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明桀
摘 要 高效课堂已经唱响不同学科的教学中,并发挥出无可比拟的强大优势,成为各学科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特色。作为高中生物教师要深入地研究以下三种具体的方法和策略,整合教学资源,紧紧围绕新课标,进行高效课堂的构建,立足课堂教学实际,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发展学生的思维,彻底打破“满堂灌”的落后形式,加强生活与课堂的联系,创设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以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高效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4-0095-01
教育教学体制的变革,促使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创造了积极的教学条件。然而在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推进中,部分教育者的教学方法和观念,仍然不能成功地走出应试教育的框架,一味地追求成绩,而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探究,被动的教学局面,导致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高效课堂的构建,不能顺利地达成。鉴于此,高中生物教師从课堂出发,努力改变过去刻板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地减少讲解和传授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究和发现,引领学生进行深入地研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从而构建出高效、优质的高中生物课堂。下面就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进行如下三点具体的探索和实践。
一、积极地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奠定高效课堂构建的基础
良好的开端,是任何事业获得成功的重点。想要构建出高效的高中生物课堂,就需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出发点,搜集与所讲内容相关的资料和信息,不断地注入新的知识,丰富和拓宽学生所学的范围,让学生的视野不断地扩大,促使学生对未知的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为高效课堂构建,做好铺垫,打好基础。为此,为了能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高中生物教师可以事先给学生准备预习的导学案,让学生用充分的时间去提前预习。对于学生来说,课前准备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的安排,留足时间进行自主预习,可以结合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结合现代网络资源的优势,查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学生自主预习并不是盲目和随意的预习,简单地查阅资料即可,而是在预习的过程中将那些难以理解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标记,为课堂上能够深入的学习掌握知识做好铺垫,只有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才能推动高效生物课堂教学的实现。
二﹑巧妙地创设多元化的问题情境,推动高效课堂的构建
问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也是学生思维不断放宽的重点。只有精心地设计不同的问题,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情境,学生的问题意识才会更为强烈,而高效课堂的构建,才能实现。为此,高中生物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课堂问题,引起学生的关注,让学生对问题产生质疑心理,然后带着疑问,去思考、探究,让学生置身于不同的问题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灵活地运用生活中的素材,促使高效课堂的达成
生活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基础和前提。因为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解决生活问题而存在,只要找到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从生活中,找到更多的资料,为教学服务,课堂就会充满活力。为此,高中生物教师要细致地分析教材内容,从中提取更多的有价值的内容,并加以利用和改造,让学生对生物产生亲切感,更加自觉地探究生物知识,无形之中缩短学生与课堂的距离,以推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全面开展,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诸如,在“生命活动的主绍承担者―蛋白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这样创设生活化情境: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之一,它在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的含量仅次于水,占细胞干重的一半以上。食品包装上常常附有食品成分说明,如果大家留心观察的话,会发现蛋白质是许多食品的重要成分,有时还会看到添加某些氨基酸的食品。在师生互动环节,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多少种富含蛋白质的食品?让学生根据个人生活经验回答:瘦肉、蛋、奶和大豆制品等;并总结:蛋白质必需经过消化成为各种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如此,教师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顺利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构建高效课堂做铺垫。
总的来说,高效是教学的主旋律,是课堂的生命,也是改革的成效。作为高中生物教师要以新课标落脚点,切实开展和推进高效课堂的构建,把学生放在关键性的位置,积极地探究以上教学方法,不再继续使用被动落后的教学方法,恰当的运用教学方法,深入地贯彻教育教学方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地引导学生去总结生物学习的窍门,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活动,让课堂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立新.浅谈高中生物学科“有效教学实践高效课堂实验”课题研究――之我见[J].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7(10):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