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化思维”下的数学解题教学

2019-09-06 14:23江西省赣州中学谢小翔
中学数学杂志 2019年17期
关键词:切点切线抛物线

☉江西省赣州中学 谢小翔

数学离不开解题,但解题教学很容易异化为教师展示“特技”的舞台.台上教师“精彩纷呈,滔滔不绝”,台下学生“瞠目结舌,顶礼膜拜”.教师成了“演员”,学生自然只能充当“观众”,解题教学就很容易陷入“懂而不会”、“会而不对”的怪圈.其实,成功的解题教学追求的是“深入浅出”.诚然,教师的解题能力决定教学能否做到“深入”,而教师的教学水平则决定了在“深入”的基础上能否实现“浅出”.只有“深入”而不能“浅出”的解题教学充其量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教师是否具备“稚化思维”的意识,能否采用“稚化思维”的策略开展课堂教学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

一、“蹲下身”,惑学生之所惑

学生的思维方式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师不要单纯地以自己假想的问题和经验作为解题教学的主要依据,而是要“蹲下身来”,立足学生的真实问题和已有经验,思考学生可能出现的“困惑”,然后把这些“困惑”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从而“惑其所惑,疑其所疑”,帮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寻找知识的生长点.

问题:如图1,已知抛物线C的方程为x2=4y,F为其焦点,过不在抛物线上的一点P作抛物线的切线PA,PB,A,B为切点,且PA⊥PB.

(1)求证:直线AB过定点;

意图:一方面,通过本题能够引出上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尝试解答,暴露学生思维,发现存在的问题.

对于本题,全班的得分非常不理想,系统分析后,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图1

先让学生尝试解答,然后进行错误分析,进而发现学生存在的“真问题、实问题”,这为教师“站在学生认知水平稚化解题思维”搭建认知“脚手架”提供数据支撑.

二、“退一步”,难学生之所难

华罗庚曾经说过:“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教师的“退”一方面有助于教师进行换位思考,体会到学生的困难所在,以学生实际的思维方式为基点来进行教学设计;另一方面能缩小师生之间思维与认知的“差距”,从而有助于实现教师思维的“学生化”,促进教与学过程的自然融合.

不难发现,以下几个“难点”对学生的解题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难点1:“已知抛物线上一点,求在这点的切线方程”.直接“求导”或者利用“Δ法”,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如何能够让学生快速地写出此类切线方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不妨先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入手,学生已经掌握了“求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的方法,通过类比就容易得到过椭圆与抛物线上一点的切线方程.

难点2:“切线PA、PB与切点弦AB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可以从“圆的切线与切点弦”入手,然后把研究的结论类比到抛物线上,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问题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设P(x0,y0)是圆外一点,两条切线分别为PA、PB,A(x1,y1),B(x2,y2)为切点,则因为P是两条切线的交点,所以P也满足切线方程.代入切线方程得由此可见,A,B两点所表示的坐标是方程xx0+yy0=r2的解,所以切点弦AB的方程就是xx0+yy0=r2.

容易发现,从结构上看,切线与切点弦所在的直线是“同一个”,关键是看(x0,y0)在曲线上还是外.

运用上述结论,本题的第(1)问就很容易解答.设P(x0,y0),A(x1,y1),B(x2,y2),则直线AB的方程为xx0=2(y+y0),把它和抛物线方程x2=4y联立得x2-2xx0+4y0=0⇒x1+x2=2x0,x1x2=4y0;易得,因为PA⊥PB,所以x1x2=-4,y0=-1,即直线AB恒过(0,1)点.

教师在难点处,不妨表现出“一筹莫展”的样子,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继而在后续的探究中逐步发现高招,和学生一起破难、解难,直至最后师生共品胜利的果实.

三、“装糊涂”,错学生之所错

由于认知障碍、理解偏差和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原因,学生难以避免地会犯一些知识性、方法性和“想当然”的错误.对学生而言,“犯错”并非是坏事,“错误”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甚至是很多学生必须要经历的思维阶段.因此,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模拟”,“装糊涂”一下,沿着学生的思路,故意和学生“一起犯错”,然后再回过头来正视这一错误,引导学生识别错误,或者借助错误故意挑起“争端”,通过争论实现纠错,从而实现在强化错误根源认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在数学认知上的“免疫力”.

第(2)问在计算上故意设置“障碍”,学生会想当然地去直接求.思路很简单,先求R点的坐标,再把R点坐标用(x0,y0)表示出来,最后代入,这种方法可行吗?

由于学生预先不知道可以通过“切线与切点弦”之间的关系得到y0=-1这个结论,从而导致参数太多,望而生畏;就算使用了y0=-1这个结论,其中的运算也很复杂,要获得正确的答案也并非易事.

既然此路不通,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发现直线AB过焦点F可以转化为,又因为PF⊥AB,即,则,易得,本题迎刃而解.

教师“以身试错”不仅有助于学生减少错误,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尝试中发现正确的解题思路.关于这一点,著名的华裔数学家萧荫堂就说的很好,他指出“有时教授备课不足,笨手笨脚地算错了数,从他搔着手、念念有词的改正中,反而可以看出他的思路,真正学到些东西.”因此,教师故意犯错并非坏事,其价值就是教师抛错误的“砖”,从而引出学生的“玉”.

四、“深探究”,促进学生思维“智化”

在数学解题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地经历类似专家的思维过程,从而促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向专家认知结构的嬗变.教师“稚化”自己的思维有助于师生之间保持认识程序上的“同频”,从而更容易引发教与学的思维“共振”,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思维的“智化”.因此,在师生思维“同频、共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题目背后的数学原理是实现学生的思维走向“智化”的关键.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发掘P点与直线AB之间的联系”.以类似“△PAB”为背景的问题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这就是所谓的“阿基米德三角形”.“阿基米德三角形”,即圆锥曲线的弦与过弦的端点的两条切线所围成的三角形.它有很多非常有用的性质,毫不夸张地讲,阿基米德三角形就是解题的利器,在解题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理科第21题)

(1)证明:直线AB过定点;

本题的背景正是“阿基米德三角形”,结论是阿基米德三角形性质的一个特例:如图2,过抛物线的准线上一点D引抛物线的两条切线DA,DB,则切点弦AB必经过抛物线的焦点.

图2

“稚化思维”并非降低教学要求,弱化思维能力,其目的是通过“稚化”来实现教与学的共振,从而实现从“稚化”到“智化”的飞跃,最终使得数学解题摆脱“就题论题”的局限性,实现“解一题,会一类,通一片”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切点切线抛物线
巧用抛物线定义妙解题
抛物线高考满分突破训练(B卷)
巧求抛物线解析式
圆锥曲线的切线方程及其推广的结论
赏析抛物线中的定比分点问题
抛物线的切点弦方程的求法及性质应用
切线在手,函数无忧
一种伪内切圆切点的刻画办法
过圆锥曲线上一点作切线的新方法
椭圆的三类切点弦的包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