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师曲式与作品分析公共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9-09-04 06:01郭鸿斌
艺术评鉴 2019年14期
关键词:高师思考教学改革

郭鸿斌

摘要:在作曲技术理论中,曲式与作品分析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了多个学科知识构建而成的具有完善知识体系的一门重要学科,是我国各专业音乐院校、综合类大学音乐院系都要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本文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系所开设的曲式与作品分析公共课教学为研究对象和载体,梳理在曲式与作品分析公共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师   曲式与作品分析   教学改革   思考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4-0087-02

一、学科概述

在第二届全国音乐分析学研讨会专家发言中,武汉音乐学院郑英烈教授说道:“曲式学”英文叫“Form”,“Form”是“形式”;也就是说,“曲式学”本来是专门研究音乐结构形式的一门学科,不涉及音乐的内容。1958年吴祖强从苏联学成归国后第一本曲式学教程著作(1962年音乐出版社出版)正式命名为《曲式与作品分析》。从此,“曲式与作品分析”(简称“作品分析”)这个名称便在全国流行开来。这在当时来说无疑是一种进步,说明这门学科已不仅仅是讲授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它还试图旁及作品的其他方面。”①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高佳佳教授曾说道:“曲式与作品分析是西方作曲理论四大件中最需要技术全面的专业。”曲式与作品分析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洞察力等方面具有独特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曲式与作品分析作为一门专业必修公共课程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系已经开设多年,在此期间,它为各师范院校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院系曲式与作品分析公共课教学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面临着改革的需要。

(一)教学内容与实践的脱节

目前,曲式与作品分析的教材琳琅满目,其中,各高师音乐院系所使用的教材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在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内容安排上差异性存在的客观事实。没有任何一本曲式与作品分析的教材可以完全做到放之四海而皆准,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作出教学内容的补充和调整。笔者以自身工作的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学院的曲式与作品分析公共课的课时设置为一年(共72课时,2016级本科生新实行,之前为一个学期,共36课时),目前所用教材为高为杰、陈丹布编著的《曲式分析基础教程》,客观说,该教程理论部分讲解系统,对应分析谱例丰富,是一本比较实用的教材。在教學实践中,学生会拿着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属于比较基础范畴的音乐作品分析的问题向笔者请教,其实很多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已经进行过详细的讲解,但是学生们依然不会应用,这明显体现出了教学内容与实践的脱节,这种脱节并不是单纯的由教材的选择而造成的,而是高师音乐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脱节。

(二)对音乐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分析相对片面和孤立

如前所述,曲式与作品分析不仅仅是音乐形式的分析,还涉及到音乐内容等方面的分析。杨儒怀先生在《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一书中有这样一段陈述:“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音乐作品就是由内容与形式这一对矛盾所组成的。没有形式,内容就无法表现;没有内容,形式就无法依附。所以音乐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矛盾统一体,而以内容为主导。由内容出发,以内容为主导因素,分析研究表达内容的一切形式手段,怎样在内容不断地发展中,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这是作品分析非常重要的要求之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必须分析研究形式手段怎样有力地表达内容,使它充分地体现出来。”②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音乐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分析相对片面和孤立,要么侧重形式的分析,要么侧重内容的解读,从而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下面以肖邦的e小调《前奏曲》(Op.28,No.4)为例,对于该作品的分析,以笔者授课班级学生的分析结论为例,学生的分析主要呈现出两种形式:第一,以曲式结构为主,用材料“同则分”与和声终止式呼应的分析方法,将作品的曲式类型定性为一部曲式,并附以如下结构图示。第二,在第一种分析的基础上兼顾到作品内容的表达与作品风格的分析。

以上两种分析,第一种更加侧重作品结构形式的分析;第二种兼顾到了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分析。但是,两种分析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音乐分析应力求实现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简单地分析音乐的结构形式和简单地陈述出作品的内容表达,都不是音乐分析的核心所在。肖邦的这首前奏曲,教师在给学生作分析时,除了引导学生探寻作品的曲式结构类型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思考肖邦采用了怎样的音乐形式和陈述语言去充分表达作品中忧郁、压抑的思想内容。

谱例1中,第1-12小节是这首前奏曲的第一个乐句,对该乐句进行细节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肖邦采用了精心构思的音乐形式和陈述语言精彩地呈现出了作品中忧郁、压抑、伤感、内在的思想内容,实现了音乐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具体的音乐形式和陈述语言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五点:第一,主题旋律在狭窄音程内的徘徊。除弱起小节的八度上行跳进外,前八小节内,主题旋律始终徘徊在A音和C音的小三度狭窄音程范围之内,暗示了一种无法摆脱的压抑情绪。第二,主题旋律中下行小二度叹息性音调的强调,增加了作品伤感的情绪。第三,固定不变的柱式和弦伴奏织体,使音乐显得迟缓而庄重。第四,相对固定的节奏型,主题旋律在前六小节(弱起除外)保持了附点二分音符加四分音符的固定节奏型,音乐性格显得“机械而呆滞”。第五,和声的高度半音化特征,伴奏和弦采用了高度的半音化和声手法,将一系列不协和的和弦按照半音化下行的线性排列方式进行陈述(谱例2所示),使音乐呈现出极强的和声张力与结构力。令人惊叹的是,肖邦在音乐结构的关键位置(乐句的开始、材料的变化、乐句的结束)保持了传统和声的功能序进,作品的和声以传统的t——s——D为骨架,同时呈现出浪漫主义时期高度的半音化特征,这种极富逻辑和创造性的和声手法精妙地契合了作品内容表达的需要。

猜你喜欢
高师思考教学改革
高师音乐学院音乐教材的规范性研究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初探
地方高师钢琴专业课考试侧记
论高师人文学科教师教育者的“师士”使命的源起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