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例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急性血栓形成患者再次手术的临床疗效

2019-09-05 09:47李文献林小雷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桡动脉内瘘动静脉

徐 立 李文献 林小雷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血管外科,福建 漳州 363000

长期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建立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是长期血液透析治疗的首选,建立内瘘的方式推荐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1]。当自身血管条件较好,即桡动脉和头静脉内径均≥2.0 mm时,内瘘通常能成功建立,然而内瘘早期失功能的主要原因是血栓形成[2]。本研究中当桡动脉和头静脉内径均≥2.0 mm的患者施行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后出现急性血栓形成时,经再次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在2017年01月至2018年12月对血管内径≥2.0mm的患者实施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139例,7例出现术后形成急性血栓,一般资料见表1。7例患者最早在术后3 h,最晚在术后24 h查房时发现吻合口震颤消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吻合口血管内低回声组织、无血流信号。

1.2 方法

再次手术方式,经原切口显露吻合口,拆除吻合口缝线,通过Fogarty导管取栓成功,并在显微镜下(×10)重新吻合。

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经原切口显露吻合口,游离出吻合口近远端血管,做好阻断的准备。经外周静脉推注肝素10~20 mg,小心拆除吻合口缝线,若见有部分血栓暴露在外,用镊子夹住暴露的血栓轻柔取出。应用3号的Fogarty取栓导管,沿着拆开的吻合口分别向动脉端及静脉端轻柔的送入Fogarty取栓导管,深度超过血栓段。通常取出的血栓末端呈鼠尾样(图1),必要时重复2~3次,直到动脉端喷血好,静脉端见回血,分别注入l0.1 mg/ml肝素水10 m后阻断。设计静脉大致呈30°夹角与动脉吻合。游离回流的头静脉4~5 cm,并分离皮瓣,使吻合口近心端的回流静脉走行尽量接近直线。无张力状态下拉直静脉靠近动脉,并避免静脉冗长、成角,在准备吻合处按30°角剪去多余静脉,使静脉吻合端呈斜面。同时避免吻合口过于接近静脉瓣膜,若难以避开,应切除该瓣膜。显微镜下重新修剪动脉端,做7 mm扁椭圆形切口。取栓后吻合口内膜处常附着有小颗粒样物,应祛除干净。吻合时应用2定点连续缝合,注意对位准确无扭转,针距0.5~0.6 mm,边距0.2~0.3 mm。最后打结时避免过度收紧缝线,松开血管夹,检查头静脉是否充盈良好,吻合口有无明显的震颤,检查回流静脉走行的顺畅性。术后每天予低分子肝素100 U/kg,抗凝治疗2~3 天。

图1 取出的血栓末端呈“鼠尾”样

表1 7例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急性血栓形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2 结果

2.1 7例患者再次术后情况

7例再次手术的患者术后吻合口均可触及明显震颤,无手术并发症,顺利出院。

2.2 随访

随访12~18月,均无肢体肿胀,无手指发绀等肢体缺血表现,无活动后气促等心功能不全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血透通路通畅,流量320~380 ml/min,能满足日常血透需要。

3 讨论

随着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增加,需要长期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也日益增多。良好的血透通路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顺利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保证,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线”[3]。自体动—静脉内瘘具有使用寿命较长、方便透析、并发症较少和费用低等优点,其中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更具有肢体低通路相关缺血发生率低,可以充分保留穿刺血管等优点,是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推荐的首选血透通路[1-3]。

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的成功与否,与患者自身的血管条件密切相关。当桡动脉和头静脉内径均<1.6 mm时,内瘘失败率极高[3]。在近端使用止血带时,若桡动脉和头静脉内径均≥2.0 mm时,则内瘘通常能成功建立[2]。术前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血管进行评估筛查,有助于选择更合适的手术部位及方式,提高手术成功率及瘘管成熟率。我院开展手术初期,为了提高成功率,选择桡动脉和头静脉内径均≥2.0mm的患者,手术成功率较高。

早期血栓形成的定义是术后30天内的血栓形成[4]。早期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技术原因、血管细小、动脉硬化、动脉壁分层、血管钙化、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高龄、肥胖、低血压、血液高凝状态及内瘘受压[5-6]。目前,术后急性血栓形成尚未见相关的定义,通常在术后0~24 h内出现,是早期通路失败的主要原因。若术后急性血栓形成发生在术前评估血管条件较好的病例,极可能与手术操作有关。如静脉扭转、对合不良、吻合口内翻、瓣膜影响、补漏缝合或操作损伤血管壁。临床上发现动静脉吻合口震颤明显减弱甚至消失,应考虑血栓形成。超声检查可进一步证实,急性血栓为弱回声,陈旧性血栓有较强回声,超声检查还可明确血栓位置及累及范围。

内瘘血栓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溶栓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重建。但对于术后急性血栓,溶栓及介入治疗容易引起吻合口出血。本组1例尝试在血栓近心端静脉阻断下应用尿激酶20万U溶栓,治疗4 h后吻合口出血。手术重建,若高位重建内瘘,虽然是解决血管通路问题的一种方法,但增加手术创伤及难度,且会损失有限的血管资源,本研究中使用原位重建,取得的良好的效果。

一旦发现术后急性血栓形成,争取在72 h内取栓。通常情况下手术越早取栓效果越理想。本组2例在24 h时内取栓,4例在48 h时内取栓,1例在72小时内取栓,均获得成功。若超过7 d,则血栓通常已开始机化,手术成功率低[7]。对于术后急性血栓形成,经原吻合口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能很好的复通,目前该技术应用成熟,风险小,操作简单,取栓成功率高[8],本组7例患者均取栓顺利。术中应用10~20 mg肝素抗凝,减少再次血栓风险,本组1例初次手术时无应用肝素,且阻断时间较长,可能是诱发血栓形成的原因。修剪静脉时,按30°角与动脉吻合的方式剪裁,该方式吻合口湍流小,远期通畅率高[9],静脉应避免冗长,本组中2例发现因静脉冗长,导致吻合口远端3~4 cm处折角,可能是诱发血栓形成的原因,应避免吻合口过于接近静脉瓣膜,本组中1例吻合口过于接近静脉瓣膜1cm内,再次手术时切除该瓣膜。5 mm大小的吻合口内径是比较合适的[10],若直线切开动脉,需要切开7.5~8.0 mm,本研究中做一7 mm扁椭圆形切口,防止吻合口前后壁过于贴紧,本组2例再次手术发现动脉侧壁切开过小,可能是诱发血栓形成的原因。取栓后的血管条件变差,对吻合的要求更高,显微镜下吻合更有优势。取栓后吻合口处内膜常附着有小颗粒样物,应祛除干净,用较小的针距及边距缝合,多缝合内膜层使吻合后内膜外翻。吻合后注意检查头静脉是否充盈良好,吻合口有无明显的震颤,检查回流静脉走行的顺畅性,本组1例再次吻合后震颤微弱,仔细检查后发现近心端5~6cm处回流静脉较狭窄,松解外膜后静脉较前扩张,吻合口震颤满意。

关于内瘘成熟的标准,欧洲要求可用于透析的血流量应该达到至少300 ml/min[2],而日本仅为 200 ml/min[11]。本组6例患者术后随访12~18月,彩超提示血透通路通畅,流量320-380 ml/min,能满足国内血透常用的250~300 ml/min,提示内瘘成功建立。

综上所述,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急性血栓形成后72 h内再次再次行Fogarty导管取栓及显微镜下重新吻合效果良好。

猜你喜欢
桡动脉内瘘动静脉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分析精准化干预在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的技巧与护理方法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经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慢性闭塞危险因素分析
两种治疗方法对动静脉内瘘穿刺镇痛效果比较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探讨
宫颈妊娠合并子宫动静脉瘘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渗血的护理体会
经桡动脉实施冠心病介入诊疗发生经桡动脉痉挛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