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证理念下的师范专业认证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

2019-08-30 08:25高霞
求知导刊 2019年15期
关键词:课程结构专业认证教学实践

摘 要: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师范专业教育建设的水平、提高师范生培养的质量,教育部提出了为加强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检测评估,颁布了专业认证标准和办法,启动了师范专业认证要求。专业认证成为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对促进师范院校教育理念、課程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的转变与提升,突显办学特色及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专业认证;专业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实践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师[2017]13号)。《办法》明确指出,要规范和引导师范专业建设,建立和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师范专业认证工作自下而上,在学校自评基础上,自愿提出认证申请,经认证专家诊断形成认证报告。认证注重促进自我评价,推动质量的持续改进,探索建立教师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机制和全方位的教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一、现状

专业性教育机构对高校师范专业建设的核查、毕业生基本素养的考察是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对师范专业的定位、课程的建设、师资的培养、教育的实践等内容进行一系列的专业考察、评估和管理。认证工作以师范生的核心素养为要求,来评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注师范生,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实施教学,将评估结果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改进。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专业改革和持续性的发展。然而在当下,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缺少对中小学教育需求的充分调研、考察和认知,从而造成了课程设置、专业发展、教学实践与专业认证需求之间存在着现实的差距,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与基础教育需求的差距,专业课程设立与认证需求的差距,教育实习实践与专业标准的差距。因此,师范院校要对专业认证现状与专业认证目标进行梳理并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促使师范专业认证工作顺利实施。

二、关注需求,落实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进入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学校贯彻和实现长期发展战略的关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必须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从中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决策。培养目标的定位要符合国家、地区教育改革发展和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围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工作的中心任务,其教育理念和实施措施要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已成为人才培养成功的关键。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无论是从教师自身发展方面来谈,还是从专业认证需求方面来议,师范院校能科学、准确地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又是专业认证通过的关键因素。

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要立足、服务于本地区的基础教育,明确地将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与基础教育的需求相结合。基础教育的需求是最具话语权的,基础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必备什么样的素质、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师范院校就要“应需培养”。需求的定位决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将基础教育需求与高校专家和同行制定与审议两者有机整合,使人才培养的方向具有专业发展的前瞻性和长远性。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培养条件相适应。不同层次的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要具体结合学校层次和本地区基础教育的特点和实际、师资培养的具体要求以及未来的发展需求,实施错位式培养,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情况的差异性需求。从本质上培养基础教育所需的思想道德端正、身心素质健康、审美情趣良好,并具备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终生学习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师范类人才。

三、基于需求,重塑课程结构

师范专业认证针对师范类院校的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活动等展开了科学、规范的考查和评估,其通过专业认证引导高校教学的革新、教学策略的调整,甚至是课程结构的重塑。革掉“旧思想、旧内容、旧方式”的惯习,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的能力,充分对接基础教育学校所需求的师范人才。

首先,课程结构设置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体系中的各课程类型、教学科目、课程内容要具备恰当合理的比重,充分体现课程结构设置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等基本特征。其次,课程设置要服务于师范生的专业发展,结合认证需求和学生需求,研究课程结构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与意义,进一步明析教学理念,重塑课程结构。最后,课程结构应体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科专业与教师教育课程的有机结合[1]。依据基础教育学校的需要和师范生的专业能力需求,以专业认证为导向,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转变课堂教学策略,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成效,实现实质性的发展和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深化实践,提升实践能力

教育的本质在于实践,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要提高教育实践能力,第一,学校应重视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结合高校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齐抓共管、多管齐下”提高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学校可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反思、研究能力。如通过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和探究教学,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经验,使其具备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的综合能力。第二,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具有足够深度、广度、多样性的教育研习、见习和实习等连贯性的教育实践时间。在教育实践中实行高校教师加基础教育教师同指导的“双导师”制度,保证符合专业认证要求的高校兼职教师的优秀基础教育教师的人数比[2]。必须有专业发展制度和措施的保障,有满足教学研究和实践教育的实践基地,有科学有效的教学实践表现评价机制以及师范院校的教师要有能指导师范生在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家长沟通等各种复杂情景与状况的应对、处理的综合能力。

总之,师范专业认证聚焦专业内涵式发展,建立基于产出的专业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为理念,以考察课程的实施对人才培养为促进力,以培养目标达成度、社会需求适应度、教学资源支撑度、质量保障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为主线。《办法》的出台,对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课程结构的完善、实习实训的成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标准和要求,更需要再深入推进集社会、高校、基础教育学校“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共同培养素质好、专业强、面向教育实践的富于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房栋,支韵然.如何更好实现师范专业发展与认证需求相衔接[J].中国成人教育,2018(18).

[2]刘俊玲.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英语师范生的培养路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11):162-164.

作者简介:高霞(1978—),女,陕西户县人,中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音乐学、中小学音乐教学法、声乐。

猜你喜欢
课程结构专业认证教学实践
中美两国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的比较研究
创客类系统实训的自适应结构化模型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的三种导向
试析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与类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湖北民间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