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哲
传统文化课有几个“潜目标”:以文化人,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思维,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引导学生礼敬传统文化。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上实现这几个目标,值得我們深深思考。
与必修、选修课本的教授方式不同,传统文化课应从对“言”的渗透上升到对“文”的研究。以专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经、史,感悟中华文明。
这一课程的开设需要老师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较全面的文学史观。以《说文解字》为例,课程开发者的目标设立为:
1.理清许慎“六书”的基本理论,以六书理论来解释汉字。
2.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汉字的演变和书法体系。
3.在了解汉字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谈谈汉字在中国文明中的作用。
4.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汉字和文化典籍中寻找和建立文化自信。
从目标角度看,我们的教学重点除了要放在选文的字词落实研究上,还要对其文化内涵、哲学思想、价值意义、逻辑思维加以理解和认识。
在语文必修一课后“梳理探究”中“优美的汉字”一节,在之前的教学中,对该部分知识只是简单教学、浅尝辄止,但如今,确实有必要对汉字起源、汉字形体和汉字形成深入教研,对汉字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高一高二传统文化课程中包括了《说文解字》选读、“四书五经”选读、诸子经典选读,其中很多知识在文综课程中有所体现。政治学科和历史学科中分别有专门的教材涉猎传统文化。
例如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岳麓版历史教科书,必修“文化生活”一册详细讲述了中国文化传承的历程,特别强调了儒家思想的产生和传承历程,这与传统文化课的教授内容是完全吻合的。再如政治“哲学”一册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如果不结合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课程讲授就会非常艰深枯燥,既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也加大了考试复习的难度。再如2017年全国高考文综卷40题,该题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依托,从此题的设计来看,传统文化知识直指高考,甚至说在文综里政治、历史这样的学科中作为直接考点出现,如果单单指望语文课讲授传统文化知识,忽视了学科关联,那么教授效果就会不尽如人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