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璇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掀起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创新热潮。其中“展示交流”课堂教学突出“课堂展示”这一过程,在激发学生创造性、彰显学生自主性、促进学生学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开放性较强,容易使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因此,本文针对“展示交流课”在当前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课堂优化策略。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思想政治 展示交流课 优化策略
思想政治“展示交流”课,就是将“交流+展示”的教学方式引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通过这种课堂形式,一方面,发展学生,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的相对自由,让其作为主体尽可能地去体验、去生活、去实践,使学生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同时,掌握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实践的技能,理解生活中的哲学道理,坚定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思想。另一方面,发展教师,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情境设置、引导、激发和点拨”来实现教师角色的新转型,让高中思想政治教师不仅仅是政治学科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与实际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交流的桥梁,是学生学科能力、素养、技能及经验提高的助力者。
思想政治“展示交流”课由于课型的多元开放性,因而具备问题性、生成性、参与性和独特性的特点。首先,“发问”是思想政治“展示交流”课开展的前提,“问题”与“学习”在此课堂中能够紧密结合。其次,因着问题而进行的“交流”,主张尊重每一位学习个体的差异性。最终在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中,生成某一或多个合理的思想政治学科观点。通过这种“交流+展示”的课堂方式,让静态的知识通过生动的课堂动态生成,无形中将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构建,另一方面实现了学生自身发展能力的提高。
一、思想政治“展示交流”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展示交流”课,因其多元开放的课型特点,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由于各种原因限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1.学生方面
(1)主体意识薄弱
一方面从生理上讲,学生在年龄上和发育上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因此,多数学生对老师言听计从;另一方面,从心理上讲,学生对教师有一种依赖感,渴望老师的关爱、照顾、赞赏和表扬等。与此同时,在传统的小学及初中教育观念中培养的学生,习惯于绝对听从教师安排课堂的时间、课堂的计划和课堂的授课方式,并且在考试和升学压力的大环境中绝对听从和背记教师给出的“正确答案”,认同答案的唯一性,缺乏探究和质疑精神。
(2)合作意识薄弱
在展示交流课堂中,交流和展示本应该以小组的方式集体呈现,而实际过程中,却往往出现以下两种现象:一是出现课堂“沉默者”。学生既不愿主动发问,也不愿在公众面前发言回答,进而养成了沉默的习惯。二是出现“自我意识超越小组意识”的现象。部分“学优生”的集体意识淡薄,在交流中易忽视其他成员的意见和建议,使“自主展示”成为“自我表现”,背离了此类课堂的主旨。
2.教师方面
(1)“主导”角色转变困难
升学考核方式的守旧性导致在思想政治“展示交流”课的实际操作中,教师由教学“主体”变为“主导”的角色转换困难。一是开放性的交流讨论无法控制时间,会在一定程度上耽误教学的进度。二是学生的讨论无实质性效果。课堂过于活跃使得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水平下降,一方面给学生自己带来学习的压力;另一方面会使家长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质疑,导致该教师校级评价和社会评价降低。
(2)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不足
新课程改革中的“学生为主”即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定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活动、运用课堂评价,最终实现学生主动会学和学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一方面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了“教”上,忽视了教学目标本质中学生的“学”。另一方面,在课堂问题设置中,以学生“发问”的数量作为标准,认为学生所提问题越多,则主体地位发挥得越好。最后,在课堂活动设计中,特别注重外在活动而不考虑目标性和有效性。最终结果是缺乏教师有效引导,课堂无效问题过多,交流讨论负担过重,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只有活动却没有收获,课堂活动的价值丧失。
3.学校方面
(1)课堂缺乏管理和激励机制
教师与学生的形式化源于课堂没有“规则”。一是缺乏针对教师的规则,导致教师行为过于随意,要么是放任课堂自由,要么是“穿新鞋,走老路”,打着“学生主体”的旗号进行填鸭式教育。二是缺乏针对学生的规则,导致思想政治“展示交流”课堂出现了两种类型的参与者:“沉默者”和“吵鬧者”。
评价是激励的有效手段。实际上思想政治课堂的评价主体以教师评价居多,评价多为非量化的语言评价,导致评价时间在随意评价中出现拖移现象或为了省时直接删除该环节的现象。最终使得“评价”成为一种形式主义,既无法实现提高学生政治学科学习兴趣的目的,也无法实现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素养的目标。
(2)课程资源开发脱离教材
新课改要求下的思想政治“展示交流”课,要求教学资源多样以最大可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因此,为了配合思想政治“展示交流”课的进行,有些学校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自主研究编纂教辅资料,并以本校教辅为本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以学校行为为导向,许多教师在“展示交流”课的课堂教学中过度选取课外资料或自己编写的材料来拓展课堂探究活动,以此来实现拉近课堂和日常生活的距离、减少思想政治学科的难度、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技能的目标。但是在这种过度关注学生兴趣爱好的趋势下,教材受到了冷落,使得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支撑[1]。
4.社会方面
(1)社会支持不足
课程改革需要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的准备和舆论支持。目前,就全社会而言,人们对新课改的理解、参与和支持的力度均不够,社会舆论、社区、家长等教育改革的社会支持主体对于教育改革的目标、过程及方式的理解,及其同教育改革之间的利益关联不尽相同,因而对于教育改革的各种社会支持在回报期待、着力方向及行动过程等方面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互不关联,一直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和统一的整体。
(2)家校结合薄弱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2]在学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生的家庭也应是主要参与者。而现实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阻力之一就来自于家长。一方面,家长对政策“不理解”或“误解”。另一方面,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以及目前现行的高考录取方式影响,家长们排斥甚至是抗拒展示交流课程的开展,认为它的实施可能会导致学生成绩下降。
二、优化思想政治“展示交流”课的策略
为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展示交流”课在学生学习中的优势作用,提高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養,应针对现阶段存在的课堂教学问题进行优化。
1.学生转变
(1)主体意识的认同和培养
思想政治“展示交流”课的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生的学习,因此学生要主动树立学习“主体”意识,即学习的实施者意识。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独立性”观念,即认识到学习和生活的目的是满足自己与发展自己。其次,要把学习的自由和权利还给学生。学生在具体教学中的自由包括:时间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和内容的自由,即学生拥有相对自由支配的时间,能够自由表达,能够质问、怀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并且可以自行安排具有针对性的内容的交流和讨论,将精力集中在能引起自己深度思考的教材内容上。
(2)协调个体独立学习与小组共同学习的关系
处于展示交流课堂中的学生必须学会处理“个体”独立学习和“小组”共同学习的关系,实现最优学习效果。首先,个体独立学习是基础。因此展示交流课开展前应给学生留出个体独立思考的空间。其次,共同学习主要突出个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对小组共同学习的认知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它不仅仅是多人进行交流活动的方式,更是集中群力、群智解决问题,优势互补的过程。
2.教师转变
(1)重新进行教师角色定位与认同
思想政治“展示交流”课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教师为“主导”,即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发挥好“导”的效果,可以从四方面着手:一是平等。消除教师“知识权威”的固有观念,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的学习氛围。二是引导。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一方面,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注重教给学生思想政治“展示交流”课必备的技巧(语言、书写、表达等)。三是鼓励。鼓励学生敢于发表和勇于发表见解,积极肯定和赞扬小组交流学习的共同成果。四是干预。教师必须在必要时候进行课堂干预,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学习。
(2)教师主动开放课堂
教师在政治课教学过程要做到“三开放”:开放“预设”、开放“目标”和开放“展示”。首先是开放“预设”。教师应将预设作为宏观掌握课堂一种手段和措施,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生成动态性的、长远性的课堂预设。其次是开放“目标”。思想政治“展示交流”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该包含多个方面:一是知识方面,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二是能力方面,合作能力、表达能力、领导能力、组织能力等;三是社会技能方面,能够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最后是开放“展示”。同一问题展示的成果可以有多个,强调认识和思维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通过对问题的多种解答能够激活课堂[3],使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焕发生机。
3.学校改进
(1)强化课堂管理
展示交流课堂由交流小组构成,因此首先要进行课堂分组。政治学科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当前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科学地安排讨论合作学习小组。一方面将小组的规模保持在2~6人的数量[4],另一方面,在小组座位的空间布局上,应采取会晤型空间布局——左右桌相视而坐,并且在距离上要求:既要保证小组内成员之间尽可能地缩小距离,便于组内成员聆听和沟通;又要保证各组之间保持一定的空间,防止组与组之间产生声音干扰。最后,在小组人员组成上,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标准,把班级内政治学科相同水平的学生分配在不同的组内,保证每个交流展示小组都同时拥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
(2)规范教学评价
首先,要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对象。高中思想政治“展示交流”课的评价应包括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课内评价包括:小组内成员自我评价、小组内成员互相评价、点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课外评价指:分发课堂评价表、师生面对面交流、同科目集体备课、校方听评课评价等。评价对象也不应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展示交流课中,教师与学生是地位平等的双方,课堂开展是教师主导,双方相互学习的过程,因此评价对象也应将教师涵盖在内。其次,要明确评价的标准。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将评价标准分为对学生的评价与对教师的评价。
4.社会助力
(1)家校联系
一是教师和学校要及时与家长交流信息。一方面通过教育专题讲座、专家论坛等形式促使学生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另一方面要提供多种途径让家长切实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实行“家长听课制”,安排有意愿的家长亲身感受新型教育方式和课型。二是要尊重学生家长,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建立起家校联合沟通的机制,如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形式,根据沟通反馈改进、完善“展示交流”课教学。
(2)社校联系
在现代社会中拥有多种资源的社区在教育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学校应密切与所在社区的关系。一方面,将学校的各种资源面向社区开放,邀请社区成员参加学校活动。比如学校的教育讲座、学校自主评价等;另一方面,有效发挥社区的教育功能,配合学校开展一些有益的教育活动。比如居委会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等。实现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徐建平,黄立志.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管理文献研究综述[J].中小学管理,2005(01).
[2] 王艳玲.家长参与:推进新课程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06(06).
[3] 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05).
[4] 郑淑贞,盛群力.合作学习中促进生生互动的有效策略[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04).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