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玲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 300052)
灌肠术是常见的基础护理操作。直肠及结肠黏膜壁解剖结构薄弱,而为了达到清洁肠道的目的,常给予大量不保留灌肠并反复插管。由于目前临床使用的灌肠管头部边缘锐利且材质较硬,缺少弧度,在盲插的情况下大大增加了肠黏膜损伤及肠穿孔的发生率[1]。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性灌肠插管时极易发生肠黏膜的进一步损伤,甚至肠穿孔。对此,我们设计研制了安全防划型灌肠管。现介绍如下。
防划型灌肠管材质为医用聚氯乙烯材料,顶端头部和螺旋纹经过端部软化处理为软胶,防止肠黏膜损伤。管体硬度与临床常规灌肠管一致。主管道头端、中部及第一、第二管体的管道内径一致,为3.5 mm。主管道头端向四周鼓起形成圆润光滑的球形顶端,表面测量直径为7mm。主管道前段外壁形成螺旋纹凸起,凸起部的长度不小于主管道总长度的1/3,凸起部的间隙中有多个贯穿主管道壁的通孔。主管道中部为不同颜色标记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主管道尾部形成分叉结构并分别连接第三管体和第四管体,分叉部位设有转向阀门;主管道外壁标记有刻度线,对应的数值表示该刻度线到球形顶端的长度。
第一管体长度为7~10 cm,对应大量不保留灌肠要求的插入深度。第三管体管腔较粗,作为大量不保留灌肠时与普通灌肠管头端的连接处,与第一管体的颜色一致。第二管体长度为10~20 cm,对应保留灌肠要求的插入深度[2]。第四管体管腔较细,作为注射器连接处,与第二管体的颜色一致。见图1。
2.1 大量不保留灌肠 行大量不保留灌肠操作时,第三管体尾端与普通灌肠管头端连接,将灌肠管润滑后缓慢插入直肠,深度达第一管体的绿色界限内(大量不保留灌肠的插入深度为7~10 cm 处)。将转向阀门对准绿色分叉处,接通灌肠液行常规操作[3]。
图1 一次性安全防划型灌肠管
2.2 保留灌肠 行保留灌肠操作时,插入深度达第二管体黄色界限内(10~20 cm),在黄色分叉处连接注射器,调节相应的转向阀门,推注灌肠药液。
3.1 防损伤 顶端为圆润光滑的圆球形设计,顶端头部和螺旋纹经过端部软化处理为软胶,有效避免灌肠管盲插时损伤肠道黏膜。
3.2 防阻塞 主管道前段外壁形成螺纹凸起,凸起部的间隙中存在多个贯穿主管道的通孔,防止粪块阻塞孔道,保证灌肠液体流动更顺畅。
3.3 插入深度易辨识 灌肠管上印有明显刻度,操作者可以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插入深度。同时利用不同颜色标识了大量不保留灌肠和保留灌肠的专用插入深度区域,对应灌肠液输注通路。
3.4 转向阀门 可调节灌肠液流向,操作灵活便捷。
3.5 不易脱出 全管仅顶端为光滑球形设计,其余管体与临床常规使用的灌肠管摩擦系数一致。插入深度严格按照操作标准,可通过短时固定顺利完成操作。
本实用新型设计结构简单,插入深度容易辨识,使用方便灵活。本设计有效减少了肠道黏膜的损伤及穿孔风险,同时保证灌肠液体流动的顺畅性,减轻了患者痛苦,保障了患者安全及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