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研究

2019-08-26 06:51黄泽昕
神州·上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书学苏轼

摘要:宋代,一个政治上饥贫,内忧外患但文化上却必须引起重视的封建王朝。在由于这一时期,文人社会地位的提高,社会大环境的改善,于是历史上迎来了书家辈出时代。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书家将宋代的书法推向了高潮,在这当中就不得不提到苏轼,这位有着跌宕起伏的人生,有着丰富的学识素养的人物。他的代表作“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和“无意于佳乃佳”、“我书意造本无法”的书学理论使他成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中流砥柱。

关键词: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书法风格;研赏;书学

一、弁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初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他的文才出众,纵横恣肆,后世称他所创造的书体为“苏体”,可以说他在各个领域都堪称一代典范。苏轼早年的曾说到: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1]

他的书法风格赵孟頫评价苏轼书法“黑熊当道,森然恐怖”苏轼继承了唐人的东西,对于他的学书经历,他的学生黄庭坚有这样的描述:

“东坡少时规摹徐会稽,笔圆而姿媚有馀,中年喜临颜尚书,真行造次为之,便欲穷本,晚乃喜李北海书,其豪劲多似之。”[2]

“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乃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於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3]

所以,东坡习法虽力学古人,深受王右军、颜鲁公、徐季海、杨风子等影响,主张:“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但是他却能够打破唐人“尚法”的传统,突破常规,在时代的潮流中大放光彩另、另辟蹊径,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苏轼一直追求着自己的审美理想“出新意以法度之中,寄妙理与豪放之外”[4]他将自己的情感很好的融入作品之中,作品中的章法的疏密、结构的完整、墨色的浓淡都是随着感情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达到完美的融合。这大概就是苏轼所说的“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5]东坡传世书迹,其中中年代表作《黄州寒食诗帖》最为著名,下面就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书法风格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论述。

二、《黄州寒食诗帖》书法风格赏析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一)书写背景

此诗、书创作于苏氏受“乌台诗案”之累,被贬黄州后第三年的寒食节所作。此诗抒发了当时苏轼惆怅孤独郁郁不得志的烦闷心情。当中多有添补,也能很好的表达出苏轼当时被放逐的忧郁的心理感受。

(二)书法风格

“信手自然”是苏轼所追求的审美理念,并且贯穿于他的整个书法创作之中,整幅作品给观者以强烈的震撼,他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行笔的速度疾缓,让人能够感受到内心的情绪变化的波动,将“尚意”的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下面通过对其章法、笔法和结构的分析来窥探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书法风格的倾向。

他所书的《黄州寒食诗帖》,通篇所表现为前轻后重、先疏后密、先抑后扬,整幅作品随着感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对笔墨的控制。而在变化之下,所有的轻重、疏密、大小的变化,节奏的快慢、字形的欹正,一切都是顺其自然,讲到这件作品的笔法,不得不讲到苏轼的执笔方法。苏轼的执笔可以称为“拨灯法”的“单勾”执笔法,苏轼的這种执笔法当时被士人所讥笔,苏轼却不以为然,他说:“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6]在《黄州寒食诗帖》的笔画中不难看出,字的笔画以长横、长撇、长竖来体现整幅作品的独特之处。因为苏轼握笔比较低,手腕经常是伏案而写,笔和纸间距离较短,所以这就导致了点画粗重深沉;单个字左半部分可以将笔送到位,左半部经常是墨色比较浓,笔画也较舒展,而相反右半部分相对来说墨色较淡,相比于左边来说就不是很放松,点画相对短,而且右部的转折处翻腕不易,所以多以靠右的笔画多以方折为主,而且整体横画呈现出了“左长右短”的态势。但同时,因为起笔、行笔处按笔重,所以势必在提笔时会迅捷很多,给笔画间增加了许多映带关系,有些点画犹如精灵在纸上跳动,而有些笔画能够沉在之上,加强了节奏感,使整幅作品更生动,更加感人。《黄州寒食诗帖》中几个长竖,如“屋漏痕”、“苇”作折钗,力透纸背,姿态多样,妙趣横生。在作品中笔画的厚重使得笔笔紧密,给人一种沉稳 庄重的感觉,又因字中跳动的线条的出现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气息更加连贯,映带愈加自然在线条的表现上收放自然。

在字的结构上,因为其用笔的方式不同。墨浓如糊,行笔速度较慢,伏案而写手腕的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局限,左右的不对称形成了收放的对比,更增添了险绝之势;从字势来看,笔画容易取横势,向横向舒展,横式容易平正,为了打破这一结构,苏轼在一些字上做了变化,故意拉长笔画,丰富了字的姿态,生动有趣。米芾批评苏轼“画字”[7],黄庭坚批评为“似石压蛤蟆”[8]但同时也认为老师的书法:

“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馀,于今为天下第一。”[9]

在章法上,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10],《黄州寒食诗帖》中开头三行(图3),字形偏小,仅三四个略大,一个“年”拉开局部,收放有度,小字部分形成一个整体,造成紧密感,一个长竖使得这部分张开,给人以喘息时间,情感上,这部分字小墨重,情绪趋于平缓,至第四行“萧”字,字形上的突然的头重脚轻,是心情舒放的前奏,笔意瞬间一转,字形突然增大没有过渡,但是这种夸张的变化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后面的几行开始大字中参杂着小字,浓墨中夹杂着淡墨,与前面的小字形成鲜明的对比,二者相互映衬,而后字形又转小,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苏轼的情绪的变化--发泄后的无奈,笔意也跟着改变。再如“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一联(图4)“破灶”二字又突然的大,往后渐小,最后由一笔悬针结束,是苏轼情感的最高潮,这种字阵的交替变化,是情与艺术的融合,给人强烈的视觉和情感的震撼。

三、苏轼“尚意”书法理论

1.宋代“尚意”书风形成的原因

政治原因:

(1)宋代统一了全国,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但同时他们也处于皇权压制与党争排挤之下心中的矛盾与苦闷无法发泄。所以,一旦在政治上不得志之时,他们就转而将自己醉心于诗书画之中,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2)统治者重视文化的发展,文人的地位的提升,同时经济的增长,文人的书写材料得到提升,淡化书法的实用功能和规则,客观上促进了宋代书法的发展。

文化原因:

禅宗思想逐渐被士大夫所接受,并成为文艺创作的指导方针。禅宗强调“忘我”,苏轼追求心灵的绝对自由,不再单单的写字,而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挥洒翰墨;道家思想中的“无为”思想在宋代书法中被苏轼体现的淋漓尽致--崇尚自然,“信手自然”是苏轼一生的追求,“无意”也正是他书法走向成功的重要武器。

个人原因:

(1)他们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苏轼的诗词歌赋文章流传千古,宋代文学领袖。

(2)他们对于书法的追求和刻苦系统的学习,只有多练才能够有所感悟。苏轼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书者,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11]

2苏轼的“尚意”思想

为了显露本体的精神和个人性格,宋书突破法帖的规矩,转向尚新求新,在艺术中寻求新的变化。“真意”、“天趣”是宋人论书所追求的,正所谓“真意”、“天趣”,这里的“意”是情感和联想,苏轼之“意造无法”强调不拘泥于古法,而是在“法”的基础上突破“法”的束缚,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在法度之中出新意。同时,苏轼强调“自然”追求一种朴实平淡的韵味,反对“趋时贵书”的社会风气,苏轼所提倡的书法,应该是极力张扬自己的个性,在法度之上追求心意,正是将自己的性情不加修饰的与作品完美的融合。这二字贯穿于苏轼书法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创作时的忘我“与物俱化”,“无意于佳”,以此达到创作中“信手自然”“意造无法”的境界,才能使作品真正的“淡泊简远”、飘逸洒脱、“意态自足”,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苏轼注重精神,他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12],认为“神”是内在的,是书法的核心,在书法创作和审美中,需细细品味,要得神似,就不能拘泥于一点一划的要求形似,而应抓住其本质,从而使作品富有情感。

四、苏轼“尚意”书风对后世的影响

以苏轼为代表的“尚意”书家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都为“尚意”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苏轼大胆的创新,不仅影响了整个宋代的文坛,更是对元明清乃至后世都有深刻的影响。“尚意”书风促使了这个时代书法风貌有了更加豐富的个性色彩,宋代的书法不再有唐代书法的恢弘庙堂之气,更多的是带有个人性格的尺牍、手札的出现,他们为书家表达自己的情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日常的对于经典的作品的临摹固然重要,他是我们学习的法门,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经验的积累,我们所追求的不单单是对于法帖的“形似”,而是要透过他们体会内容的深意,章法的安排,结体的特色,还有作品所流露出的情感,再加上前期的练习,在书写时放松自己,率真而为,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结语

纵观整个宋代乃至书法史上,像苏轼这样文采兼备的人才屈指可数,苏轼作为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他是宋代“尚意”之风的先导者领袖,追求平淡自然。一方面,他敬重古法,继承前人优秀的经验,另一方面,他能够在继承中创新,他的作品在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苏轼文集》卷六十九《题二王书》

[2].(宋)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九《跋东坡自书所赋》

[3].(宋)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五《跋东坡墨迹》

[4].《苏轼文集》卷七十《书吴道子画后》

[5].《苏轼文集》评草书

[6].苏轼《书所作字后》,《苏轼论书选注》,李裕康注,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第30页

[7].(宋)米芾《海岳名言》.载《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

[8].(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三

[9].(宋)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五《跋自所书与宗室景道》

[10].孙过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11].《苏轼文集》卷六《石苍舒醉墨堂》

[12].《苏轼文集》卷六十九《论书》

作者简介:黄泽昕(1997.4.22)女,汉族,上海人,河南大学美术学院,16级在读本科生,专业:书法。

猜你喜欢
书学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从古代走向现代
苏轼错改菊花诗
五代书法与中国书学的唐宋转型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朱熹书法伦理思想之形成与嬗变刍议
颜真卿书风演变及书学思想述略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