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娟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河南 安阳 455000)
慢性心力衰竭作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多种心脏疾病终末阶段,临床主要表现有心悸、胸闷、体液潴留及呼吸困难等,且在中老年男性人群中发病率较高,预后相对较差,致残致死风险相对较高[1]。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现阶段慢性心力衰竭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其能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且在一定程度上逆转或终止慢性心脏重构,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进而降低患者死亡率[2]。因此,本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同步化治疗前后左心室功能变化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择本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8 例,男57 例,女41 例;年龄49~82 岁,平均(64.17±10.33)岁。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3]中诊断标准;②均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治疗标准,且成功完成CRT 植入;③均为本市常住人口,可定期来院复查;④纽约心功能分级(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HA)III、IV 级;⑤术前优化抗心衰治疗药物后疗效欠佳;⑥患者及家属均知情,自愿参与研究;⑦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临床病例及随访资料不完全,未按规定完成复查及随访;②合并原发性肝肾器质性病变、严重感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③无法坚持并完成治疗;④有精神病史、阿尔兹海默症等,无法配合治疗正常进行。
入组后均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 受体阻滞剂等。CRT 治疗方法如下:常规手术消毒、铺巾,选用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并将左心室电极置入,同时记录冠状窦腔内电图示的大V 波及小A 波,再沿冠状窦电极将冠状窦鞘管滑入冠状窦内(2~3 cm),冠状窦鞘管前端推至冠状窦口内(3.5 cm 左右);再将静脉造影球囊导管沿冠状窦鞘管推至冠状窦内,同时保障球囊导管超出冠状窦鞘管头部(2~3 cm),在冠状窦近端嵌入盈后造影球囊,并将造影剂沿球囊导管尾端侧管注入;移除造影管,再左心室电极沿冠状窦鞘管送至冠状窦后外侧分支最远端,同时使用10 V 波宽1.0 ms 起搏,确保未发生膈肌刺激。同法植入右心房电极,并在右心耳部放置心尖部电极。在备用囊袋中植入RT 三腔起搏器,再逐层关闭囊袋,并覆盖无菌敷料,同时对局部进行沙袋压迫(6~8 h)。
1.3.1 随访情况 所有患者术后实施为期12 个月(截止至2019年3月)随访调查(门诊随诊、家访随诊及电话随诊等),包括:患者出院后的治疗效果、病情变化及恢复情况等,1 个月/次,观察术前3 d、术后6 个月及治疗12 个月治疗情况。
1.3.2 观察指标 ①超声心动仪(惠普公司生产,SONOS 5500 型) 检查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 、 左 右 心 室 射 血 前 时 间 差(interventricular mechanical delay,IVMD)及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时间延迟(septal-to-posterior wall motion delay, SPWMD)。②取治疗前3 d、治疗后6 个月及治疗12 个月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并真空抗凝管保存,同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量N 端前脑钠肽(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 超敏 C- 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及超敏肌钙蛋白T(high sensitivity troponin T, hs-TnT)。③使用心功能分级、6 min 步行试验(6-minute walk test, 6MWT),其中6MWT:受试者进行徒步运动,测试6 min 内以其能承受最快行走速度的距离。
本文所有数据均采取双人不交流录入EXCEL表格,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7.0 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时,两组间采取t检验分析,多组间比较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98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同步化术后LVEF、LVEDD、IVMD 及SPWMD 指标改善均优于术前(P<0.05),见表1。
98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同步化术后NT-proBNP、hs-CRP 及hs-TnT 指标改善均优于术前(P<0.05),见表2。
98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同步化术后心功能分级、6 min 步行距离改善均优于术前(P<0.05),见表3。
表1 术前及术后各时间段患者心功能分级及超声心动仪检查情况(±s,n=98)
表1 术前及术后各时间段患者心功能分级及超声心动仪检查情况(±s,n=98)
注:†与术前比较,P <0.05。
时间段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F值P值LVEF/%27.31±11.64 34.41±11.50†42.84±12.06†43.008 0.000 LVEDD/mm 72.78±10.52 65.51±11.12†62.41±12.21†21.726 0.000 IVMD/ms 55.62±7.54 15.57±6.82†14.47±4.96†35.540 0.000 SPWMD/ms 151.44±5.60 91.27±4.77†89.95±5.44†65.831 0.000
表2 术前及术后各时间段蛋白指标变化(±s,n=98)
表2 术前及术后各时间段蛋白指标变化(±s,n=98)
注:†与术前比较,P <0.05。
时间段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F值P值NT-proBNP/(μg/L)0.329±0.07 0.145±0.04†0.031±0.03†29.971 0.000 hs-CRP/(mg/L)274.41±112.24 165.58±75.51†54.49±21.77†13.761 0.000 hs-TnT/(μg/L)8.42±2.40 5.17±1.98†1.07±0.88†19.532 0.000
表3 心功能分级、6 min 步行距离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s,n=98)
表3 心功能分级、6 min 步行距离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s,n=98)
注:†与术前比较,P <0.05。
时间段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F值P值NYHA分级3.54±0.33 2.21±0.41†1.95±0.32†23.742 0.000 6MWT/m 311.37±21.54 325.58±30.69†339.94±35.57†21.461 0.000
慢性心力衰竭作为心内科常见症状之一,是由心脏病、心肌梗死、炎症、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导致的心肌损伤,对心肌结构及功能造成一定损伤,最终导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生活[4]。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也被称为双心室起搏,是将左心室起搏增至传统双腔起搏之上,经双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收缩不同步的现象,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5-6]。本文研究结果显示,CRT 术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LVEF、LVEDD、IVMD 及SPWMD 指标改善均优于术前,这与江泽宇等[7]研究结果相似。CRT 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通过使左心室出现逆重构现象,进而改善患者心室间、房室间、心室内同步性,心脏整体运动协调性高于术前,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排出量。
NT-proBNP 作为心力衰竭患者标志物之一,随着患者心功能降低,其水平明显上升,且经治疗后呈明显下降趋势。hs-CRP 作为非特异性、急性期反应蛋白,其与心衰发生密切相关,其水平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心肌受损情况。hs-TnT作为心肌受损血清标志物之一,其与肌钙蛋白特异性、重复性类似,其在心肌受损早期就可在血清中检测出浓度变化[8]。吴东南等[9]研究发现,对血清中NT-proBNP、hs-CRP 等指标能有效判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CRT 治疗后,血清中NT-proBNP、hs-CRP 及hs-TnT 指标改善均优于术前,故CRT 对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有一定效果。本文研究还发现,CRT 术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6 min 步行距离改善均优于术前,这与肖群林等[10]研究类似,CRT 通过恢复机械和电同步,协助药物纠正神经激素体液紊乱,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进而改善运动能力。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 术后疗效较好,其能限制疾病进展,逆转左心室重构,改善患者心功能,同时提高运动耐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