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曲张术后联合应用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分析

2019-09-05 09:47王静东阿地里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抗凝下肢活性

王静东 阿地里 张 涛

武警新疆总队医院普外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下肢静脉曲张是常见血管病变,临床上首选手术治疗该疾病,可有效缓解下肢静脉曲张状态,但在术后患者需卧床休养,活动减少,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进一步发展具有肺栓塞的风险[1],不利于患者预后,故临床上需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下肢DVT予以积极预防[1-3]。有研究报道,抗凝药物用于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DVT形成具有良好的作用[4]。本研究探讨抗凝药物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DVT形成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武警新疆总队医院普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12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按照患者术后处理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0例,男性47例,女性13例,年龄21~59岁,平均(40.13±13.34)岁;观察组60例,男性48例,女性12例,年龄20~60岁,平均(39.85±13.2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预防性干预措施,术后为患者挑选合适的弹力袜,为其示范穿弹力袜的方法,定期采用压力泵对患者下肢进行按压和对患者下肢进行按摩,卧床时按照时间予以更换体位,避免同一体位保持过长时间,并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

观察组在常规预防性干预措施基础上联合抗凝药物,选择低分子肝素,于手术当天开始给药,每隔12 h/次,每次4100 U,经皮下注射给药,持续给药2周。

1.3 观察指标

术后2周统计两组下肢DVT形成率。分别于干预前(术后第1天)和干预后(术后2周)检测:凝血时间,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抗凝活性指标,抗凝血酶活性(AT:A)和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A);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综合问卷(GQOLI-74量表),量表有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生活条件和社会功能,各维度分值均为0~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5]。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下肢DVT形成率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下肢DVT形成率比较

观察组下肢DVT形成率为1.67%(1/60)低于对照组10.00%(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凝血时间和抗凝活性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凝血时间和抗凝活性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凝血时间和抗凝活性指标较干预前提高;观察组凝血时间和抗凝活性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较干预前提高;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1 两组凝血时间和抗凝活性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凝血时间和抗凝活性指标比较(±s)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P<0.05

项目 时间 观察组(n=6 0) 对照组(n=6 0)T T(s) 干预前 1 7.8 9±2.4 3 1 7.8 4±2.3 6干预后 2 3.8 5±3.0 8#* 2 0.7 8±2.8 5#P T(s) 干预前 1 2.1 6±2.6 0 1 2.1 0±2.6 7干预后 1 8.4 0±3.2 1#* 1 5.1 9±3.0 8#A P T T(s) 干预前 2 5.2 4±6.4 1 2 5.1 1±6.3 7干预后 4 5.5 9±1 0.2 6#* 3 4.0 2±8.5 9#A T:A(%) 干预前 6 7.6 9±4.4 0 6 7.5 4±4.2 6干预后 7 9.1 8±6.7 9#* 7 2.6 3±5.0 8#t-P A:A(%) 干预前 2 0.8 3±3.4 9 2 0.7 8±3.5 7干预后 2 9.2 7±4.6 0#* 2 4.9 5±4.1 6#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P<0.05

维度 时间 观察组(n=60) 对照组(n=60)躯体功能 干预前 72.69±6.55 72.53±6.42干预后 87.47±8.29#* 80.08±7.53#心理健康 干预前 70.56±6.34 70.35±6.20干预后 86.89±8.21#* 78.72±7.32#生活条件 干预前 71.37±6.45 71.08±6.31干预后 87.16±8.24#* 79.29±7.47#社会功能 干预前 70.87±6.24 70.59±6.19干预后 85.46±8.45#* 77.92±7.85#

3 讨论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局限于下肢浅静脉的血管病变,其病变分布于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其分支,以大隐静脉为主,患者发病后的症状主要为下肢酸痛、溃烂、色素沉着和肿胀,严重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6-8]。手术是下肢静脉曲张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由于患者术中静脉受到损伤,加上术后下肢制动,易导致下肢DVT形成[9-10]。下肢DVT形成后,患者往往会出现下肢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障碍,严重时甚至会引发肺栓塞,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1-12],故还需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DVT形成予以积极预防。

临床上针对术后下肢DVT的预防以物理预防为主,如弹力袜、压力泵和翻身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促使患者下肢血液流动,减轻下肢血液淤滞情况[13]。近年来,临床上关于术后下肢DVT的药物预防研究越来越多[13-15],常用药物主要有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其属于常用抗凝剂,可通过作用于凝血因子Ⅱa和Xa来抑制血小板聚集,在预防血栓形成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且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时间长,其抗凝活性可持续较长时间,有利于降低血栓形成风险,相比于物理预防手段,抗凝药物可发挥更加显著、更加快速的抗凝作用,减轻血液高凝状态[16-1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下肢DVT形成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的凝血时间均长于对照组;抗凝血活性指标AT:A和t-PA: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低分子肝素作为抗凝药物可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下肢DVT的形成予以有效预防,延长凝血时间,提高抗凝活性。干预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这主要是因为抗凝药物减少了下肢DVT形成,有利于加快术后恢复,从而减轻术后身体不适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综上所述,抗凝药物用于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手术后可有效预防术后下肢DVT的形成,更好地发挥抗凝作用,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

猜你喜欢
抗凝下肢活性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Co3O4纳米酶的制备及其类过氧化物酶活性
骨碎补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简述活性包装的分类及应用(一)
金丝草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HBV 活性
Mutually Beneficial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