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甜甜
“这是我的。”“这不是我的。”对于3岁左右的幼儿而言,如何区分自己的所属物与非所属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此时的他们正处于“自我中心”的脱离阶段,简单的说,幼儿刚刚能够意识到“我≠世界”,懂得认识和区分客我,物权意识正处于发展的初期,还不具备符合社会道德伦理的物权规则感。
一、案例描述
峰峰从中班开始转入了我任教的班级。一般来说,新转入的幼儿可能存在环境适应和人际适应问题,因此在峰峰刚入园的两周时间里,我对他的关注度比较高。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认为峰峰在新环境中适应状态较好,日常表现与班上其他孩子无异。他性格上比较好动,动手能力和观察力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活动中的专注时间偏短。
然而,在我认为峰峰已经顺利融入我们这个“大家庭”时,关于他“偷东西”的投诉传入了我的耳朵。不少老师和幼儿都反映:峰峰喜歡把幼儿园活动使用的道具“偷”走,如一些小珠子、小贴画之类,只要是他觉得喜欢的东西,他就会偷偷放进自己的口袋里带回家,甚至在户外活动场所或是幼儿园以外的公共区域内,他都会把路上看到的对自己有吸引力的小物件带走。在老师批评后,峰峰将自己的口袋用双面胶黏住,并表示:“这样我就不会偷东西了!”
在获悉峰峰的情况后,我并没有认为孩子的行为是偷窃,因为对于他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来说,出现这种不告而拿的行为并不罕见,原因也可能很复杂,但这个问题必须要引起师长的注意。
二、案例分析
为了能弄清峰峰问题行为的根源,我联系了他的家长,通过峰峰妈妈的描述对他的家庭成长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峰峰的妈妈在大学里任教,个人素质良好,经常与我们老师沟通交流一些孩子的教育情况,但在这次的问题上峰峰妈妈表现出对孩子一定的偏袒,峰峰妈妈承认孩子的行为有错,但却否认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峰峰的爸爸是一名狱警,平日里工作较为繁忙,在家庭内的话语权不大,与孩子的交流也比较少,更没有直接跟幼儿园老师有过沟通。此外,峰峰父母都有社会工作,因此很多时候峰峰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抚养,而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不高,除了生活方面也鲜有参与到幼儿教育中。
不难看出,峰峰的教育问题主要是妈妈在把关,爸爸由于工作繁忙加上教育能力有限,几乎不会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当中,甚至由于亲子相处时间较少,无法为幼儿提供男性榜样参照。峰峰妈妈作为峰峰家庭教育的主要领导人,对峰峰问题行为的判断和引导直接影响了干预效果。当我向峰峰妈妈指出孩子存在不告而拿的问题时,峰峰妈妈第一时间承认了峰峰的行为是错误的,却否认了这一行为的错误性和严重性,她表示:“孩子喜欢就拿回去玩一会儿,开心就好,东西也不值钱。”
并且,峰峰妈妈表示自己没有对峰峰进行过批评教育,她习惯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即使孩子表现出了明显的错误行为她也很少给予严厉的批评。在交流过程中我意识到,峰峰妈妈并非是想要偏袒孩子,实际上,峰峰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妈妈的允许,甚至是鼓励,因为她在陪伴孩子的时候通常只看到了峰峰收集树叶、石头等物品,她认为收集这些能养成孩子收集和整理的习惯。即使在我明确表示峰峰在幼儿园不告而拿时,她依然不认为这是可能影响孩子人格和品质发展的问题。
三、解决方案
在理清了问题的根源后,我为峰峰制定了一套行为干预方案,该方案需要从峰峰自己和妈妈两方面进行引导。
首先,对于峰峰不告而拿的行为,我们幼儿园老师都达成了一致的意见,不能将他的行为定义为“偷窃”,一是因为他本身的意愿并不是偷窃,二是偷窃行为的严重性和造成的负面影响太大。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当老师发现峰峰出现了不告而拿的行为时,要及时制止并私下教育峰峰,明确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不好的,我们所接触到的大部分物品都是有“主人”的,我们如果要使用或者借走,应当请示物品的主人,得到允许后才能使用或借走。
其次,对于峰峰把自己口袋黏住的表现,我认为这是他向老师表示决心的一种方法,而我们老师应当给予他充分的信任。于是我对峰峰说:“峰峰,把口袋黏住了,老师送你的糖放哪里呢?老师相信峰峰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快把小口袋打开吧!”
再次,我还为峰峰单独设计了一次绘本阅读活动,利用午休时间在小教室进行。活动中我给峰峰讲述了一个自编的《小猫集邮》的故事:小猫喜欢集邮票,它除了会把家里收到信件的邮票收集起来以外,还会存钱去文具店买邮票。但是它觉得自己的邮票还是太少,于是它开始守在邮筒旁边,把别人信上的邮票撕下来收集。后来小猫的行为被邮递员发现了,邮递员狠狠地批评了它,它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表示再也不这样做了。
在故事中,我启发峰峰去思考:“小猫为什么要撕走别人的邮票?小猫这样做对吗?会给别人带来什么麻烦呢?”讲完故事后,峰峰主动向我表示:“老师,我偷东西是不对的,以后不会了。”我赶紧告诉他,“你把公共物品带回家是不对,但这不能算偷,知道吗?老师理解峰峰,你只是很喜欢这些小玩意儿,想把它们带回家。可是你想一想,如果每个小朋友都把幼儿园的东西带回家,那你们来幼儿园还玩什么呢?咱们再想一想,如果有个小朋友到你家里,把你喜欢的东西拿走了,你会不会心疼啊?”在我的引导下,峰峰渐渐地对“物权”有了概念,他说:“不是我的,不能拿,是我的,别人也不能拿走。”
最后,我还跟请峰峰妈妈到幼儿园进行了一次长谈,我客观地将峰峰的问题行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并明确指出了峰峰妈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将一些关于幼儿物权意识纠正、物权规则培养的资料分享给她。峰峰妈妈实际上是一位理解能力很强的女性,在上一次对话后她已经对自己的教育进行了反思,所以这一次我们很快就在教育理念上达成了一致。
在家园合作共同干预下,峰峰再也没有出现过不告而拿的问题,被双面胶黏住的口袋也打开了。
四、教育建议
通过峰峰的案例,我总结出了几点关于纠正幼儿物权意识,培养幼儿物权规则的教育建议。
(一)教育孩子认识并理解物权
很多父母一发现孩子“偷东西”,都会觉得愤怒和担心。但实际上这种行为在学前儿童身上非常常见,核心原因在于幼儿不具备物权意识。在MOOC《儿童早期教育》的课程中曾提到:12-18个月的孩子通常是以自我为中心(Egocentric),他们觉得世界是围着自己转的,而且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所以一旦他们想要什么,会想立刻实现。到孩子2-3岁时,他们已试图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但仍然需要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如果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那么就可能出现案例中到了4岁还“不告而拿”的行为。
在孩子建立物权观念之前,没有“偷”的概念,有的孩子只要觉得喜欢、需要就会去拿。有的孩子隐约知道不告而拿不好,但并不知道有多不好。因此,在幼儿3岁以前教育者就应准确且明确地告诉孩子什么是“物权”,使孩子认识到生活中哪些事物是有所属权的,哪些没有,要让他们知道损害他人物权是一种错误行为。
(二)关注但要尊重孩子的物权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也有自己的东西,如玩具、衣服、帽子、钢琴、学习用品等。这些物品是家长提供给孩子的,孩子们已然认定这是自己的东西,教育者要尊重孩子们拥有这些物品的物权,从而有利于孩子在方方面面健康成长。教育者在尊重孩子的物权过程中,会使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父母和老师是爱自己的,也会慢慢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对家庭和幼儿园也会感激,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教育者不去干涉孩子怎样使用物品,就是在尊重孩子的物权,孩子会自己整理、摆放、保管、爱护自己的东西,从而养成生活独立性。教育者在使用孩子物品时要征求孩子的同意,不能用哄騙或强硬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孩子允许后要做到有借有还,这样以后在家长需要时孩子会主动提供,也就做到了主动分享。例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尊重孩子的同时也要做孩子坚强的后盾,当孩子不愿意分享时,父母要站在孩子这边,温柔地阻止别的小朋友抢孩子的玩具,加强孩子对这件物品的所有权。
(三)引导孩子尊重他人的物权
有时,教育者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去亲戚家做客,而孩子可能会与小伙伴发生争抢的情况。教育者要在出发前提醒孩子,若想要玩朋友的玩具应先征求朋友的同意,若对方同意就可以一起玩,若不同意则可以找其他玩具玩,别人的东西不能占为己有,更不能去抢、去损坏,这些行为是错的、不美的。征求对方同意很重要,当孩子在别人家玩时,家长要提醒孩子什么东西可以拿,什么东西不可以拿。最基本的规矩是:想要什么,在拿起来之前,先询问大人或对方小朋友可不可以。教育孩子不能顺手牵羊,若自己的孩子喜欢亲戚小朋友的玩具,并且想要带走,这个时候就要告诉孩子:“东西是别人的,若是被你拿走了小朋友就会伤心。你若是喜欢,妈妈给你买一个一模一样的,这样你们两个就有同样的玩具啦。”孩子听到这里,也会放弃拿走玩具的念头,这样一来双方小朋友都没有损失。分享还是不分享?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不过一切的前提都是“尊重孩子”。
最后,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许多年轻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倾向于使用鼓励教育,而很少采用批评和挫折教育。事实上,鼓励教育并不适用于问题纠错,适当的采用批评和挫折教育才是制止幼儿错误行为的最佳途径。这种教育方式的失衡可能影响了幼儿正确的价值观和物权意识的建立。因此,如何结合幼儿的个体情况展开家庭教育是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邹悦.接纳 尊重 理解 欣赏——全纳教育视野下的幼儿赏识教育[J].教育观察,2018,7(24):68-69
[2]田婧.由“伪分享”引发的对幼儿物权观念与分享的思考[J].江苏幼儿教育,2017(03):51-54
[3]金光发.浅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偷窃行为[J].成功(教育),2009(06):24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