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金生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两个基本属性,前者的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这里的升华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可以在语言文字的组织与运用中,领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是学生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中,可以形成更多的德育认知。如果说前者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已经受到教师的重视的话,那后者相比较而言,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受到忽视。笔者所在瑶区近年来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包括语文学科在内的教育中重视德育渗透,一方面彰显国家课程意志,另一方面彰显瑶区的地区特色。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现以教学《雨的四季》为例,谈谈初步的探索。
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社会教化功用,它担负着净化整个社会心灵的独特使命。时代发展到今天,社会教化功能的实现,已经不能靠空洞的说教,不能靠简单的灌输,而应当采取更为科学的方式,让德育观念更好地在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渗透。瑶区地处祖国南疆,蓝天白云,山清水秀,本身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有着深厚的边地文化。这种得天独厚且孕育于历史的文化,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今天,如何为坐在初中教室内的学生所吸收并传承,同时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国家理念又如何为学生所认同,这些都是语文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对于今天的初中学生而言,如果在面向他们的心灵时,在他们面对所喜欢的文本时,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往往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尤其是将德育作为一条隐性的(当然对于教师而言是显性的,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必须高度重视的)教学线索时,在课堂上就可以发现更多的促进学生形成道德认知的机会,如果教师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让这些机会成为现实,那学生的道德养成就可以实现了。即使从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德育渗透过程,实际上也是必备品格的养成过程。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相当必要的,同时也是切实可行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具体实践中,笔者结合瑶区地区特色,努力探究一条行之有效的德育渗透之路,取得了一定的收获,现结合《雨的四季》一课的教学来说明。
部编本《雨的四季》原本是一篇散文,更多地以解读文中的四季雨中风情为主,面向的是学生细腻的情感的培养。从这个角度来看,该课的教学似乎与德育关系并不是十分密切。但在笔者看来,正是这种“不密切”,反而使得其在渗透德育功能的时候,能够更好地起到“渗透”的效果,能够让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与解读中,获得更多的德育认知。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方式万变不离其宗,从其对文章听、说、读、写进行赏析,可以看出语文教学具有明显的思想性。就此而言,语文与德育教育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当然,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听说读写而言,还有一个“诵”值得重视,虽然其可以归纳在“读”的范畴当中,但诵有必要在德育渗透研究中独立出来,因为诵更是学生带着自己对文本理解的思想感情的读,其对德育也有渗透作用。
具体地说,《雨的四季》一课的教学中,对于德育渗透,笔者进行了两步努力。
一是让学生基于文中对四季的雨的描述,去生成对生活态度的认识。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发现,文中对四季的雨的描述各有特点。有学生从“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领悟出人(更多的指学生自己)的成长跟树的生长一样,往往都需要雨的“洗淋”。于是他们进一步生成问题:怎样的人生经历,才像春雨洗淋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他们又会进一步研读文本,激活经验。有学生从“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联想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不同的性格表现,“即使自己是某一性格,但也要接受、友爱其他性格的人”;有学生在“(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在人们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深思啊”的阅读中,联想到自己的初中生活,确实也在不停地劳作着,不停地收获着,在学年结束时,在将来的初中生活即将结束时,自己是不是也有秋雨这般静谧呢?至于冬雨,学生则对“化了妆的雨”另有感悟,“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样的蜜情”,学生忽然发现,自己身处祖国的瑶区,不正应当享受这种雨的意蕴吗?
二是让是学生在听说读写诵的过程中,去领悟、升华自己所生成的认识。有了上述感悟,其后就是升华这些感悟。笔者设计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选择文中最喜欢的一段话读,诵,写,而在别人读诵的时候,自己则可以倾听……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听到的是自己的伙伴的心声,整个课堂进入了宁静的情境,同学的诵读,正如雨滋润着自己的心田。于是,对文的感悟,对人的感悟,对道德的认知,也在感悟的过程中逐渐丰满起来。
从上面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德育渗透是真正可以在文本解读中实现的。当我们强调在语文学科中蕴含着生动的、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孕育着丰富的道德认知时,并不是空洞的,而就在学生实实在在的文本解读的过程中。
譬如上面的案例中,有学生在诵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时,就联想到我们的瑶区优美的风情。他们描述的语言是:我们瑶区的山是青翠而稳重的,瑶区的水是清澈而灵动的,瑶区的人是善良而热情的……在学生说出这些感想时,笔者立即用现代教学手段,呈现出自己拍摄的瑶区风景。于是学生的语言与瑶区风景相映成趣,生成的德育认知也就体现在学生对自己生长之地的情感上,体现在对同学关系的认识上,体现在对祖国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的认同与传承上……
于是我们也就意识到,所谓德育渗透,并不是宏大理论的灌输,而是道德认识如同春雨般滋润学生,是一点一滴的感悟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认同,基于這样的思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一定是有实际效果的。
作者简介: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