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领域,围绕其教与学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以对课堂教学起着导向性作用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来说,现状不容乐观。实际操作中,教学模式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沿袭着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老路子。而目前的评价不仅不能对课堂教学改革起导向与激励作用,而且导致迄今没能就“一节好课是什么样的”这个关键性问题提出明确的建设性意见。反思传统教学评价及其理念指导下的“好课”,建立一种新的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体系,已经非常迫切、非常必要。
关键词:教学评价;以教为主;以学论教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2-0083-02
课堂教学评价,向来是教育决策者、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为了准备好一节公开课,不惜精心设计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为了体现自己的“教学机智”“应变能力”事先制造问题,并操练好几遍。授课过程中,语言、板书、教具、教学环节都要经过反复斟酌、周密安排,回答问题的都是好学生,上台板书的全是聪明孩子,外加为了追求时髦,声、光、电全部派上用场,课堂成了教师的“演出”舞台,学生的学仅仅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学生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注意力为“声色”所牵,为“光影”所累,在知识的感悟、智慧的启迪上却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一堂课下来一无所获。传统的公开课,学生对问题的解答都可以顺利过关,这样看似“完美”的课堂让听者十分满意。而课堂教学不应再成为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和“会学”,才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反思传统教学评价及其理念指导下的“好课”,建立一种新的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一、传统教学评价“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论教”的评价。其特征是强调教师的教,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是主角。“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错误倾向,导致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错位。过去评价一堂课往往通过一些指标去衡量,诸如“教学目标明确”“教程安排合理”“提问精简恰当”“适时运用媒体”“渗透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板书精当美观”“教态亲切自然”等。符合“标准”的课才被称为“好课”。其实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这些标准都是为教师“量身定制”的,将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定为教师,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理论依据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的理论。其设计思想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师只要把课备好、教好就算大功告成。但这种重教轻学的特点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对教材、对权威的迷信,使学生缺乏发散思维与批判思维。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也不知道要问什么的麻木习惯,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
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即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怎样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合作、思考、获得结论以及该过程中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例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如何激發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学”的价值。其所对应的“以学为主”教学模式的理论设计原则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与自主发现,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以学论教”,从关注“教”到关注“学”。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教师不应再充当导演的角色,那么教师该如何做呢?
三、新形势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转换关键是提升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应从主角转换成配角,并要善于当好配角 。“修炼内功”最重要。比起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学设计是否结构合理等,一位教师能否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能否“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能否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能力更为重要。只要这位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发展,板书可以让学生来写,总结可以让学生来做,但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
例如,教案设计“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大部分,将有助于教师同时注重教与学;设计“学情分析”或“课后追记”等内容,便于教师在课前分析、思考,课后总结、补充,在这个意义上,教案并不是写得越干净就说明教师备课越认真。课堂教学不应再成为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和“会学”,才是教师的本职工作。
“学”是“教”的目的,“教”要为“学”服务。对于课堂上学生不会读、不会回答、不肯举手或者学生提出刁难的问题,教师不应“拐弯”“后退”“加速”,而应给予正面的引导、回答。上一堂完美的课固然令人欣慰,但一次小插曲、小碰撞必将使学生从中获得真知、成功的体验、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些比教师在一堂课中形式上的“完美”重要得多。同时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重视学生的“学”,也将带动教师的“教”。
配角搭台,主角唱戏。新课程课堂教学一个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说得多、动得多,但任何事情都应有度,活动和讨论的安排要做到科学、合理,每一次的活动和讨论学生都应有收获。某些教师为了追求新课程的“新”,设计了很多新颖的活动和讨论环节,但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5分钟,活动只能做做表面文章,讨论还没来得及展开,教师就宣布结束,结果成了教师个人在表演,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除此之外,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活动的时间、秩序和方向,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获取对他们最有效的知识。
教师应成为学习情境的创造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师要以学论教,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模式中转变过来,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课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可能的反应,思考相应的对策,了解学生的需要,这样才能真正上好每一节课。
参考文献:
[1]谷红斌,霍静静.中国微格教学评价研究评述[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4).
[2]魏丽鸿,郑凤莉,师艳萍,等.基于“以学评教”理念的督导听课评价模式在高等医学院校探索与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4).
作者简介:张玉(1984—),河南新郑人,讲师,研究方向:消费者心理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