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坚锋
摘要: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初中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从历史考证、历史理解、历史评价、历史认同几个方面出发,结合核心素养理念,对构建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历史意识;课堂教学
引言:
从学生的未来发展出发进行历史与社会教学,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认同感,是核心素养理念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重要指导方向。教师要深入实践核心素养价值,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视野,使历史与社会学科真正成为提升学生综合历史素养,培育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教学内容。
一、提升历史考证教学
考证是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基本依据,失去了对历史事实,历史实物的考证,历史将不复存在,其真实性也将受到质疑。正所谓:“考证是历史研究的基石。”历史与社会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看到真实的历史与社会。如在教学“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时,教师就应该借助于大屏幕给学生展示更多当今世界面临的环保问题,如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南极冰川融化,海洋赤潮,土地重金属污染等,通过真实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历史实证资料的视觉冲击下认识历史现象,进而获得巨大的思想震撼。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在课下拍摄身边的环境问题,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带到课堂上和大家分享,在交流和探讨中共同感受环境污染的严峻性。
二、引导历史理解教学
历史与社会教学,学生能否深入理解是关键。历史是人类社会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而一些初中生由于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认识不足,加上人生经验有限,社会认知能力相对欠缺,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理解上的问题,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我国抗战在时间顺序上哪个在前哪个在后,中国抗战的意义以及对二战胜利的影响如何,学生往往一时语塞或者语焉不详。针对学生在理解能力上的不足,教师有必要借助于历史地图的识读和使用,历史视频的观看,历史讲座的聆听,历史资料的阅读等手段,使学生走出思维局限。此外,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适时使用历史年表如历史大事年表,朝代顺序年表,历史对照年表等,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另外教师还可以把一些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空间组成二维坐标系,将历史人物和历史时间定位在坐标系中,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发生的历史。
三、加强历史评价教学
历史评价是指把所评价人或事放在较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看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大趋势,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重在考察其较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如在教学“一国两制和统一大业”时,针对“一国两制”的伟大意义,一些学生认为一个国家,一种制度,不太明白为什么我国要施行“一国两制”,甚至觉得邓小平的“一国两制”制度已经过时了,应该把香港和澳门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祖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统一起来。對于学生的评价,教师有必要借助于多媒体,带领学生回到邓小平身处的时代,讲一讲“一国两制”的诞生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人物在历史关键时刻做出的决断,引领学生思考“一国两制”对于促进国家统一的积极意义,进而对邓小平的时代责任进行正确的评价。
四、加强历史认同教学
初中生由于人生视野的不足,在学习历史和社会学科时,常常发生一些认识上的偏颇,比如在教学“经济全球化”时,一些初中生由于认知的局限,会认为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没必要再去参与全球化进程,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对于学生的不足认识,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给学生讲讲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所获得的进步和成长,特别是改革开放对于推进中国经济向世界迈进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明白中国今天的成功不是闭关锁国带来的,更不是美国的“恩赐”,而是努力融入世界,融入WTO,主动参与世界经济发展的结果。再比如在教学“改革开放的起步”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历史认同,教师可以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清晰展示给学生,在各项经济数据的横向和纵向发展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腾飞崛起的豪情壮志,增强初中生对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祖国的认同,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结语:
核心素养是指导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重要理念,需要教师深入学习和领会,在此基础上加强自身建设,促进教学习惯,转变教学态度,使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育使命成为促进当代初中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责任担当,彰显核心素养价值。
参考文献:
[1]邓玲.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179.
[2]赵晓红.探讨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的途径[J].华夏教师,2019(07):48-49.
[3]王铁成.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创新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0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