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红红
(江苏省如皋中学 226500)
在多年的高中教学中笔者发现,每个班级、每个学科都会有一个群体——学困生.引发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样的,通常情况下归因的结果是他们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接受能力较低,学习习惯不科学.基于这些分析,人们也提出多种学困生的转化思路,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随着教育情境发生变化,人们对学困生的转化目标以及策略也在发生着变化,对学困生的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以更准确的把握学困生的成因本质,是转化学困生的基本思路.本文以高中化学教学为例,基于笔者进行的案例研究,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出发,谈谈学困生转化的新思路.
学困生的转化原本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层面的思考,相比较而言智力因素对学困生的成因其实没有在经验中想象的那么大,反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则比想象的要大.有高中化学同行通过研究发现,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学困生的形成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具有客观关联性,也因此非智力因素对高中化学学困生的转化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这样的结论,笔者也在案例研究的过程中有所启迪.
案例1:在“化学能与电能”学习中,笔者发现学困生在理解原电池原理的时候,总是无法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去建立起对原电池原理的认识.而在采用笔者自以为最基本的方法,即重复记忆的方法让学生去“背”时,他们也表现出高度的困难.当笔者将这个事例与同行交流时,绝大多数人给出的判断就是学生比较“笨”.
案例2:在阿伏加德罗常量学习的过程中,笔者给了学生一道基本的选择题: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量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8 g O2含有4NA个电子
C.标准状况下,22.4 L盐酸含有NA个HCl分子
D.1 mol Na被完全氧化生成Na2O2,失去2NA个电子
之所以选择这一看似较老的试题,是因为笔者发现阿伏加德罗常量作为高考的一个基本知识点,学生在日常的问题解决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困难,而在学困生身上的表现,就是他们对此类题目的解答很多时候都无法入门.其原因在哪里呢?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学困生对阿伏加德罗常量的理解无法建立,是“学生笨”.
所谓的“学生笨”实际上是从智力因素的角度给出的判断,而笔者在案例研究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发现,学困生的真正成因,在于他们理解阿伏加得罗常数的时候,思路完全不行,而思路的不行又是因为对于教师提供的理解模式不注意建构,被动学习、专注程度差、不善于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是学困生身上的共同表现.这也就是说明,这些非智力因素才是学困生的真正成因,而不加分析武断的从智力因素角度认为学生笨,显然是不可取的.
既然这些学困生在化学学习中的成困原因在于非智力因素,那帮助他们“脱困”的方法,显然也要从非智力因素角度考虑,而这也应当成为学困生转化策略的根本智慧源泉.笔者注意到,基于非智力因素角度对化学学困生进行转化,并非笔者首创,事实上早就有人提出了赏识教育的思路,认为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关于这样的判断,笔者并不否认,但笔者想强调的是,化学是传统学科中的理科,高中学生即使是学困生,也具有较强的理性认识与判断精神,如果不加判断的、以所谓的爱的名义去转化学困生,很多时候都是事倍而功半.真正的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出发去转化学困生,还是要秉承科学的视角,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进行.
在上述案例1中,笔者引导学困生重点研究一个原电池例子——Zn|H2SO4|Cu原电池,让他们判断负极发生什么反应,正极发生什么反应,总的反应是什么反应.在判断的过程中,强调对判断对象的关注,如对负极的Zn,对正极的Cu……事实证明,当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时,他们的学习态度就自然好了起来,在对正负极所发生的反应进行思考的过程中,积极的态度加上高度的注意,而在判断成功之后,笔者给予了积极评价,这个时候他们内在的需要与兴趣也就被激发起来.这种激发不是那种无原则的爱,而是真正契合学生内心需要的,因而是有效的.
在上述案例2中,对于学困生,笔者引导他们关注唯一的重点:12 g碳-12所含的原子数.考虑到这个说法对于他们而言比较抽象,笔者在给他们讲述这一知识的时候,从化学史的角度让他们初步了解了阿伏加德罗在探究的过程中,是怎么研究得到这个常数的.不出意外的,化学史总能打动学生,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了解了阿佛加德罗常量的来龙去脉,在“然”和“所以然”之间形成了认知的连续性.这件事他们利用阿伏加德罗常量在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少了一些认知上的障碍,多了一些自信.于是在上述问题中,他们能够基于每个选项的说法,从氧气分子含有的电子数推算8gO2的物质的量,从1 mol Na被完全氧化生成Na2O2推算转移的电子数等,逐步判断并且得出正确选项.
在上面的两个案例中发现,学困生在转化的时候,更明显、对学习也更有促进作用的因素正是这些非智力因素,这也说明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去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是正确的.
站在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一方面心里知道核心素养的培育“一个都不能少”,另一方面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面对学困生时,心里又多多少少有一些没把握.以一个新的命题就摆在面前: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在已有的基于非智力因素实现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笔者得到的认识是,其实当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入手,去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形成积极的需要、强烈的兴趣与动机、持之以恒的意志的时候,也正是让学生在基于这些非智力因素,去完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等过程,因此从这个角度讲,研究并激活学困生身上的非智力因素来促进他们的转化,也是在基于他们的实际水平进行核心素养的培育.
以上是笔者在对高中化学学困生转化案例之上形成的浅显思考,不当之处请专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