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丹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多层次、宽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理应成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环节和核心任务。将国际化人才培养列为高校国际化办学的核心内容和目标,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是扩大高校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是我国“双一流”大学和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重要发力点。
目前,国内关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大体分为以下几类:(1)专门性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王林等分别探讨了石油、中医药、轨道交通等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路径[1-3];吴亚男等探讨了俄语和德语专业人才国际化培养的多元能力构建及培养模式等[4-5]。(2)国际化人才培养规划及思路。辛越优等梳理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角色、需求与策略等,提出了较为宏观的人才培养思路及愿景[6-8]。(3)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及实现路径。杨琳等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件、培养路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等方面阐述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具体操作方法[9-12]。(4)梳理特定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经验。卢江滨等总结了所在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经验做法[13-14]。
由此不难发现,国内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成果呈现以下特点:(1)从数量来看,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分散的个案研究居多,基于大数据的系统梳理还不足;(2)实践经验总结大多以特定院校为依据,碍于不同地域高校层次以及国际化人才培养着眼点的差异,凝结的经验虽具有借鉴性,但缺乏普遍意义上的可操作性;(3)针对不同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呈现出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化差异,但共性仍需要梳理和细化,个性还需要凝练和总结;(4)相关研究大都以沿海或知名院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为研究基础,缺少对作为教育大省而非教育强省的河南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注。因此,创新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助力“让河南教育更加出彩”成为日益重要和紧迫的研究课题。
关于国际化人才的概念、内涵及核心素养,既有来自Stephens等的学术定义[15-17],也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政府公文的官方界定,碍于篇幅,在此不再赘述。笔者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应从政治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人格素养等四个方面(见表1)强化高校的国际化人才的综合素养。这四个方面既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人才的特有素养,又包含国际化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素养;既注重知识、能力素养提升,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强调理想信念铸魂是坚持和完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18],摆脱了片面关注心智能力发展,而忽视道德情操培养的问题。同时,也为下一步编制国际化人才培养指标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表1 中国特色国际化人才核心素养构成
当前,教育资源的全球流动成为新常态。紧跟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以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通过国际合作,推动开放包容办学、促进优势教育资源共享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选择。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全球治理的呼声日益高涨。变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储备国际化高端人才,是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路径之一。
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多元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吸引全球一流生源、师资和教学资源,开创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和合作空间,进而增强办学实力及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部分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整体谋划呈现出脱离实际、盲目模仿知名院校做法的问题,对接国家以及省市发展战略的意识不强,无视自身特色和发展定位,办学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培养模式趋同化严重。
目前,部分高校缺乏走向国际舞台的实力,大部分国际化办学只能依赖外部资源,即通过与国外院校的联合办学或联合培养来实现。在片面追求“与国际接轨”的同时,鉴于自身资源有限,又不能有效内化国外高校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因此,国内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要在立足本校实际,挖掘特色,提升自身办学实力的基础上,放眼世界,研究、梳理和吸收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带动办学的国际化。
目前,部分高校国际视野不够开阔,国际化理念滞后,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理解还有偏差,将国际化简单地等同于在校留学生数量、与海外高校合作办学的规模、召开国际会议次数、聘请外籍教师数量、开设外语课程门数等。实际上,国际化人才培养重在通过国际化引领,对接国际规范和标准,协调推进高校培养理念、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后勤管理等一系列综合改革。
目前,不同学科或专业间国际化人才培养还不均衡。国际化人才分层次、分专业、分对象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力度还不足。其中主要的障碍来自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不协调。非外语专业师生专业基础扎实,但跨语言沟通能力不强,阻碍了对外交往的质量和效果。外语专业师生虽有较强的语言能力,但缺少必要的行业专业知识,影响了对外交往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外语作为国际化办学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探索具体的“外语+专业”或“专业+外语”高度融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
作为系统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涵盖创新教学理念、推动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保障机制等诸多方面。当前,比较完整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指标体系尚未形成。因缺少明确的参照标准,高校大多自设指标,自说自话,其设定的标准是否科学、准确和实用仍是一大疑问。
找准发力点,就是要明确培养什么类型、实现什么标准、适应何种战略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问题。作为不靠海不沿边的内陆腹地,河南长期处于国家战略区域发展战略洼地的不利局面,推动中原腹地走向开放前沿是摆在河南省面前的重要课题。为了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早在2015年,河南省就提出了建设亚欧大宗商品商贸物流中心、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能源储运交易中心(河南省政府官网https://www.henan.gov.cn)的定位,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发展战略,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从对接河南省发展战略出发,河南省高校应在吸收和借鉴其他省市“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重点谋划物流、能源、航空、跨文化交际等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此外,除了对接自身的发展定位外,还要充分对接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潮、全球化信息化浪潮、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相关专业国际认证标准等。
高校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高校国际化办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基础和先导。高校国际化办学体制机制创新:(1)要明确国际化在大学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中的重要地位,总体谋划、分步进行。既要有总体规划和目标,又要结合自身实际和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中短期目标。(2)立足国际化视野和学校实际,完善组织架构,提升工作效率。高校的国际化建设绝不是关起门搞建设。可以通过外出学习、设立高校国际化办学管理和服务办公室、聘请知名专家参与学校管理与联络服务、基于国际化视野完善现有教学单位和服务机构等多种形式,对接国内外优势国际化人才培养资源,解决人才培养的基础性问题。(3)以国际化理念为引领,精心谋划现有专业整合。坚持分类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创新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和实施路径,逐步落实国际化课程、国际化教学模式、国际化实践教学及实习机会、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师生流动和交流、国际化高端就业等;完善学生选拔、学分互换、学历互认、生源流动等具体的辅助政策。(4)引入和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为保证客观公正,可以考虑引入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或高校的第三方机构负责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工作。在借鉴英国QAA(Quality Assurance Agency)以及澳大利亚TEQSA(Tertiary Education Quality and Standards Agency)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模式的基础上,开发具有国际规范和中国特色的质量评估模式和标准。在保证量化技术指标独立性、科学性、公开性、严谨性的基础上,将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心理素质、精神状态等非量化指标纳入评估范围。
河南省高校需借鉴的发达国家及知名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系统扎实。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部分发达国家就开始谋划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1946年,美国政府通过了致力于增进国家间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富布莱特法案》,之后,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等国纷纷制定和完善了相似战略,通过政策引领,将大学国际化作为本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战略。(2)高校高瞻远瞩,发展战略定位准确。早在20世纪90年代,不少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在深入研判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正式宣告致力于发展成为国际化大学,并将国际化人才培养确定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3)协同推进,保障政策和措施的延续性。例如,从2001年美国杜克大学发布“Building on Excellence”(铸就卓越)报告算起,到2009年“Winter Forum”(冬季论坛)、“Global Semester Abroad”(全球海外学期)、“Global Advising Program”(全球咨询项目)[19]等具体项目落地,期间经过长达8年的论证和酝酿,更是按时间节点和任务进度,发布了多份报告和计划,其政策的延续性、措施的针对性、行动方案的可操作性值得借鉴。(4)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契机,带动学校管理的国际化。部分知名高校在践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积累的国际化学校治理、教学及人才管理经验值得学习。
河南省高校层次差别大、发展也不太均衡,制定标准化、模板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和目标既不可能也不现实。笔者建议,依据高校不同层次,立足自身发展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和措施。例如,省内综合实力较强的“双一流”大学及研究型大学走学术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路子,以拔尖人才培养、留学生吸纳、优势学科建设以及高层次科研项目国际合作为立足点;普通本科学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访学等途径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历层次;高职院校走高技能实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路子,依托办学特色,强化与海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强化“订单式”人才培养,着力推动技能型人才国际化就业等。
从外语专业来看,高校外语专业要在提升学生语言技能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上,走外语专业融合式发展的路子,主动对接其他方向课程。碍于外语专业偏文史的学科性质,笔者建议,外语专业融合式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在外语专业内部开设经贸、旅游、电子商务、法律等方向课程,扩大外语专业学生知识面,拓展岗位适应能力;(2)推进外语专业教学改革,通过合作办学、校际互访、开设方向性翻译课程、参与实战性语言实践等多种形式,拓宽视野,提升应用能力;(3)加大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即加大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力度,提升专业英语交际能力;(4)通过辅修多语种,提高掌握语言的数量,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范围。
从非外语专业来看,其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路子相对明确,即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增强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沟通能力。因此,非外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就落到如何提升语言技能上。除了开展国际间交流合作外,还可以通过实施“大系部制”来实现,即打破目前高校现有的小系部设置,按照专业大类或者相近专业实行资源整合,破除现有高校内部相似专业间关起门来搞发展,影响专业间交流和资源共享的不利局面;除保留部分外语教师负责外语专业教学外,其他外语教师按照专业方向或专业兴趣,融进其他院系,增强外语教学的针对性,锤炼自身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制定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指标体系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明确和细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实施路径,提升参考价值;另一方面,也为了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对照指标体系,发现不足,明确发力方向。鉴于此,笔者建议,从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机制等10个方面编制国际化人才培养指标体系(见图1)。碍于篇幅,为各项指标设计的主要观测点和具体培养建议另作论证和分析。
图1 国际化人才培养指标体系构成示意图
本文在“让河南教育更加出彩”的背景下,对河南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强调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专业研究机构、合作企业和高校自身齐心协力,做好5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深入研判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及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远景规划及相关配套政策。二是深化理论和实践研究。深入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研究,凝练具有指导和推广意义的系统性理论成果,同时,打造一批声誉好、实践效果好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优化和加强优势学科及专业体系建设,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畅通国际化育人及就业渠道,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引进和开发具有国际视野的课程及教材体系等。四是夯实国际人才交流渠道。依托师生互访、合作办学、半工半学等多种形式,扩大与境外高校、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五是打造和优化合作平台。推进河南省高校与境外高校在教学、科研、学校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资源整合与经验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