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绮文 蔡华清 石茂华 张红卫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皮肌炎 (dermatomyositis, DM) 属特发性炎性肌病,发病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可在数月内出现对称性四肢近端肌肉、皮肤或其他脏器受累[1]。上肢近端肌肉受累主要表现为抬臂困难,下肢近端肌肉受累主要表现为上楼梯或台阶困难,下蹲或坐姿时站起困难,超过半数患者伴有颈屈肌无力[2]。WHO 数据显示世界范围内,DM 的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一[3]。DM患者因其特有的临床特征,一直是跌倒的高危人群。若DM 患者跌倒,轻则伤及软组织,重则可出现骨折、出血、可直接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4,5]。研究显示,跌倒事件可通过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并采取有效的防范干预,进而可有效控制跌倒风险[6]。本研究为DM 患者设计跌倒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并应用于临床,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并确诊为DM 患者98 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DM 的临床诊断标准;年龄>18 周岁;近端肌无力。排除标准:非对称性肌无力;药物中毒性肌病,内分泌疾病;淀粉样变;家庭性肌营养不良或近端运动神经病等。患者或家属均签属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均给予甲泼尼龙和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其中甲泼尼龙40~60 mg/d;在患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水平趋于正常或恢复正常且肌力改善后,逐渐减少剂量。CTX 剂量为10 mg/k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天1 次,2 d 后停用14 d,再静脉滴注每天1 次,连用2 d。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患者的治疗情况,观察有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若发生感染等情况时及时予以抗感染等对症处理。四肢肌力评估按人民卫生出版社《诊断学》[7]标准进行评估。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9例。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跌倒风险管理,识别患者存在或潜在的跌倒风险并告知患者相应注意事项。研究组采用新设计的皮肌炎患者跌倒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进行跌到风险管理。
1.2.1 跌倒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设计 设计小组由本科所有护士构成(48 名),其中组长1 名,由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主持工作。依据《医疗文书规范与管理》[8]、《医疗机构推行表格式护理文书》[9]及现有的常规跌倒评估表[10]并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设计。同时将防控措施和效果评价加入记录单中。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成型进行小组讨论,并进行3 次修订及改进后于皮肌炎患者进行推广应用,见表2。
1.2.2 记录单应用方法 新入院或原来无跌倒风险的DM 患者,由责任护士评估后,依据表格内容进行逐一填写。风险评估栏,依据各条目进行赋值,若有多个子条目则进行分值叠加,最后计算总分值,总分≥4 分为高危患者。防范措施栏,责任护士根据风险评估的分值选择相应的防范措施,进行针对性的防范干预。若患者无明显的病情变化,每隔7 d 进行一次评估,每次评估后进行相应的防范干预。若患者的病情发生变化,则随时进行评估,落实防控措施。评估后进行效果评价。风险评估总分≥4 分的高危患者,根据患者个性特点制定预防坠床/跌倒护理计划和相应护理措施,并进行健康教育,在患者床头张贴坠床/跌倒标识,做好病情观察及床头交接班工作。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家属/陪护详细介绍病房环境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床头、卫生间门口张贴防滑标识,马桶旁安装扶手,地面保持清洁干燥。护士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给予不同的照顾,加强每班的交接及病房巡视,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及心理反应,尽可能满足患者合理化的要求。
1.3 评价方法 对比住院期间两组DM 患者的跌倒发生率,若发生跌倒情况立即上报,并计录。
表2 皮肌炎患者跌倒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的跌倒发生率为14.3%,低于对照组的3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跌倒发生情况对比
DM 为特发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近端肌无力及平滑肌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且伴有皮疹,及脏器损害等[11]。DM 有发病急、病程长、易复发等特点,进行科学的跌倒风险评估及进行防范可显著控制DM 患者的跌倒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2]。
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跌倒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评估量表对DM 患者进行跌倒风险管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跌倒发生率仅为14.%,低于对照组的36.7%(P<0.05),结果表明,新设计的跌倒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评估量表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临床效果显著。
新设计的跌倒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评估量表主要针对以下2 点进行改进:其一,对风险评估指标进行改进。在跌倒风险管理中,选择合适的风险评估量表,正确有效识别高危人群,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李亚玲等[13]研究显示,对跌倒评估量表进行改进,可对筛选出的跌倒高危人群进行实施重点防控,降低跌倒发生率。常规跌倒风险量表的危险因素项目主要包括既往跌倒史、助行器/步态、应用药物、视力损害、意识、外科手术等,但对于DM 患者的临床特点如近端肌无力等无重点侧重,同时亦忽视了年龄及排泄情况亦可能导致跌倒的发生[14,15]。因此,新设计的跌倒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中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既往史、意识/精神状态、感觉异常、身体状况、应用药物、排泄及其他共8 个项目。并将总分≥4 分界定为跌倒高危患者,避免界值过高导致一些高危患者未被评出而得不到预警防护; 界值过低导致无风险患者过度被关注,且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量[16]。以上风险评估指标的改进为跌倒风险的准确识别奠定了基础。其二,对评估单内容进行改进。将评估单内容分为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及效果评价三部分,预防措施依据评估结果进行不同的干预,进而为DM 患者制订个体化的防控计划,定期进行效果评价,体现了跌倒风险评估及预防的持续性。
综上所述,新设计的跌倒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的使用对于DM 患者跌倒风险的评估及防范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