子类型比例序号句子类型比例1判断句43%5“作为”句2%2存现句30%6给予句2%3有字句14%7其它偶现用法4%4举例分配句5%———

5.1 “X是一种NP”判断句式分析

“一种”用于判断句的频率最高,占到43%。主要有两种用法。第一种是相对简单的种属判断,如“熊猫是一种动物”里“熊猫”是种概念,也叫下位概念,“动物”是属概念,它们构成种属判断关系。真实语言往往是复杂的,有些“X是一种NP”与其说是种属判断还不如说是通过“是一种NP”揭示或说明X的某种属性、质料或特性。这时,NP往往要带上修饰语。例如:

(34)树脂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工程塑料。(1987年《文汇报》)

(35)搞点义务劳动,对青年人来说是[相当于/类似于]一种锻炼。(1987年《解放日报》)

例(34)不宜通过“摘心”形式得到“树脂是塑料”,这种“摘心”之后的形式也不是典型的种属关系。例(34)功能其实在于利用复杂NP“一种性能优良的工程塑料”说明树脂的质料属性。例(35)里“锻炼”不是典型的属概念,“搞点义务劳动”也不是种概念。它们之间与其说是种属判断关系,还不如说是一种类比性解释,判断标记“是”可以换作“类似于、相当于”等词语,句子意思基本不变。

说话交际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有一定的内容和信息量。太过空洞的语句是没有意义的。有时候光杆NP的内涵太过空洞,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映射到句法层面时,总要与其它成分一起才能自足。这时候修饰语是强制出现的,即这些光杆NP在句法上往往体现出某种修饰语依赖性,其中尤其是抽象名词NP的句法依赖性比较明显,它往往需要加修饰语才能具体化并得以自足。在判断句中,“是NP<是一种NP<是一种+修饰语+NP”由左至右句法自足性依次增强。有时候“是+NP”不自足,而“是+一种NP”就有可能自足(下例里的“?”表示自足性差),例如:

(36) a.?两袖清风是品德|两袖清风是一种品德|两袖清风是一种优良品德

b.?文学创作是劳动|文学创作是一种劳动|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劳动

c.?战士请客是风气|战士请客是一种风气|战士请客是一种很不好的风气

从例(36)可以看出,在判断句里,这些光杆NP单独使用往往要受到严格的限制,如“文学创作是劳动”不太能说,而“文学创作是一种劳动”就比较好接受。更有甚者,有些抽象名词不但要求出现“一种”,而且要求修饰语也必现,即构成“是一种+修饰语+NP”格式。例如:

(37)这当然不是一种理想的模式,而是迫不得已的唯一选择,否则,我们会丧失掉民族长远的发展能力和条件。(1990年《天津日报》)

例(37)里,“这当然不是一种理想的模式”不宜说成“这当然不是一种模式”。该例说明“是一种+NP”并不是最为自足的格式,而“是一种+修饰语+NP”才是最为自足的格式。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是一种+修饰语+NP”揭示了NP的内涵属性,信息含量大于“是一种+NP”。“一种”有时候还具有模糊限制词功能。Lakoff(1982)认为英语里“sort of”或“kind of”等都有模糊限制词用法。模糊限制词是一些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这类词语在修饰别的词语时,它们能够使本来并不模糊的词义模糊化,或者使一些本来就模糊的词义的模糊程度受到限制或发生变化。汉语里的“一种”也具有这种模糊限制词功能。例如:

(38)太阳能住宅是一种特殊民用住宅,包括阳光集能、蓄能、发电、加热以及相应的控制装置。(1991年新民晚报)

例(38)里,说话人把“太阳能住宅”归纳为“一种特殊民用住宅”,认为前者是后者的一个较为特殊的子集。“一种”是属性归纳标记。如果去掉“一种”说成“太阳能住宅是特殊民用住宅”那就是简单判断句,少了归纳的意味。简单判断往往给人以斩钉截铁的感觉,而归纳性判断在判断力上则相对弱化一些。正因为如此,“一种+抽象NP”所表达的内容增加了一种不确定、不具体的感觉(王永娜 2012),即“一种”具有模糊限制作用。试比较:

(39)a.这种谬论只不过是骗术。

b.这种谬论只不过是一种骗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

例(39)a属于确切的判断;而例(39)b里的“一种骗术”到底是什么样的骗术,让人捉摸不定,容易让人联想到骗术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还可以从集合的角度来理解“一种”的模糊限制作用。在一个子集大于1的集合里,我们要想抽取其中一个子集,总存在一定的概率。抽中的概率与集合成员的数量成反比。概率是一种或然性,“一种NP”是NP的概率性子集,因此“一种”具有模糊限制作用。再如,“某种”属于典型的模糊限制语,试比较“得到了灵感”与“得到了某种灵感”,显然后者更加模糊。

5.2 用于存现句里的“VP一种NP”句式分析

经考察,“VP一种NP”存现句里的VP颇有特点,可分为三大类型。

1)“出现类VP”

如“表达出、表现出、产出、产生、呈现出、带来、导出、反映出、培养出、设计出、生产出、生出、提出、研制出、引发出、制造出、触发”等。“出现类VP”所带的宾语往往是新事物、新现象,这恰好与“一种”引介新事物的功能匹配。例如:

(40)后来,人们通过摸索实验,成功地制造出[生产出/研制出]一种海绵橡胶和质坚而量轻的多孔混凝土材料。(荣开明、赖传详《论矛盾转化》)

2)“形成类VP”

如“形成、变成、达成、当成、构成、看成、培育成、研制成、育成、造成、长成、制成”等。“形成类VP”也有利于“一种NP”作为全新信息出现。例如:

(41)一个人由于饥饿而产生求食需要,从而在体内形成[造成]一种紧张的驱力状态,促使自己去进行某种求食的行为。(周谦《学习心理学》)

(42)柏林的专家将制成[制造成/造成]一种更大的火箭,能够推动着九十公斤的重量上升,虽然还说不上是很大,但也不可以轻视了。(《中国科学小品选》)

3)“引起类VP”

如“引起、唤起、建立起、起到、升起、升腾起、掀起、想起、涌起”等。例如:

(43)最近一些年来,一些报纸报道国外陆续发现因肌原纤维发育不良而引起一种后肢衰弱症。(《家畜饲养学》)

总的来看,上述三类VP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能带表示新事物的宾语,具有启下性、预指性。由于“一种NP”利于引介新事物,因而这三类VP能与其高频共现。

5.3 “X有一种NP”句式分析

“X有一种NP”句式使用频率较高,占到14%。传统研究把这类归为“有”字句,它属于存现句范畴。(这方面的文献较多,恕不一一引用)。吕叔湘等(1999:631)也指出“有”表示存在,句首限于用时间词语或者处所词语。与“树上有两只小鸟”这种简单存在句不同的是,“X有一种NP”不但要告诉大家一种现象或事物,而且在此基础上,“把这一事物引入到下一轮的谈话中,使之成为后续句的话题”(刘安春 2003)。“X有一种NP”多用于引介一种新事物或新现象。例如:

(44)标题《谈一种宾语》。文章内容:……有一种宾语,人们普遍的运用着,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一般语法书都没有提及。如“七斤嫂抬起头、他动着嘴唇、杨子荣眨巴着眼皮”等。……这种宾语并不是动作的对象,更不是动作的结果、工具、处所等。……这种宾语,跟表示事物的存在、出现和消失的宾语也不相同。……我们可不可以管它叫做“反身宾语”呢?请大家考虑。(引自邢福义《谈一种宾语》,载《中国语文》1960年第12期。)(说明:下划线为我们所加。)

例(44)里,作者在首次介绍“反身宾语”这一新类型时,采用了“有一种宾语”这种形式,作者的引介意图非常明显。后面再次出现时,因为不是新信息,于是采用“这种宾语”进行回指。需要注意的是,例(44)的标题为“谈一种宾语”,它不能换成“谈这种宾语”,因为前者具有新信息性和启下性,而后者多为旧信息和承上性。

学界对“有一种X叫Y”构式进行了考察,如吉益民(2011),雷卿和王婧(2014)等,这些研究关注的重点是X与Y变量及其关系,没有探讨“有一种”对构式的意义。众所周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相加”。反之,部分对整体意义也有所贡献和影响。作为构式成分,“有一种”对构式整体意义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例如:

(45)a.有一种精神叫爱国。 b.*没有一种精神叫爱国。

c.*一种精神叫爱国。 d.*有一个精神叫爱国。

e.*有这种精神叫爱国。

例(45)a是所谓的“有一种X叫Y”构式,它暗含了两个表述,第一个是“存在一种精神”,第二个是“这种精神可以叫做爱国”。这种构式一般都是肯定的,没有否定形式,如例(45)b。无定成分孤立状态下一般不能充当主语,如例(45)c。该构式大部分用来描写抽象概念或事件,不能用个体指标记“一个”,如例(45)d。该构式具有无定性,新信息性和启下性,而例(41)e里的回指形式“这种精神”与此冲突,因此不太能接受。

5.4 “一种”用于举例分配句式

其形式表现多为“一种……,另一种……”。例如:

(46)朗姆酒分为两种:一种色泽透明,酒性较烈,谓之白朗姆,主要用来调制鸡尾酒;另一种酒色较深,酒性和顺,俗称黑朗姆。(1992年《新民晚报》)

(47)煤是台湾储量最丰富的矿藏,估计有四亿二千万吨,另一种估计有七亿吨,主要分布在中央山脉西北山麓。(1979年《北京日报》)

例(46)里,“一种……,另一种……”举例说明了朗姆酒的两种次类形式。有时候,也有单用“另一种”的情况,如例(47)。“一种……,另一种……”具有较强烈的对比意味。而单用的“另一种”并列意味较弱。徐烈炯、刘丹青(2007:169-170)指出“有的”“有种”表示瓜分量化,它们“瓜分了某个有定或类指对象”,“瓜分式分量成分总是用在并列性小句中,具有强烈而显性的对比性”。“一种……,另一种……”瓜分量化功能较弱,其主要功能在于举例说明或解释,其表达类指的能力并不显豁。如例(46)“一种……,另一种……”是对朗姆酒种类的说明。

6 “这种NP”“一个NP”与“一种NP”的异同比较

6.1 “这种NP”与“一种NP”的异同比较

如前文所述,我们可以把二者的异同,大致归纳为下页表4。说明如下:

第一,关于主宾语有定/无定问题。赵元任(1968:46)和朱德熙(1982:96)指出“汉语有一种很强的倾向,便是主语是有定的,而宾语则是无定的”。范继淹(1986)以大量汉语事实为依据探讨了无定NP主语句的情况。王红旗(2014)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正意见,王文认为“提出汉语主语强烈地倾向于有定的观点符合事实,宾语强烈地倾向于无定的观点不符合事实,汉语宾语也倾向于有定,只是有定宾语的数量比主语低”。我们的考察数据支持王文的观点,即“这种NP”更多充当主语,也可以充当宾语;而“一种NP”具有唯宾性。

第二,“这种NP”具有直指、回指、充当话题或主语的功能,而“一种NP”一般都不具备上述功能。

第三,“这种NP”多为承上回指旧信息,而“一种NP”多为启下预指新信息。

第四,句式方面,“一种NP”多用于判断句、存现句、“有”字句等,而“这种NP”这方面并不突出。第五,“一种NP”可以任指量化和分指量化,而“这种NP”不能。

表4 “这种NP”与“一种NP”的异同

项目这种NP一种NP次类指是是有定/无定有定无定能否直指可以否能否回指可以否充当话题可以否充当主语可以否充当宾语可以唯宾性信息类型旧信息新信息话语方向承上回指启下预指常用于判断句、存现句、“有”字句否是任指量化否是分指量化否是

表5 “一种NP”与“一个NP”的异同

项目一种NP一个NP无定是是新信息是是启下性是是指称形式次类指个体指句法功能唯宾性宾语或主语(表类指)常用句式判断句、存现句、有字句等有字句、存现句、双宾句等修饰专有名词否能谓语类型多为属性谓语多为具体事件谓语

6.2 “一种NP”与“一个NP”的异同比较

刘安春(2003)对“一个”进行了系统研究。基于此,我们可以把二者的异同大致归纳为表5。相关说明:第一,“一种NP”与“一个NP”都是无定的,都是新信息,具有启下性。第二,“一种NP”具有唯宾性,而“一个NP”除了常用于宾语,有时候也充当周遍性主语表类指,试比较“*一种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与“一个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第三,二者在常用句式方面不尽相同,如“一种NP”最常用的句式是判断句,而“一个NP”则不然。第四,“一种NP”不能修饰专有名词,而“一个NP”可以,试比较“*陕北出了一种刘志丹”与“陕北出了一个刘志丹”。第五,从所在句子的谓语类型来看,“一种NP”不能是具体的事件谓语,试比较“*小王打死了一种狗”与“小王打死了一条狗”。

7 结语

本文主要考察了种类短语的判定、指称分类、次类指的属性并分析了“这种NP”“一种NP”的功能。但种类短语的问题相当复杂,因此本文仅仅是抛砖引玉,尚待研究的问题依然很多。

第一,本文未能考察“那种NP”的功能,它与“这种NP”存在不对称现象。

第二,如何进一步认识“一种”的非计量用法?王力(1943)和贺阳(2008)都认为非计量的“一种”为“名词性成分标记”,而王永娜(2012)则认为非计量的“一种”本质上是为“语法句”赋值的限定成分,即“一种”具有足句功能。非计量用法的“一种”的核心语法意义究竟是什么,值得深入研究。

第三,如何解释“一种”的语序问题?例如在种属判断句中,存在“雹云是一种积雨云”和“雹云是积雨云的一种”两种语序。这两种语序在权威词典释义中都大量使用,有何特点。除此之外,当“一种NP”里NP的修饰语比较复杂时,“一种”也存在语序问题,试比较“社会政治生活是一种具有法律规范性的社会活动”和“社会政治生活是具有法律规范性的一种社会活动”。

第四,如何进一步考察由“种”构成的词串的功能,例如“任何一种、每种、各种、种种、这种人、那种人、多种”等。人们说“多种多样”,而不说“*少种少样”,这是为何?再如“别跟这个人说话”与“别跟这种人说话”里,“这种人”的立场评价功能明显强于“这个人”。

第五,如何从指称角度比较“种”“类”“样”这些种类词之间的异同?囿于篇幅,上述问题都有待它文以详。

猜你喜欢
熊猫定语宾语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被名字耽误的定语从句
我爱“熊猫”
宾语从句及练习
萌萌哒熊猫
萌萌哒熊猫等
我与熊猫的二十年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英语定语从句跟踪练习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