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清
[摘 要]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系统性,很多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比较吃力,尤其是面对复杂的概念、公式、法则时,学生经常感到困难重重,从而产生“畏学”情绪。为了帮助学生克服“畏学”情绪,教师可以为学生创编短小简练、易记易背的数学口诀,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之感悟数学的魅力和精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口诀;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3-0081-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口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伙伴,也是学生认知的重要媒介。将难以理解、容易遗忘的数学知识编成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数学口诀,可以让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使原本抽象、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趣味横生。
一、巧用口诀,诱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内驱力的关键,也是学生获取新知的“内燃机”。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缜密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勇气。口诀通俗、简洁,可以很好地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编简单易记的数学口诀,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吟诵口诀中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比较多位数大小”时,新课伊始,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出了大大的“>”“<”,微笑着向学生提问:“你们认识这两个符号吗?”学生齐声说:“大于号和小于号。”教师追问:“大家还记得使用它们的口诀吗?”教师的话引起了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他们很快吟诵:“大于号,小于号,兄弟两个唱反调;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开口朝着大数笑。”口诀通俗易懂,既准确地描述了大小于号的特点,又道出了它们的用法。紧接着,教师出示了下面两组数,1912350、200140和1386204、1386685,并出示问题:“多位数应该怎么比较大小呢?你能编出比较多位数大小方法的口诀吗?”一听要编制口诀,学生立即来了兴致,很兴奋地投入新知的探索中。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吟诵口诀,体验数学口诀的精妙。在此基礎上,教师适时引出新知,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期待,也为后续的探索指明了方向。
二、巧用口诀,突破教学难点
在数学课堂中,总有一些核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怎样把这些内容讲懂、讲透、讲明,是值得每个教师深思的问题。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教师只是反复地生硬讲解,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经常是一知半解,无法透彻地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应选择合适的角度,引导学生巧妙地创编数学口诀,帮助学生降低学习的难度,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拓展思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在课前收集了一些不同年份的日历。新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年份每个月的天数进行统计。学生发现有的月份有31天,比如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的月份有30天,比如4月、6月、9月、11月;最奇怪的是2月,有的年份是29天,有的年份是28天。教师顺势向学生介绍:“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闰年时2月有29天,平年时2月有28天。”大月和小月的掌握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怎样才能准确地记住呢?把它编成口诀,就很容易了,口诀为:“7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4个小月要牢记,四六九还有十一,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还要把一加。”运用口诀,可以有效分散教学难点,从而逐一突破,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真正将数学课堂变得“简约”。
上述案例,面对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重难点,教师引导学生智慧加工,将它们创编成口诀。学生在吟诵口诀的过程中,快速地记忆了所学知识,提升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三、巧用口诀,实现辨伪存真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行为,学生年龄尚小,抽象思维能力弱,认知不深入,经常出现知识混淆的状况,这就成了学生做题出错的原因。在学生出错时,教师的态度不能“简单、粗暴”,而应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细心地探寻错误的根源,与学生一起创编口诀,让学生在完成“思维体操”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本质,避免在后续的学习中出现类似的错误,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出示题目:(125+25)×8,25×24。学生观察后认为这两道题都很简单,而且都可以运用简便方法计算,然后便立即投入计算中。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并不尽如人意,出现了许多错误。比如(25+125)×8=25×8+125=200+125=325,这显然是学生漏将125和8相乘导致的。对此,教师应让学生理解算式中的“125”,是125个“8”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忆乘法分配律的外形结构特点。又如,25×24=25×(4+20)=25×4×20=2000,这样算显然是不对的,表明学生头脑中的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发生了混淆。究其原因,是学生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和记牢乘法分配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错因后编制口诀:“分配律是个宝,简便运算少不了。正用反用都可以,把握特征最重要。因数分成和或差,括号牢记不分家。一数乘上几个数,最后记得要相加。”学生记住口诀后,可以用来指导和检验自己的计算过程,从而提高正确率。
上述案例,面对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教师没有直接“倾囊相授”,而是引导学生从分配律的特征出发,找出错因,并通过口诀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明朗的思维逻辑,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巧用口诀,进行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这一能力的培养,但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将这一任务扎根于课堂教学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而创编口诀就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有效途径。口诀短小、简洁,可以帮助学生归纳课堂中主要的学习内容,总结相应的策略,且口诀朗朗上口、归纳性强,十分有助于学生建构良好的知识体系,尽情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例如,在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后,学生知道了竖式计算的规则:先看被除数的最前面两位,如果最前面两位比除数大,就继续往下除;如果最前面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被除数的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上,得到的商就写在哪一位上。另外还要注意有余数的情况,余数不能比除数大。这样烦琐的计算规则,学生难以记忆和表达。于是,教师另辟蹊径,在学生理解上述规则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归纳总结,形成口诀:“除数是两位,我也看两位。两位如够除,继续往下除;两位如不够除,就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在那一位。如果有余数,定比除数小。”这样进行概括,形式新颖、重点突出,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上述案例,教师在教学完相关的规则后没有让学生生硬地进行记忆,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对计算规则进行概括和总结,将长长的规则编成了简洁的口诀,降低了识记和理解的难度,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口诀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可以增强学生获取新知的内驱力,促进学生以饱满、积极的状态融入课堂中,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应做有心人,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制易学、易记、易懂的口诀,真正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使口诀成为数学课堂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责编 吴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