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峰 张茜
“其”字在古汉语中运用较多,在《游褒禅山记》中有二十处之多。为全面掌握古汉语中“其”字用法及含义,本文以《游褒禅山记》为载体,对“其”字用法及含义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这样,既可掌握“其”的用法及含义,又有助于理解文意主旨,更好地捕捉游记之灵魂。
文中“其”用作代词,多用作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
(一)人称代词
文中“其”用作人称代词,多用作第三人称,较少用作第一人称,没有用作第二人称;用作第三人称的地方有十处,用作第一人称的有三处,第二人称用法则从别的课文中摘句佐证(同类情况下同,笔者注)。
1.第三人称代词
(1)可代人、代事物。一般用作定语,表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
第一自然段有两句:一句是“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句中“其”的含义是“它的,称代华山”,整句意思是“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它(华山)的山麓筑屋定居”;一句是“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句中“其”的含义是“它的,称代仆碑”,整句意思是“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它(仆碑)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
第二自然段有两句:一句是“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一句是“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第一句中“其”的含义是“它的,称代华山洞”,整句意思是“它(华山洞)的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第二句中“其”的含义是“它的,称代后洞”,整句意思是“大约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它(后洞)的左边右边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
第四自然段有一句:“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句中“其”的含义是“它的,称代古书”,整句意思是“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古书)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
(2)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可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第一自然段有两句:一句是“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一句是“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第一句中“其”的含义是“它,称代华山洞”,整句意思是说“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华山洞)是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第二句中“其”的含义是“它,称代仆碑”,整句意思是说“只有从它(仆碑)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第二自然段有两句:一句是“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句中“其”的含义是“它,称代‘有穴窈然的‘穴”,其句意是“顺山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洞穴十分寒冷,问它(穴)多深”;一句是“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句中“其”的含义是“它,指代后洞”,其句意是“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大概它(后洞)更深”。
第三自然段有一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句中“其”的含义是“他们,指代古之人”,其句意为“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古之人)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
2.第一人称代词
“其”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我(自己)”或“我们”。
第二自然段有两处:一处是“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句中两个“其”的含义相同,含义是“我们,称代‘余与四人”,整句意思是“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我们进洞越深,我们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一处是“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句中“其”的含义是“自己,称代作者”,句意是“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盡那游览的乐趣”。
3.第二人称代词
“其”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可译为“你的”“你”。
《触龙说赵太后》中有一句“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句中“其”的含义是“你,指代赵太后”,句意为“老臣认为你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认为你(赵太后)爱长安君不如爱燕后深”。
(二)指示代词
文中“其”用作指示代词,仅表示“远指”,共有五处地方。
1.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第一自然段有两句:一句是“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句中“其”的含义是“那,指代褒禅埋葬的时间”,其句意是“因为这个缘故,从那(褒禅埋葬的时间)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一句是“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句中“其”的含义是“那,指代慧空禅院”,其句意为“距离那(慧空禅院)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
第二自然段有三句:第一句是“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句中“其”的含义是“那些,指代好游者”,整句意思是“就是那些(好游者)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第二句是“则其至又加少矣”,句中“其”的含义是“那些,指代游客”,其句意为“(大概洞更深)那么那些(游客)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第三句是“则或咎其欲出者”,句中“其”的含义是“那,指代‘欲出者”,其句意是“(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欲出者)要求退出来的人”。
2.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种”“这些”
柳宗元《捕蛇者说》:“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句中“其”的含义是“这种,指代‘捕蛇而不纳税”,整句意思是“有个姓蒋的人家,专门享有这种(捕蛇而不纳税)好处已经三代了”。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这句话中“其”的含义是“这个,指代蔺相如”,整句意思是“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位勇士,有智慧和谋略,可以出使(秦国)”。
3.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苏轼《石钟山记》:“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其句意是‘在乱石中间选择其中的一两处敲打它)”《庄子·山木》:“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整句意思是‘其中的一个能叫,其中的一个不能叫)”两处中“其”就是“其中的”的意思。
“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文中“其”用作副词的地方仅有一处,表示反诘语气。
1.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岂”“难道”“怎么”
第三自然段有一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句中“其”的含义是“难道”;“其……乎”这个固定格式,可译作“难道……吗?”。整句意思是“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2.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韩愈《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句中“其”的含义是“大概”;其句意是:“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3.表示婉商语气,相当于“还是”
《左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句中“其”的含义是“还是”;整句意思是:“攻又攻不下来,围又围不下去,我们还是回去吧!”
4.表示期望语气,相当于“一定”“应当”“可要”
《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句中“其”含义是“一定”“应当”;整句意思是:“你一定(应当)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
文中“其”用作助词,仅有一处地方,无实在意义,不用翻译。
1.词头,用于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第二自然段:“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句中“其”是“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整句意思是“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
2.与“何”组成复音虚词“何其”,可译为“多么”
《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句中“何其”的含义是“多么”。其句意是“最后(剩下的那些将领)只落得把头发剪下,对天发誓(愿以死相报),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是多么丧气啊!”
1.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使”
宋濂《送東阳马生序》:“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句中“其”的含义是“如果”,整句意思是:“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不成器的,不是天赋资质低下,而是用心不及我专一罢了,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2.表示选择,相当于“或者”“还是”
韩愈《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句中两个“其”的含义是“是……还是……”,其句意是:“是果真没有千里马吗?还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文言虚词“其”用法广泛,含义丰富;可用作代词、副词、助词和连词,随词性变化而含义不同。全面掌握了“其”字用法含义,再结合其所在语境,准确理解判断其在不同文言文中的用法和含义;全面掌握了“其”字用法含义,更好地把握古代美文之灵魂,相辅相成,一举多得。
文到此处,不由记起半山之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尽吾志而能至者,亦更无悔矣!
作者简介: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