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子莹
六至八岁正是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时期,此时的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开发的最佳期,他们求知欲强,既具有丰富的情感,又善于形象思维。让这么小的孩子来写作文,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肯定会产生惧怕心理,谈“文”色变,从而使作文教学陷入恶性循环。在长时间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六七岁的小学生对涂涂画画、粘粘贴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果能将一年级的写话训练与他们的兴趣有机结合起来,让写话也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童趣,学生写话不就很轻松了吗!因此我开始尝试着让学生写画画日记。这几年,我任教了四个一年级,一直把画画日记作为起步作文来教学,在不断的尝试中,有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学生对写话是否感兴趣,直接影响写话的质量高低。怎样才能让写话变得有趣起来,让学生爱上写话呢?在第一次上画画日记课时,我总选在第一学期秋游结束后。选在这个时候是因为此时的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语言学习,基本能把自己的意愿说出来。选在秋游之后,是让学生能有画可画,有话可写,并且让他们乐于画乐于写,不觉得困难。交上来的日记中,虽然很多同学都只写了一句话,內容五花八门,有的写“我看到了很多荷花”,有的写“我和同学们一起喂金鱼”,有的甚至画的画与写的内容没有一点联系。但看着学生的第一次作品,我感到很满意,毕竟孩子们只上了一个多月的小学,表达能力有限,至少他们愿意在日记中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展示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这就是个很好的开始。看完日记后,我对所有的孩子大大地进行了一番表扬和鼓励,从孩子们兴奋的笑脸上,我看到了希望。
观察很有讲究,它有粗细之分。粗略观察可写出轮廓;细致观察,能写得充实具体。观察可有很多角度,从不同角度看结果也不一样。观察还要和想象结合起来,写出形象才会栩栩如生。很多事物,学生都是耳闻目睹,但是耳闻有没有“闻”进去?目“睹”有没有“睹”进去?看到、听到的东西一定要在头脑中思考,抓住特征,在脑中刻下痕迹,这样才行。具体如何训练呢?
1.观察仔细,描写详细。让学生写了几次画画日记以后,慢慢把要求提高,将要画的画与写的内容结合起来,并把所画人物的动作、语言或心理活动写下来,力求写话做到语句通顺,表达具体,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2.观察分析,变换角度。类似数学中的一题多解。如写同一件事情,可训练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分析。例如布置画画日记写观看中国对巴西的足球赛,面对同样的结果,班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出现了不同的看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年纪虽然小,可是他们面对事情也会懂得去思考,有自己个性化的观点。
3.观察想象,灵活多变。观察与想象在写作中是密不可分的,离开生活无法想象,离开想象生活就没有灵魂。但想象又不同于观察,它必须来源于观察后的一点感受。想象是运用心灵的潜能,把生活中的形象夸张、变化、重新理解成艺术的形象主观地反映出来。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后,发挥他们心灵的潜能,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把呆板的东西变成一幅幅他们心中的美好图画。
如果把小学生作文训练的过程看作是植物“发芽——生长——成熟”的过程,那么生活的积累便是“植物”生长的土壤,一年级也便是整个小学作文的“发芽”的阶段,教师很有必要为孩子创设机会,进行生活积累、情感的积累、思维和语言的积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文章是感情的产物。人的情感从哪里来?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过程中产生的。人在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引起了不同的态度和体验(情感),反过来又推动人对客观事物的记忆和理解。孩子们在“画画日记”中无拘无束,单幅图、多幅图,句子长也可,短也可,写成流水账亦未尝不可,因为他写的每一句话对于他来说,都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都是某种意义上的积累。我想,从一年级开始这样积累,到了正式作文的时候,就不会没素材写了。
在这几年的实践当中,我还是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如:有个别的学生不喜欢画画,个别待进生仍然觉得写作很吃力等。我的做法是不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只写不画,或者可以贴图,只要是他自己喜欢的方式就可以。面对个别待进生我要求家长一起配合,在开始的阶段让他说,家长代笔,然后让他自己多读几遍,尝试几次后,试着让他把家长代笔的话抄下来,最后试着自己写,家长和老师从旁指导。渐渐地他们也会自己独立写出简单的句子来。
画画日记好似一面镜子,透彻幼小心灵,感悟人生,分辨美丑。它带来的力量是无穷的。虽然只有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但经过孩子能干的双手,就会得到一个个读不完的故事、一串串诧异、一阵阵感动、一份份收获,这种作品有着与众不同的神奇魔法。
作者简介:广东省江门市江华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