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彤彤,程向阳,袁云云,殷晓兰
阜阳师范学院商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积极投身于创业的浪潮,不仅为自己创造了财富,同时也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1]。安徽是农业大省,是典型的劳务输出大省。安徽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全省农业生产经营人数为1 557万人,有效解决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全省农村经济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2]。安徽省委、省政府在过去的一年里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支持农村创业创新是强农惠农富农主要政策,支持和鼓励农民创业正成为广大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可见,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农民创业获得高度关注,因此研究影响农民创业意愿的因素对于促进农民创业至关重要。
关于农民创业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相关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致力于构建农民创业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另一类是通过选取一个地区的创业样本进行实证研究。郭军盈基于GEM模型,将影响农民创业的因素归纳为体制性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和自身素质三个方面,其中外部环境因素包括行业发展、金融支持、政府政策与支持等,又将自身素质分为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3]。朱明芬基于杭州591份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得出一般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对农民创业行为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其中家庭环境变量主要包括家庭人口、家庭劳动力、收入等,个人素质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4]。戚迪明等基于沈阳市119户农民的微观数据,构建Probit和Logit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将影响农民创业意愿的因素分成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信息特征、相关制度因素这四个方面,研究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外出打工经历、家庭收入等影响较为显著[5]。蒋剑勇等利用主成分方法研究发现,自变量农民的创业榜样、社会网络支持影响农民的创业决策,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风险偏好和创业意愿[6]。朱红根等运用DEA-T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创业环境对农民创业绩效的影响,发现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环境越好,农民的创业绩效越高,其中创业环境评价包括政策支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金融服务环境等[7]。郝金磊等以前摄性人格作为调节变量,采用岭回归方法实证研究个体特征对农民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发现,性别、受教育程度对农民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影响,年龄有显著负影响[8]。韩璐等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建立失地农民创业的“意向—情境—行为”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创业意向是创业行为的内驱因素[9]。
现有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内容上主要是从农民的个体特征、外部环境、资源禀赋等方面进行;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二元Probit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等进行实证研究,也有一些采用质性的研究方法。学者们对农民创业影响因素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各地的实证调查研究也很多,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比如很多研究都是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案例分析、概括归纳的农民创业影响因素不够全面、未能结合定性与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等。
安徽省农业主要依靠沿淮城市群的带动。皖北地区远离中心城市群,城镇化、工业化水平偏低,农村人口密度高,是安徽省的农业主产区。而以皖北这个典型的农业地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基于皖北地区尝试结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分析影响欠发达地区农民创业意愿的因素,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促进农民创业的政策提供参考。
创业不仅是农民人格特质的外在表现,更是其在特定条件下的理性选择[10]。根据人格特质理论,农民的个体特征不仅影响创业机会或风险的识别、创业项目资源的选择整合,而且对农民创业意愿具有重要影响[8]。皖北地处长江黄河之间,几千年来就是南蛮和中原文化的冲突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造成的今天皖北农民多直爽热情的个性,他们以青壮年为主,文化程度较低。性别、年龄、打工经历、文化程度、认知和心理等个体特征对农民创业意愿有影响[11]。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说:(1)从性别角度看,男性通常比女性事业心更强,且在生活中承担了更大的压力和责任,所以男性更倾向于自主创业。(2)年龄与创业意愿呈负相关,即年龄越小的农民创业精力越旺盛,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到身心健康和自身精力的限制,其创业意愿越不强烈。(3)文化程度与创业意愿呈正相关,文化程度越高,相关知识储备越多,更易于接受创业。(4)有打工经历的农民由于其有着更丰富的工作经历与见识,对于创业有一定的了解,会更倾向于创业。(5)风险偏好程度与创业意愿呈正相关,越倾向于冒险型的农民更愿意创业。
经济资本影响机会开发过程,经济资本更高的群体会更有创业动力,更愿意进行创业[12]。因此,经济资本作为创业资源之一,学者把资本配置作为研究重点,也是农民创业需要获取的十分重要的资源禀赋之一[13]。经济资本是创业者决定是否创业的基础,经济资本越丰富,财富水平越高,有利于创业者跨越资金门槛,同时增强其风险承受能力[11]。皖北地区农民多从事技术含量低的体力工作,因此收入也较低。本研究用家庭年收入来衡量农民创业者的经济资本,认为家庭总收入与创业意愿呈正相关,即家庭总收入越多的农民更愿意创业。
社会网络是由个人主要社会关系组成的人际关系网,其中网络规模是影响人们获取创业资源的主要网络变量[14]。社会网络可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强关系网络主要由有亲缘关系的亲朋好友组成,网络间亲密与信任度更高;而弱关系网络主要是老乡、熟人等组成,网络间关系互动不如强关系网络[6]。社会资本理论指出,网络特征对创业者从网络获取资源数量有显著影响。皖北地区农民生活圈有着自身明显的外在特征,他们所建立的社会网络是一种“同质群体”的圈子。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说:(1)亲朋好友数量与农民创业意愿呈正相关,即农民的亲朋好友越多,能为其提供的支持越多,农民越倾向于创业。(2)有亲友经商或担任公务员的农民更容易获取创业相关经验或政府政策,因此其创业意愿更高。
梅罗维茨理论认为,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人们行为的变化,对人们的创业行为意愿也会有所影响。创业环境指农民创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当地的政策越支持创业、经济发展越迅速,文化背景有利,农民会更愿意创业[15]。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说:(1)金融支持力度与创业意愿呈正相关,金融支持能保证农民有资金投入创业,金融环境越好,其创业意愿越强。(2)政府政策与创业意愿呈正相关,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能有效支持创业,政府政策环境越好,其创业意愿越强。
为保证调研数据的代表性和可靠性,课题组成员采用系统抽样和面对面访谈的方法对皖北地区6个市(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的农户进行调查,主要了解农户的自身和家庭情况、对创业的想法和意愿、金融与政策需求等。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区位等指标,分别选择3个市,共计18个县;每个县按人均GDP与地理分布选择3个镇,每个镇选择1个村,每个村选择2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选择4个农户,共获得农户样本432个,剔除无效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420份,有效回收率为97.2%。
调查样本的详细情况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在420个样本中,有创业意愿的农民314人,占总人数的74.76%;无创业意愿的有106人,占25.24%。从性别来看,男性人数较多,男女占比分别为55%、45%,有意愿创业的男性比女性要多;从年龄来看,主要集中在31~50岁之间,该年龄段占比共计达到59.28%;文化程度主要集中于初中以下,占比达到61.42%,农民的文化程度总体不高;341位农民具有打工经历,占总人数的81.19%;风险偏好类型主要为中间型,占46.67%,而保守型、冒险型各占30.00%、23.33%;家庭年收入主要集中在6万元以下,共计占比74.76%,年收入在6万元以上的仅占25.24%;53.10%的农民拥有的亲朋好友数量为一般,78.81%的农民有亲友经商或担任公务员,社交网络状况较好;60.95%的农民认为金融支持力度一般,而共有93.33%的人对政府政策环境的评价一般或好。
表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在调查农民是否有创业意愿时,因变量Y为“是否有创业意愿”,自变量包括个体特征、经济资本、社会网络和社会环境4个维度,农民的个体特征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有打工经历、风险偏好;农民的经济资本采用家庭年收入变量来衡量;农民的社会网络变量包括亲朋好友数量、是否有亲友经商或担任公务员;农民所处的社会环境变量包括政策支持、金融支持。将上述一共选取的10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分别是:X1,X2,X3,…,X10,表2为模型变量解释及其统计性描述结果。
表2 变量解释及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农民是否有创业意愿是一个二向性的问题,即可明显地划分为“是”和“否”两种结果,设定是否有创业意愿为因变量Y,为0/1二值型变量。其中,“1”代表“愿意创业”,“0”代表“不愿意创业”。因为是二分类变量,故选择二元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农民有创业意愿的概率为:
(1)
对(1)式进行logit变换可得Logistic回归模型:
(2)
其中,α为截距项,n为自变量个数,Xj为解释变量,待估计参数βj为自变量Xj的系数,其正负与大小反映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方向和程度;Pj/(1-Pj)为事件的发生比,是农民有创业意愿的概率与农民无创业意愿的概率之比[16]。
为确保实证分析的有效性,在进行Logistic回归前,考虑到各解释变量间可能存在共线性,首先运用方差膨胀因子(VIF)检验判断各变量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结果发现所有变量的VIF均远小于10,最大为1.643,这表明模型中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将表2设置的10个变量放入所选模型,运用SPSS19.0软件对模型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程中变量的显著性水平为0,所以拒绝原假设,即方程中是否创业至少会受到1个自变量的显著影响。模型拟合优度的各项参考指标中:-2对数似然值为277.477,Cox & Snell R方统计值为0.375,Nagelkerke R方统计值为0.553,显著性水平为0.000,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方程拟合度较好,即模型回归结果能够较好地拟合总体样本的情况。表3为最终模型估计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表3 二元Logistic模型估计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1)性别变量在1%的水平下显著,且系数为正,说明相较于女性来讲,男性的创业意愿更强,这与本研究的假设一致。男性一般都是作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承担的压力与责任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通过创业来增加家庭收入。而我国女性很多都深受“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事业心不如男性,会更加倾向于安稳的工作生活,故大部分女性的创业意愿较弱。
(2)年龄在10%的水平下负向影响显著,表明年龄与创业意愿呈负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大,创业意愿逐渐减弱,这与本研究的假设一致。本次调查样本年龄主要集中于31~50岁,这部分青壮年人群往往家庭负担较重,创业的机会成本较高,同时又受到自身精力的限制,创业的勇气和热情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3)文化程度对农民创业意愿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即文化程度不是农民创业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与本研究的假设不一致。样本中共有85%的农民文化程度为高中水平及以下,可见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调查显示,中国的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仍然是我国创业者的主体,受过高等教育的创业者的数量仍有待提高[12]。同时,农民大多会选择在成本不高、规模较小的传统领域进行创业,这些对于创业者的文化水平要求并不高。
(4)是否有打工经历变量在1%的水平上正向影响显著,说明打工经历对农民创业意愿具有明显的正效应,这与本研究的假设一致。有打工经历的农民在之前的工作中掌握了丰富的技能与经验信息,对创业有一定的了解与管理水平,这有助于其能积极有效地应对创业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增强创业能力。
(5)风险偏好变量在1%的水平上正向影响显著,表明风险偏好越倾向于冒险性的农民更有意愿创业,而越倾向于保守型的创业概率越低,这与本研究的假设一致。敢于冒险,勇于承担创业风险的个性特征是选择创业的重要因素,而追求安稳的规避风险人群显然不太会选择创业。
农民的家庭年收入变量在模型中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其系数为正数,表明家庭年收入越高,其创业行为的选择意向就会越强,这与本研究的假设一致。收入每提高一个档次,家庭总收入较高的农民具备较好的资金储备,从而可以跨越创业的资金门槛并缓解金融限制,有利于创业者实现更高层次的创业。同时,较高的财富水平能改善农民的风险偏好,增强风险承受能力,会鼓励其创业进入投资回报较高的非传统行业[16]。
(1)亲朋好友数量在5%的水平上正向影响显著,表明亲朋好友数量越多的农民越有意愿创业,这与本研究的假设一致。亲朋好友数量与农民创业者社会关系网络的规模紧密相关,社会关系网络资源越大,越容易掌握更多且有用的信息,从而充分发挥对农民创业的效能。
(2)是否有亲友经商或担任公务员在1%的水平上正向影响显著,表明农民的社会资本对其创业意愿具有重要影响,这与本研究的假设一致。有亲友经商或担任公务员能够给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指导经验、便利与支持,不仅能及时有效获取相关市场信息,也更易获得政府创业政策等信息的扶持。总的来说,农村家庭和社会资源的“禀赋”优势,能够保障和促进农民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17]。
(1)金融支持力度对农民创业意愿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且作用方向为负,这与本研究的假设相反。
(2)政府政策环境与农民创业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在1%的水平上正向影响显著,这与本研究的假设一致。农民认为处于一个好的政府政策环境中,创业者得到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会在创业上更有信心和安全感。
本研究通过对皖北地区420个农民的问卷调查数据,从个体特征、经济资本、社会网络和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对农民创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在个体特征中,性别、是否有打工经历、风险偏好类型等对皖北农民创业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年龄与农民创业意愿呈负相关,而文化程度对农民创业意愿的影响不显著;在经济资本中,家庭年收入与农民创业意愿呈正相关;在社会网络中,亲朋好友数量、是否有亲友经商或担任公务员对农民创业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在社会环境中,政府政策对农民创业意愿的影响显著为正,而金融支持力度对农民创业意愿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基于以上实证分析,可见影响欠发达地区农民创业意愿的因素很多,提高农民创业积极性需要政府、社会及创业者自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尽管目前政府已制定出台了一些促进扶持农民创业的政策,但仍存在着宣传力度小、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为更好地推动农民创业,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构建创业主体的“瞄准”机制。针对农民创业意愿影响显著的因素,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进行一些调研甄别后筛选并“瞄准”具有较高创业意愿的农民,如男性、有打工经历者、风险偏好冒险型者、家庭年收入较高者、亲友数量较多者等,针对这些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宣传和扶持。这样政府在进行创业宣传和培训时更有方向性,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农民进行创业活动。
第二,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健全创业培训体系。一方面要开展创业意识培训,鼓励女性、青壮年等参与创业,针对不同人群采用个性化的培训方式,积极培育其创业精神;另一方面要增强农民的素质能力和自信心的培训,只有基于自身与环境条件的判断,农民感到自己有可能成功创业、创业可使自己受益颇多时,才会有投入创业的意愿。
第三,优化金融环境,加大宣传农村金融政策。资金短缺、贷款困难已成为当前农民进行创业普遍面临的最大障碍,有必要为其提供额度不大但期限较长、覆盖面较大的低利率贷款。同时提供有效的融资渠道,设立农民创业专项基金,用于融资补贴、担保资金等。并对农民进行相关金融政策的宣传普及,使其加深了解,增强创业积极性,突破融资约束,提高创业能力。
第四,优化政府服务,强化创业扶持政策。政府应增强意识,致力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加大对农民的创业信息咨询服务力度,使其掌握最新的创业市场动态与政策导向。另一方面,提供财政和税收扶持,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来降低农民创业成本,如农民新创企业可在一定期限内暂不纳税,或先征后返等,对于成长性好的企业可以加大财政补贴,以此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